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公使,具有先进的外交思想。1898年,他预见性地提出了中国要主动“开放门户”的观点,其独特的见解和态度早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又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他又在时代主题和国际局势、维护国家利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外交理论,从而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3,(14):64-65
董显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创办过多种具有重要影响的英文中国报纸。他人仕后的任职岗位长期不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却一直承担着中国开展国际抗日宣传的公共外交重任。晚年出任台北驻日、驻美“大使”,在“外交”岗位上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5.
贺凯 《世界知识》2013,(14):56-57
6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外交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这是王毅自今年3月就任外交部长后,第一次系统地对外阐述中国外交的新思路。做为一名在国外教授和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我听后感受颇深。王毅的演讲不但诠释了中国外交的原则和基石,而且还指出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可以预见,中国外交在今后五年将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所作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6.
丁日昌的外交思想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这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内容有:坚守条约的和平外交思想,“自强为本”的实力外交思想,“遣使设领”、“保护华侨”以及主张实行“均势外交”的外交策略等等,从三个方面对丁日昌外交思想的成因作一略述。  相似文献   

7.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周边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亟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晚清外交官员,张荫桓对外交与内政的辨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不仅内政影响外交,外交反过来也影响内政,他希望仿照西方改革中国的内政,在他的心目中,内政对外交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为此而付诸了很多实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力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知识》2013,(24):14-27
筹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与“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是目前外交界和国际关系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安邻、睦邻、富邻”政策,十几年来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而周边地区在我国总体外交布局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大国”处于“关键”地位)。中国发展了,周边外交也在持续推进,当然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在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10月24—25日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并立即引起国内国外的注意和热议。那么,座谈会体现的一系列理念创新,意义何在?它是对过去周边外交工作的革故鼎新,还是继承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战略、目标、举措如何?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应该调整转变?  相似文献   

11.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安倍2013年以每月至少出访一次的频率访问25个国家、“华丽”地启动了“地球仪外交”后,在2014年第一个月份进一步扩展其“地球仪外交”射程、全力开展“全方位”首脑外交。当我们转动地球仪“俯瞰”安倍倾力推进的“地球仪外交”时,发现安倍“地球仪外交”“忽略”了日本的近邻——中国,且安倍足迹遍布中国周边和中国的重要朋友——非洲,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安倍大力推行“地球仪外交”的战略意图以及未来中日关系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曾国藩外交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羁縻驭夷”,指出曾国藩外交思想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4年末,蒋介石开始了抗战前的政策调整,在他的政略中开始突出“攘外”的内容,并在对日外交态度上逐渐突出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外交原则,由以前的外交重于军事转向外交与军事并用。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公共外交”四个字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中之后,国内对其解读明显升温。因其内容的丰富度、形式的灵活度以及效用的持久度,公共外交能够灵动巧妙地增进一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被广泛视为一种“身段柔软,内心强大”的外交利器。在国际话语权竞争日益白热化、常态化的情境之下,公共外交有望成为未来五到十年拓展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抓手”。笔者则认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应该注意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1815— 1898) ,德国容克阶级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利用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和“铁血”手段 ,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分崩离析的德国 ,获得“铁血宰相”的别称。“铁血宰相”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外交成就。俾斯麦在政治舞台上施展的种种外交方法 ,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重视和探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学院”看中国的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备受关注的“孔子学院”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但同时也应看到其中潜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几个选项需慎重对待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他指出,周边对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从战略高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外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思考国际国内形势,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战略和务实灵活的外交策略,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庞中鹏 《世界知识》2020,(19):30-31
菅义伟长期从事内阁“大管家”工作,在外交领域基本上属于“素人”,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也很弱。尽管菅内阁只是一个执政时间有限的过渡,但毕竟无法回避众多的外交难题,国际社会对他在外交上的一言一行也都会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