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2.
诗词对话本小说生发故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可以诗为核生发故事,此方式可称为因诗生事式。在这类话本小说里,诗是故事的中心和情节的关键,诗又是故事、情节转换的关捩与契机,也是捏合故事的逻辑与道具,包括因诗得偶、因诗得荐遇、因诗得团圆等类型。其二是可以诗谜设置悬念,此方式可称为诗谶型。带有谶语性质的诗词会推动情节发展,可预言故事人物命运结局,往往与梦境、异形、占卜等相结合。随着情节模式化、基调宿命化、悬念僵化,以诗词为媒介设置情节的手段最终遭到淘汰。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文学是一种借助于时间上的变革获取其正当地位的文学阶段,新世纪文学发展于文化焦虑的中国语境之中,为摆脱“东方学”陷阱,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文体开始有意向古典文学传统回溯,借鉴其写作手法,确立中国小说的独特意义。贾平凹和莫言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史传传统”中的以传写史、现实主义和民间视角的手法,“诗骚传统”中的抒情和言志的手法以及“叙事传统”中的笔记体、章回体和文本杂糅等文体构建手法,在借鉴中有所创新,在新世纪文学向外“还贷”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通俗小说发生甚早,其成长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现象不难理解,通俗小说属于民间文化系统,它从发生之始就受到限制,其成长空间被挤压,正统文人不予重视,相关记录少之又少,以至后人无法准确勾勒出它的完整面貌。从现存历史文献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确定,通俗小说滥觞于先秦的“稗官”,适应着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言论制度,瞽矇、俳优是其主要作者,其基本语言形态是民间的偶语、谤言、谣谚、赋诵,或称“偶俗语”,主要供统治者调笑娱乐,也兼以了解民意民情,经过汉魏六朝的艰难成长,直到宋以后才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5.
各种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多种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较其它各种文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多种文化营养。明清小说受到史官文化、诗骚文化、神话寓言、散文等各种文化影响,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建构,对生活具有更大的穿透力,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取得小说史上不可比拟的成就,明清时代因而也就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的“小说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的文字传播,往往文史不分,记事与文学创作合一。近代新闻事业出现后,新闻和文学始而分家。有人据此指出,时至今日我们再不能将新闻与文学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新闻就是新闻,文学就是文学”,否则二者混同合一就是“倒退”、“危险”的。要求新闻与文学各守自身文体的纯粹性,就文体进化史角度而言,当然很有必要。因为文体的愈亦发展,各自的分工也就愈亦明确、精致,其本质也应愈亦明晰,不容混淆。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妇女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佳作<紫颜色>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美学意识.<紫颜色>这部小说对黑人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这些对文化的描述对黑人荚学的表现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土壤.每一部作品都应有特定的文化作背景以供小说情节的发展.本论文将从文化的三个方面(黑人语言、布鲁斯音乐、百衲被)对作者在<紫颜色>中的美学观念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袁良骏先生指责金庸小说存在若干“痼疾”的论断,提出了反批评.全文围绕金庸小说的总体构思、情节设置、与史实的关系、社会影响、是否脱离现实等问题,提出了与袁文相反的见解,对金庸小说做了全面的肯定;同时,从不同侧面指出了金庸小说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就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言,中国古代踏青诗是悲与喜的集合体,主调是“悲”,副题是“喜”.这既是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特殊人格的必然写真.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理查德.赖特在美国享有“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的美誉,其名著《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只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赖特在小说中用自然主义的视角,以环境决定论为依据,采用返祖式发展情节等方法分析小说《土生子》中的主要人物比格.托马斯暴虐性格形成的原因和他的暴力行为对其完整人格的形成及精神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把文章统绪问题看得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作家而言,"文各有体",是进行文学创作时需要遵循的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这与汉语书面表达对语言形式的特别关注有直接关系。然而,"文各有体"只是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一个方面,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其形式包括作为核心文本的诗与文之间的平行互渗,核心文体与边缘文体之间的互渗与影响,以及新文体对旧文体形式的吸纳与包容。  相似文献   

13.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据认为:通俗小说是与严肃小说(或称高雅小说,纯小说)相对应的,是供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层民众饭后茶余消遣娱乐的,因此,它要真正与“俗众”相通,就得以迁就大众现存的接受能力、审美趣味,以及流行的社会价值观为必备前提。故尔,通俗小说注定格调不高,在形式上多带有一定的程式性,保守性,如若将通俗小说与纯小说相比,只能是较低层次的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将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此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丰富内涵入手,探寻小学古典白话小说类课文的教学策略,以挖掘它特有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要素古典白话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在叙述方式和情节结构上特点鲜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小说的文体要素。1.比较阅读,感受“一波三折”教师可将原文改写成平铺直叙的短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语料库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该文运用语料库工具AntConc 3.2.4w和词汇分析软件Range分析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的总体语言特征、情节发展、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刻画等文体特征。文体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才是文本分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主动将诗歌这一文学体式纳入自己的小说作品中,意图将诗歌与小说结合起来,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小说的诗意化等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的诗歌出现的成因,除了小说自身的需要,与小说作者的身份、才学、交游、所在文学团体、文学观以及诗歌羼入小说的文学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璞石 《世界博览》2014,(12):78-79
正诗如其人文如其命任何标签化的描述对傅一清而言,都不是美誉,且为时尚早。不被定义的傅一清,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傅一清是幸运的,平生第一次出版作品,就被许久未出诗集的作家出版社看中,并同《芭莎艺术》杂志随刊发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更意外的是,这部处女作,出现在2014年鲁迅文学奖的诗集提名中,这是主流文艺界对一个从商跨界进入文学创作者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正>诗对于任何时代都是唯一有益无害的艺术,因为诗中永存的“不”的精神是永远理智的.她的言说动机来自对社会进行理性的回答,虽然是通过否定来回答,但诗否定的部分正是社会所急需建设的部分,以否定的精神进行肯定的建设.这正是诗歌的艺术精神之所在.当我们认识到与“不”相反的“可以”“行”这些表示同意、认同的词汇中潜伏着反理性的情绪时,理性的“不”却可以朗现出诗所无法苟同的对象所深藏得难以发现的矛盾,“不”的精神是改变进而发展,“行”或者”可以”致使一切原样化.而时间是不允许人或者社会停步的,那么,“不”的精神其实是代表着时间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性.当我们就某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说小说必须不断地接近诗时,是在企盼这个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悲剧》与《土生子》同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虽然小说分别描写的是不同种族的人:黑人下层人民的反抗与穷白人的苦难,但是两部小说悲剧情节类似,主人公都是被压迫与被损害的人。美国的白人统治阶层利用种族歧视论离间了被压迫者,使得白人统治阶层可以分别通过阶级和种族对他们分而治之地进行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