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在所选的36例输尿管病变病例中,其中肿瘤8例,结石13例,结核4例,炎症5例,外压性狭窄3例,畸形2例及囊肿1例。注射对比剂80-100ml后延迟5-15分钟进行肾及输尿管螺旋CT扫描,保存图像,重建间隔2.5mm,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建立泌尿系统立体图像。结果:所有病例病灶与输尿管的关系显示更加明确,病灶范围、形态、狭窄程度或梗阻段显示得更为全面细微。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有利于明确输尿管梗阻的真正原因,可明显提高输尿管梗阻类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后处理三维重建在胃肠道疾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5例经手术或内窥镜活检证实胃肠道疾病的MSCT三维重建并与大体病理解剖对照;所有病例均运用16层MSCT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后运用后处理图像技术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显示(Raysum)三维重建.结果:65例中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准确39例;对病变大小、形态、癌肿向周围侵犯的程度、肿瘤灶周血供等情况清楚显示.结论:MSCT结合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的定位、病变累及的范围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05-10~2007-06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50例颌面部骨折病人进行常规X线检查、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处理.结果: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在显示颌面部骨折比二维图像及平片更为优越,无论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骨折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均优于其它常规检查.结论:SSD及MPR能在二维图像或平片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的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在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上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在治疗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局麻下经皮肾穿刺,建立通道后通过输尿管镜探查结石,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治疗肾盂结石3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通过单通道完成,共行手术48次,其中一次治疗28例,二次治疗7例,三次治疗2例。手术时间:肾结石平均2.1h,输尿管结石平均1.4h。肾结石总取净率为84.8((/33),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全部取净。残留结石行ESWL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肾盂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有效、安全的方法,同时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复杂性肾盂结石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输尿管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生物降解材料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PLGA80:20)输尿管内支架的可行性,以16只家犬为实验动物,一侧输尿管施以离断吻合术,将PLGA支架管植于输尿管吻合局部支撑引流,分别于术后2、4、6、8及12周行静脉肾盂分泌造影检查,并取术侧输尿管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10只实验动物术后支架管引流效果良好,支架管(6—8)周完全降解,术后肾盂分泌造影检查显示术侧肾盂、输尿管形态正常,无显影延迟;输尿管病理学改变轻微,主要镜下改变为移行上皮增生和固有层增厚。(2)3只实验动物术后早期支架管gI流效果良好,(6—8)周时一度出现术侧肾盂及中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显影延迟,在术后12周缓解;输尿管病理学改变轻微。(3)2只实验动物术后早期即出现支架管移位,最终输尿管吻合处不同程度狭窄;解剖术区输尿管粘连,管腔变窄,管壁增厚;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输尿管全层炎症反应严重。(4)1只实验动物术侧肾盂输尿管始终不显影;解剖发现输尿管吻合口尿外渗,周围形成尿性囊肿。证明PLGA材料支架管生物相容性良好,降解时间适宜,尿液内引流效果尚可,但有关支架管的外型设计、固定方式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脊柱损伤患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Syngo 3D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用:Fly-Through作仿真内窥镜观察,全方位对病变部位、范围、解剖结构及邻近组织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显示椎体骨折36例,椎体骨折伴椎管狭窄13例,小关节脱位12例。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相应的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尤其是MPR及MIP对椎体骨折显示率为100%;仿真内窥镜能多角度观察病变椎管内形态及狭窄状况。结论:多层螺旋四尤其是MPR、MIP及仿真内窥镜的应用能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高场MR对肝转移瘤(Hepatic Metastases,HMs)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1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高场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血管重建。结果MRI于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各期对病灶的检出率均高于MSCT,尤其增强扫描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更显著高于MSCT(P〈0.05)。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MRA成功显示16例,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MRA成功显示13例,3例显影较淡而不能清晰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余5例由于患者呼吸配合欠佳而使血管显示不理想。