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不落言筌",所以在弘法过程中,就出现了众多教育法,著名的有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越到后来,方法越多,又有捂嘴、拧耳、拳打、脚踏、割指等等。古典名著《西游记》表现了许多禅宗教育法,这些教育法与作品中的其它禅宗内容一道,使《西游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大大深化了《西游记》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主客二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浮士德》和《西游记》,一西一中,有着各自文化土壤的痕迹。浮士德作为完整的人是主客二分的人物形象,而孙悟空作为半人半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浮士德》中体现个体本位观念的故事情节有着主客二分的影子,而彰显集体本位观念的《西游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吴承恩《西游记》为对象,从故事整体框架的物理空间、文本叙事结构中体现出的空间性以及读者接受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叙事,为探究《西游记》"心性修养"的主题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以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文学演绎,最终成为一部妇孺皆知的文学作品。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研究《西游记》,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西游记》故事情节、主要角色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灵山是《西游记》中西天佛祖的居住地,也是唐僧取经的目的地,那么,灵山原型究竟在何处?它又经历了何种演变?结合《西游记》成书、版本的相关文献与《西游记》文本描写实际,以及既往学者已有之研究,对之作一番考察,对认识《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机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长春真人西游记》述评钟婴《长春真人西游记》作为游记佳作,过去长期淹没在《道藏》浩翰的经籍之中,历元明两代无人过问。至清乾隆年间才由钱大昕等在苏州道院玄妙观发现,从而辨证了小说《西游记》与此《西游记》乃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书,否定了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为...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第20、40回出现了一段“奇怪”的韵文,这引起了当下研究者的聚讼射覆,其实这段韵文乃是由元代中峰禅师所作《天目山赋》缩略而成;《西游记》中“奔波儿霸”等乃是出自民谣中;濯垢泉故事来源于佛经等.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游记》在明清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表现三教归一思想的、具有深奥哲理的小说,同时兼具对人心与世道的讽刺,故而明末至清初现存《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均在阐述哲理上大下功夫,并结合续作者所处的时代,大量甚至是通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为西游故事的继续开辟了多维的走向和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依明代天启府志,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平话〉》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文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者,并可在陕新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3.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实际上是我国两条小说线索不断发展的最终汇合:一条是由《大唐西域记》发展而来的取经故事;另一条是从《补江总白猿传》到《陈巡检梅岭失妻》再到《西游记》所形成的神猿形象。它们都源于唐,发展于宋元,最后在明代实现了汇合。宋代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虽然不是取经题材,却是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长篇小说《西游记》之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转变的一个枢纽,对长篇小说《西游记》有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后期,是封建福建日趋没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变 思想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理学思潮。《西游记》正式成书于这个时期,其艺术精神深深地打下了朝代的烙印。小说积极肯定和颂扬对封建秩序的大胆冲击,对群权至上的轻蔑,要求恢复人的尊严。解除人的精神枷锁,以及孙司空百折不挠、卤无不 的英雄主义,强化了人的主体力量和奋斗精神。在文化观念上,《西游记》汲取了千百年来宗教发展的智慧而又超越具体宗教的局限,以超宗教的自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魔下陕西全真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16.
黄肃秋先生点校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善本,但失校、误校时有所见.《西游记》取材于唐僧取经的宗教故事,小说中的某些寻常字眼源出宗教典故或阐发宗教义理,阅读时需要了解其特殊的语言表达.对《西游记》失校、误校的宗教用语“大雨缤纷”、“教网张罗”、“总发挥”、“万境皆清”、“侮慢”等词语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写道:“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如今,我国有多处名为花果山的景点,其中位于江苏连云港市南云台山中麓的花果山。  相似文献   

18.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天才型人才。但是,这个天才型人才却在两种不同的用人制度下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西游记》就是通过对孙悟空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玉皇大帝和观音菩萨两种不同用人方式以及产生的不同结果的对照,抒发了对封建时代的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的不满,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的用人制度的憧憬。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俗语研究是汉语俗语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把《西游记》中的俗语作为切入点,探讨分析《西游记》中俗语的引用体例、分类、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来源及其在俗语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近代汉语俗语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西游记》第17回中的“截腰坑”、“情欲堑”乃实有其地,是在广东,又加之小说多用潮州方言,则可大体断《后西游记》作者为潮人;《后西游记》中第32、33回出现了“不老婆婆”,在明末小说《韩湘子全传》第24回中也出现了“不老婆婆”,则可大概断《后西游记》为明末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