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显祖与李渔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与戏曲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爱情观,通过比较《牡丹亭》的因梦生情与《十二楼》中《合影楼》的因影生情得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对情的无限崇尚是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而李渔的更具个性解放意识则是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财富动力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不同的财富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导向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激情。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是中国经济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更重视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不具有西方那种征服自然的强烈意识;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先秦儒家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认为“义”是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终极价值;在对人们的求利欲望的分析上,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受儒家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缺少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冲动,但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未来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重新认识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并实现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从《无声戏》看李渔悖谬性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了悖谬性的叙事策略,使《无声戏》产生了“新”、“奇”的叙事效果,达到了新人耳目的叙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李渔通过观念理性化、感情道德化、训谕明示化、叙事娱乐化和情节悖谬化的巧妙融合,显著地增强了人们对故事的信任感;同时,悖谬性叙事策略也有力地降低了故事的可理解性;其它叙事因素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渔在《无声戏》中采取的悖谬性叙事策略是他文学创新思想的一次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丰富的经济思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财富观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思想,在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同时,更重视精神利益的实现。这种以实现人的自身对于社会和国家价值的高度伦理性经济思想无处不彰显了先秦儒家对于个体修养、个人价值的重视和寻求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关学的开创者,也是宋代道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献《中庸》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道学系统,通过对诚、性、中等范畴的阐述,构造了以《中庸》为体、本天以言人的宏观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师,他曾把中国的传统典籍即儒家的《论语》和《中庸》翻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在英译的儒经中,体现了辜鸿铭的翻译观,即会通思想。辜鸿铭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传统观点认为《三国演义》体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深层解读主要人物的时代命运,可以看出作品明显流露出作者尊蜀贬曹的思想,但其核心思想并非儒家至上。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文本描摹,反映的儒学思想只是在形而上层面被认可的社会现实,只有"外儒内法"这一儒学思想形式与法家思想内容的矛盾结合体才能成就世俗功业。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堪称英国另一位多产的"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诸多思想影响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得以彰显。本文立足文本分析,探索男主人公裘德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即传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意识规范性与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以及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道德冲突同符合契,二者都源于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哈代对裘德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见证了同一时期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9.
千华在小说集《高丽女人》中塑造了形象各异、性格迥然的朝鲜族女性。这些朝鲜族女性一方面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意识的渗透。她们身上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既表现了作者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反思,也呈现出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儒家中和意识的支配下,它通过情节来展现人的命运,显示了一种保守的人格精神———儒家文化的中和主义,以此来表述一种“中庸”的人生观念,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道德,《西游记》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在唐五代词坛上,李煜在词史上的突破,与其词中女性化意识的出现密切相关。李煜词中的女性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其词中的女性化视角与女性词的重合与交叠;其词中的女性化情感流露。李煜词中的女性化意识,是他的成长环境使然,也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秀成的“保民为乐”与洪仁玕的“革故鼎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后世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即李秀成的“保民为乐”思想和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保民为乐”提倡尊重他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是一种人道精神、人本精神;“革故鼎新”建立在对近代社会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仿效“西法”,建设近代化国家的精神。李秀成和洪仁开是同时代的人物,但思想认识上有差距。李秀成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改朝换代”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将中国推向富强。洪仁开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提出了《资政新篇》;从太平天国本身说,《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整体来观察,其所规划的各种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多数得到实践。但《资政新篇》过分强调“法制”,丢掉了“伦理道德”。李秀戍的“保民为乐”思想弥补了洪仁开的“革故鼎新”思想。两者都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3.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曹禺名剧《雷雨》中的鲁大海,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反抗者形象、剧本通过鲁大海形象的塑造,一方面给《雷雨》架设了一个新时代的支撑点,一方面使作者早期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得到了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分析鲁大海的形象,对于理解和把握曹禺早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格式塔框架下意象个体之间的邻近性为理据,品读了李煜词作中存在的意象王国。并用异质同构说阐述了意象王国里意象个体的阶段性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是基于人的自由来言说上帝问题的,这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主义以及近代以来的世俗人道主义陷入自由的困境相关。同时,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也与20世纪前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朝圣"精神与西方近代以来对人的高度颂扬相结合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中,德国的神秘主义思想和俄罗斯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均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适作为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碑志文更是散文中的一大特色。叶适碑志文不止继承了韩愈、欧阳修记录人物“随事赋形”“纪大略小”的特点,而且还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叶适对人物事件的拣择详略,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这种新变与南宋日趋深化的学术派别分野意识以及永嘉学派本身的思想特性有着莫大关系。而这也似乎暗示着一种南宋文学与学术关系的新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获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幔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