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花瓣上的晨露,使人想起园丁的汗珠。”这是一种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是诗人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近人《迦陵说词》中说:“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诗人艾青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也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想象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起,文人就给诗歌定位“诗言志”。诗歌作为诗人抒发丰富感情的凭借,几千年来有着独特的,动人的魅力。冯至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狂欢的热情,奇特的形式,但其词思质朴晓畅,情绪真挚。这学期学习他的名篇《我是一条小河》  相似文献   

3.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4.
《桧风·秦冠》一诗,从毛、郑至清儒均不能跳出诗序"刺不能三年"(服丧)说。现代说诗者亦多因循旧说,虽偶有摆脱孝子阴影的努力,但又陷于新的困惑。本文从"素冠是顶什么冠"打开缺口,结合辨析古今种种诗说的疑惑,最终从《礼记·曲礼》中找到坚实的旁证,证成《素冠》原来是妻子为送别离境去国的丈夫而唱的歌。  相似文献   

5.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由屈原奠基并定型的骚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占了一个文学时代,和《诗经》一起,成了先秦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几千年来,他们分别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个源头。但是,这两座高峰却又并不互相隔绝。象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一样,屈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文学方面的各种成果,同时又全力进行创造。细读屈原骚赋,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原始艺术,楚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北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奇峰的基础,而作为中国诗歌开山之祖的《诗经》,对屈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  相似文献   

6.
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是一代知青的诗歌代言人。《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引用了教参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江青说这首诗歌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7.
李冬 《科技信息》2007,(24):221-221
诗歌自古迄今为人反复吟诵,汇聚着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曾指出,浪漫主义诗歌应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应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来自在宁静中的回忆",正是这种源于自然的流露使华兹华斯的诗歌清新淡远,优美流畅而又蕴意隽永。这些在其抒情诗《孤独的刈麦女》都得以充分地体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的这一佳作,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相似文献   

8.
大凡伟大的诗人,对故乡都别有一番深情。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在他们的诗歌中都留下了思恋故乡的琼句华章。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静思》)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孔尚任说得好:“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诗人们往往把爱国、爱乡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作品数量多,角度奇特,意向新颖而大胆。本文首先探寻诗人对这一主题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然后通过分析诗人的几首诗歌来说明诗人通过死亡所欲表现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首先,“诗歌的‘散文美’”的提法,根本就不符合诗歌本身这一最为凝炼的文学形式。所谓“凝炼”,这里指的即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表达形式。正如《诗词例话》中说道:“《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的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象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中国现代文学教材中,论及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时,总是引用朱自清的论述,称闻一多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然而教材上接着就说“‘唯一’固然不确”,但“爱国主义确实构成了闻一多两本诗集《红烛》与《死水》的重要内容”。 “唯一”而“不确”,“又确实”……,在这几乎自相矛盾的论述中,让人感受到闻一多爱国诗在当时文坛所处地位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的确,朱自清曾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的话,他称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2.
诗歌鉴赏的“客观性”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相通的交流和结合。要完成传达与解读这一完美的任务,需要经过读者的直觉感受,逻辑思考和比较评价等相互交融才能达到美妙的和谐,产生审美的共鸣。戴望舒的诗歌作品《雨巷》、《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对于“客观性”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3.
在八十年代以来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百花争艳的学术园地里,有一门由我校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肖君和先生创立的“形象思维逻辑学”。1989年,《形象思维逻辑学》作为肖先生的专著《论思维》的第二部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宣告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的诞生。形象思维逻辑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和赞扬,尤其是得到钱学森等著名自然科学家的关注和肯定。一门社会科学的新学科能够引起诸多自然利,学家的重视和肯定,足见其不仅有学科的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沟通社会科学与自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相似文献   

15.
穆旦的诗歌从圣经中借用一套话语符号、叙述模式和文学意象,呈现出显见的基督教色彩。"上帝"、"神"、"主"之类术语频繁出现,为其诗歌文本增添了特殊的深广程度。遍观其《蛇的诱惑》、《神魔之争》、《出发》及《隐现》,圣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进入诗歌世界,构成诗人反思人生意义、批判社会现实的支点。《隐现》尤其展示出一种弥漫着基督教观念的精神境界:抒情主人公秉持绝望的心灵求主救赎,欲从一个混乱世界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而他的焦虑却终未消除。穆旦诗歌中的圣经意象承载了诗人特定的宗教意识,那种意识反映出个体生命在战争年代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W·B·叶芝、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对中国新诗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 《礼记·乐记》有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一个时代的文学风神总是与社会发展的兴废盛衰息息相关.近读泰山学院于慧博士新著《清代嘉道之际诗歌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对此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提及跨时50余年的嘉庆、道光两朝(1796-1850),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口,内忧外患迭至,统治危机日显.嘉庆以后,先后爆发...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1885—1930)的诗歌《蛇》是其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这首诗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诗人在描述人与蛇遭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现出极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声韵之美,譬如《诗经》中的大部分诗音韵就很和谐。刘勰曾说:“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文心雕龙·声律》),至于《楚辞》、汉乐府民歌,乃至五七言古诗,都是比较讲究声韵的。这说明诗人们对作品的音韵美早就注意到了,只是魏晋以前还未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探讨,这正如南朝陆厥在《与沈约书》中所说:“故愚谓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对声韵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探讨,则始于魏晋。当时已出现过一些音韵学的专著,《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  相似文献   

19.
艾青是中国自由体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往往在散文化的外表下蕴藏着真挚的深情。他认为“健康的灵魂不需遮蔽,他们比肉体的袒露更美。”对诗歌而言,感情的真挚和崇高才是感动读者的力量所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这一美学思想。该诗用富有生活气息的铺叙,刻画了大堰河苦难的生涯、善良的品德和美丽的梦。而将这一切贯穿起来的抒情线索则是诗人对乳母的深切之爱。 “诗言志”,作为抒情主人公,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情感在朴素的语言外表下源源不断的流露出来。这种情感,十分复杂,既有怀念,也有留恋,既有同情,又有赞美。这些情感贯穿了诗歌的始终,隐然便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偏重审美欣赏,文论家的文学见解大都从审美欣赏的具体感受而来.司空图的《诗品》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当突出.从某种角度来看《诗品》可以说就是审美欣赏著作.《诗品》的“品”字本意就是品味的意思,品味亦即欣赏之意,欣赏出来的感受就是诗歌理论.翻开《诗品》,其二十四则无不浸透着司空图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当代文论家总是把诗歌的审美欣赏看作是一种复杂、甚至是艰难的精神活动.司空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