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吴敏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1):151-154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二、三十年代 ,散文文体开始走向成熟 ,众多流派、作家群体的出现使散文创作走向多元化。开明书店的散文作家群的创作风格独特且富有教育功能。本文着重探讨“开明”一派散文作家的创作。首先关注其散文审美趣味和文体风格的特点 ,并对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丐尊四位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其次 ,文章着眼于“开明”散文的教育作用。从题材的“日常化” ,作品独特的人格感化、道德教化和审美陶冶作用及语言的明白如话、章体结构的严谨、易于模仿等特点阐述“开明”散文教育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发觉,作为审美的对象本身原来并不就是美,而是一种伪装过的东西;那末它的本相又是什么?而这个本相的真面又是什么? 这篇论文,乃受《乐记·乐本》的启示,为拙作《美的本相》一文作些补充。笔者曾于该文假设了一个具有三个环节的关于美的本相论体式:借体←本相←本相之本相。这个假设没有把可作为审美的对象直视为美,而是止把它视为审美主体的“借体”;同时主体则被视为这个借体的“本相”。换言之:审美对象就是审美主体的伪装,而主体则以寓意的作用成为对象的内容。因之,这个假设把美的体式视为一个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结构:对象作为“借体”显于表而为美的形式,主体(心)作为“本相”隐于里而为美的内容;主体的背  相似文献   

5.
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立场较易说清问题。我们民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美,认定美感是生命力的对接。最初“美与善同意”。后来两者都发展出新意义。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不统一,但在深层意义上依旧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形式只有能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应时才是美的,而美的形式可以调校和提升生命,故也是善的。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更重族类生命,由此谈善,然而思想家各善其所善,且生命不断展开,因而会出现美与善不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写真记实,抒发真情实感是散文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一方面散文写作反对虚情假意,力排虚构性;另一方面在散文写作中存在着某种“虚构性”。事实表明,散文写作的真实性和虚构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在评述柏拉图哲学时,说:“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这一论断符合中西古代哲学家的哲学和美学的关系;因此探讨庄周美学和柏拉图美学的异同,我们遵循把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历来被认为是“现代派”诗人.但这是个太笼统太宽泛因而也是不确切的结论。确切地说,戴望舒是我国30年代“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戴诗富于情思美、象征美、散文美与音乐美。他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一)创作了一批风格独具的诗篇,强调了一种“文质并茂”的诗美学观.(二)创造了无韵自由诗体,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品种。(三)推动了中国新诗史上象征诗派的发展,促进了它走向成熟。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应当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追求美好的东西.“美”,涵盖着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审美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1844年《政经学——哲学手册》).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境界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哲学。作为一种广义审美文化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境界”范畴是本体和现象的统一,即美本身与美的显现和表现的统一。本文从艺术本体论和审美辩证法两个方面,说明了王国维艺术哲学的基本特征;从现象本体化和本体现象化的双向反馈中,逻辑地考察了这种艺术哲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和意识"不仅陶铸着河南散文作家王剑冰和为贵、和为美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模式,而且陶铸着他"以适听适,则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态度。因此,由"中庸"而来的温柔敦厚、儒雅翩翩的君子之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和、柔美、节制的古典审美趣味,正是王剑冰散文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吴海伦 《科技信息》2008,(14):130-130
本文通过观与道的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观”,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直觉的,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道具有同样的特点,观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更把握到物象的美的本质,或者称之为“美的本体”,在哲学本体论上这亦可称为观道。  相似文献   

16.
在苏轼大量的散文作品中,有一类“哀祭文”多年来不太为人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拟从苏轼“哀祭文”的情韵流变、情感意绪角度,去评析其作为古代应用文体的独特审美价值。苏轼“哀祭文”既是北宋散文的一朵奇花,也是古代散文中的“至情至性,呕心泣血”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1898-1948年)先生的一生,走过了作家——学者——民主战士的曲折道路。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在他写作生涯的初期,以新诗饮誉文坛,又以清新优美的散文,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成为一位很有影响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相似文献   

18.
于希贤 《天津科技》2003,30(3):41-42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曾发生过多次温疫,也取得了战胜温疫的宝贵经验。回顾历史,也有助于今天的疫病防治工作。 1 古代温疫的发生与中国治疫文献 《说文》提出“疫,民皆疾也”,把凡能传染的病通称为“疫”。“瘟”则是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特别烈性的瘟病可以朝发夕死。所以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相似文献   

19.
围绕基础设计课的形态训练,阐述设计之美的法则及特点,设计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是在功能价值基础上产生的,设计要与人机工程的结合,并通过观察与联想,创造出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运用哲学、美学、文化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象形武术的"模仿美、物我合一"之美的哲学渊源进行剖析,认为象形武术的美是中国古代美在身体文化上的表现,"以形取势、借形显意、以意传神"的特征是象形武术的美的追求.美的象形武术更能折射古代文化的和谐美(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在今天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