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外交上,中国“和平崛起”的新话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这个理论还处于其建构阶段,它提出的问题、产生的问题、暴露出的问题远比它已经和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多。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人们对和平崛起提法的不同反应和评论,有助于这个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里,“和平崛起”理论应该和必须解决以下六个问题,笔者把它们叫做“五个W与一个H”。WHAT对我们来说,首要的是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平崛起”的问题。一些学术会议和评论,许多中国学者仍然谈的是中国“崛起”而非“和平崛起”。这说明,第一个W的问题就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2.
“崛起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听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是在美国,那时我在纽约担任总领事。当时感到新鲜,以为只不过是形容我国这些年发展得相当快而已。但美国人却对这个提法十分敏感,有一位著名人士很郑重地询问我国一个访美的代表团,“和平崛起”到底是何含义。随后,“崛起论”就在国内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3.
中美“撞机事件”还没有完结。此事是由美方引起,责任是非世人皆知,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美国军用侦察机此次撞毁中国军用飞机,最直接的后果,一是进一步损害了美国在中国人民中间的形象,让中国的老百姓感到美国当局确实蛮横、无理;二是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美国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是最宝贵的。而在中国人看来,人当然是最宝贵的,而人心也是无价的,美国此次伤害的是12亿多中国人对美国的人心和感情。美国当局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不改变这种做法,在这世界上伤害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反美  相似文献   

4.
面对美国国内再次抬头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信任,化解疑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和谐的国际环境,已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尽管“增信释疑”有其难度和限度,但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和基础之上实现中美良性互动,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化解“中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困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自1992年出现中国威胁论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崛起或是中华民族复兴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今天之所以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们从中国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而不是从外国的角度讨论问题。自有“中国威胁论”以来,中国一直都在讨论如何在国际社会上减少“中国威胁论”,如何让周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别认为中国是威胁。阿富汗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一结束,美国就出台了大谈中国威胁论的国防部报告和国会中美关系评估委员会报告。这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想办法消除“中国威胁论”,但美国认为中国是威胁的观念是不断加深而不是日益淡漠。那么,中国实力的增长如果可以缩小了中美实力差距,这对美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呢?也就是说美国不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防范对象是否可能?中国崛起面临的最大国际困难是什么?是经济的,是政治的,还是安全的?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些困难?如果美国超强实力地位20年不变,其防范中国的战略目标又是既定政策,那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宣传“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和欧洲国家都没有附和。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中国实力增长的客观影响变化了呢,还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阎学通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影响着世界。对于崛起中的这个东方大国,世界上有各种议论,美国更是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关注着。7月15日,美国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首份年度报告提出: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性经济和军事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安全问题……正因为此,关于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到底是该“接触”还是必须进行“遏制”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进入新世纪,对中国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学者中不乏疑问者。因此,在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当美国大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我们把20多年来中国公众对几次美国大选和几位美国总统的看法,当作中国人认识美国的一个侧面,这就有了2004年第21期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从大选说起》。2005年,中美关系中可圈可点的事情挺多。本来,这一年双方关系的高潮,应该是两国元首的互访,但是一场“卡特里娜”飓风,使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访问未能实现,他只是借参加联合国首脑会议的时机与布什总统举行了会晤。双方约定,布什在今年11月到韩国参加APEC会议之后访问中国。两国元首表示,愿共同努力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久后,布什就要到中国来了。借这个机会,我们再请三位学者谈谈,200多年来,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编辑手记  相似文献   

8.
政治的世纪过去之后,精神的纪元开始了。“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简称PD)”这一“心理技术”从美国发端,在欧洲的门外徘徊很久,如今终于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席卷了盎格鲁—撒克逊地区。企业管理者们发现,与愁眉不展、迟疑多虑的雇员相比,爱好广泛、开朗快乐的雇员工作效率要高得多。教人管理自己和与人沟通的各种培训班、研讨会纷纷涌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每个人的能力和局限性各不相同。PD的培训不是简单地使你“能干”、“有本事”,而是帮助你认识自己,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巨人,对此,一些国家的一些人士颇为担心和顾虑,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个威胁,于是乎,“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又有人断言,中国的崛起是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中国经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这就是近来国外一些媒体炒做的“中国经济崩溃论”。那么,对于中国的崛起,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都对中国的崛起以及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期望通过专家的视角,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发,帮助我们更加冷静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崛起及其影响,恰如其分地为中国找到她自己的坐标。———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认识史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活跃、成果颇丰的,这既深化了对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纵向透视,又为一般哲学认识论提供了理论升华的坚实基础。然而,认识史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笔者感到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应当重视与加强史前认识研究和把握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总体性特征。一人类认识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1.
刘文蓉 《科技信息》2010,(33):I0418-I0419
当前社会对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谈论可谓众说纷纭,从整体看有人说是兴盛,也有人说是无序,有人说是契机,也有人说是危机……无论是“说好派”还是“论坏派”,都似乎有一大堆理由。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讯息中.我们首先应该客观冷静地认识了一下当代中国电视界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当代地方科技》2002,(9):82-83
自1987年4月美国一家著名的快餐连锁店在中国落户,这几年快餐几乎成为了一种革命,一种同传统“慢餐”进行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人在吃惯了中国“慢餐”后,开始接受起了西式快餐……尽管无论是从口昧还是习惯,中餐都应该是中国人的首选,但为什么,中餐就是打不过西式快餐?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崛起与外交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崛起,国内外近年讨论不断,但是各方似乎至今并未达成共识。国际上,“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的说法,与关于“中国崛起的阴暗面”的讨论同时存在;在国内,对中国是否正在或者已经“崛起”有很多不同意见。笔者以为,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关系到中国外交定位、中美关系、中国与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对人类回溯自身的认识历程有特殊意义。在其诞生一百多年间,都是西方的人类学家们对原始简单社会的异文化进行研究。中国学者费孝通力挽狂澜,着力于自己民族的人类学研究,由此拨转了国界人类学的大方向,开拓了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此后这一研究脉络不断丰富。《乡村人类学》一书的出版即是作为中国乡村学派出现和崛起的记录和见证。  相似文献   

15.
记者手记:一听说要采访广东省农科院的莫棣华副院长,我们就感到压力很大。因为莫院长这个人有几“多”,成绩多、奖励多、荣誉多、接受的采访也多。要写好一个有着如许多光环的人,颇具难度。怎么办?——苦思之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干脆,我们先偷偷“暗访”一些熟悉莫院长的人,然后再去采访莫院长本人,看看莫院长对自己的认识与他的同事们对他的认识是否相符。于是,我们出发了……  相似文献   

16.
某报记者从美国发回的一篇报道称,在知识经济方面“干”得最棒的美国人对知识经济“谈”得可不太好;一是有关知识经济的理论阐述很少,二是“知识经济”的提法在经济界也不普及。读了这条消息,一方面觉得美国人的确很实干,但另一方面却也感到本期推出“知识经济扑面而来”这组文章似乎有某种嫌疑——“干”得不怎么样的人却要在此“理论”一番。但细一想,中国在经济上处于追赶者的位置,而作为追赶者,是不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追赶的到底是什么呢?所以,我们在编辑这组文章时,将重点放在了有关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论述上,同时也联系了当今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编辑手记  相似文献   

17.
会讯     
3月13日,“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一些研究单位和大学的5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背景、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及国际战略等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议题。中央领导提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立场,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要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自己贡献的决心和诚意。这一立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如何和平崛起以及在崛起的进程中采取何种国际战略等…  相似文献   

18.
从新年第一期起,“世知”恢复“美国专线”——它曾在多年前活跃在杂志的纸面上。但尽管栏目名称未变,想法却有不同。美国是与中国冲撞最多的国家,也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说到美国,又常常感到雾里看花。对美国的了解,能不能做到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于是我们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一批青年学者一拍即合,重新推出这个专栏。——编者  相似文献   

19.
《科技智囊》2003,(11):58-70
“私营企业”在中国的崛起可以用“自下而上的发展突围”与“自上而下的体制解禁”来概括。这一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就奠定了今天的全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大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发展规模的壮大为中国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但放大到世界舞台上,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会越来越艰险。真正融入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将是对我国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深刻考验。如果说,以往我们还是自发式的革命、自助式的成长,小步快跑或亦步亦…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西精神--答朱金高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都是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般是先通过综合思维了解其全貌,再通过分析思维深入地认识其各个方面。中国以综合思维见长,这使我们比西方更能认识客观存在的全貌,又使我们中国人能更好地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其社会制度也更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正是古代中国比西方发达、文明的重要原因。到近代,人类完成了对客观存在的全貌的认识,需要分门别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存在,这时西方的分析思维就更有优势;西方的分析思维又使他们更重自我,善于对外扩张。这是近代西方崛起、中国滑坡的主要原因。而根源于中国综合思维的社会、集体意识,又使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众志成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变革,也使中国对内对外都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西方则长期动荡不安。比较而言,根源于综合思维、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大同与马克思主张的共产主义以及综合与分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工协作,才是我们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以中国精神改造西方精神,以西方精神完善中国精神,然后中西合璧,提升人类思想文化的层次。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而彻底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