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MSCT、高场MR的综合应用能提高HMs的检出率,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仿真肠镜在结肠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耐层螺旋CT对81例患者行一次屏气全结肠容积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取CT仿真肠镜(CT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并结合原始横断面等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结肠镜或术后病理对照。结果CTVC检出16例结肠镜检查为正常中的15例、误诊为结肠息肉1例,CTVC检出结直肠癌37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75%;术前T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100%和89.2%;N分期敏感度和阳性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和70%。CTVC检出28例56枚结直肠息肉中51枚,敏感度为91.07%,特异度为93.75%。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对结直肠占位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诊断肺栓塞的检查方法、技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MSCT图像.21例患者均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延迟约20秒,从肺尖到膈下行MSCT扫描,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行MPR、MIP、VR重建.结果21例患者肺动脉充盈良好,血栓表现为部分或完全腔内充盈缺损.对PE的显示MPR效果更佳.结论MSCT是肺栓塞安全、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对肺栓塞的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对其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有586支冠状动脉被评价,其中有钙化的血管283/586(48.29%)支;检测有意义的狭窄(≥50%的狭窄)214/586;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情况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的关系;可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位置和形态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三维重建技术对鼻骨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鼻外伤病例采用16排螺旋CT行常规横断位非螺旋薄层扫描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观察鼻骨损伤细节,同时与二维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MPR、MIP、及VR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鼻骨骨折细节,并能明确的鉴别横断位所显示的非骨折性透亮线影。结论 16排螺旋CT结合MPR、MIP及VR等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有效的减少过诊、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腰椎滑脱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腰椎滑脱症的患者115例,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判断腰椎滑脱症的程度与性质.结果:本组研究的行CT检查的1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椎滑脱,其中真性滑脱症82例,假性滑脱症33例.结论:64层螺旋CT能够准确判断腰椎滑脱症程度和性质,并能了解病变部分解剖结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器应用于超声引导下的微创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球囊扩张是经皮肾镜通道扩张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已有的报道中,球囊扩张器都是在放射线引导下应用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应用球囊扩张器的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的50例患者.统计的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结石载量、通道建立时间、出血量、副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所有的经皮肾镜通道建立均一次成功.平均通道建立时间(13.66±1.42)min(10~15min).结石完全清除者占84.00%(42/50),基本清除者占4.00%(2/50),总清除率88.00%(31/50).未发生胸膜损伤、结肠损伤和肾脏集合系统的破裂伤.术中血红蛋白下降幅度(5.49±2.64)g/L.结论: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器应用于微创经皮肾镜术是完全可行的.该方法能够保证成功建立通道,并且有助于清除结石、保证较低的出血量和副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选用PICKERPQS螺旋CT ,通过表面遮盖法 (SSD) ,完成三维重建。使在术前可正确评估平台骨折累及部位、劈裂移位方向和塌陷的面积 ,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梯度场回波技术(FFE)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在行CT及常规MR头颅平扫序列后均加做FFE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病例中,21例在CT上清晰显示的24个血肿在FFE序列均能清晰显示,而另外3例脑干小血肿显示较CT清晰,有6例在FFE发现的多个直径2-5mm的圆形或斑点状的低信号在CT及常规T2WI上均未显示.结论:FFE序列在急性期脑出血中以及微量出血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并对其分型.结果:52例胸腰椎骨折中,单节椎骨折37例,双节椎骨折12例,三节椎骨折3例。以压缩性骨折(占44%)、粉碎性骨折(占33%)多见,骨折脱位占23%,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和前中后柱受累多见。结论: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同时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椎体骨折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对预后评价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准动态驱替的概念以描述岩石内驱替速度介于准静态和动态之间的驱替过程.准动态模型在不同的尺度区别对待黏性力:将表征单元体(REV)尺度的驱替视为动态,而将孔隙尺度的驱替视为准静态.在REV尺度上,提出双重网络简化计算黏性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在孔隙尺度上,运用概率方法描述界面在不同孔隙内的运动几率,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与现有的计算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基于特定岩石微CT扫描图像建立等价孔隙网络,计算分析了岩样内驱替速度、孔隙半径分布和孔隙角落形状对水驱油过程的影响.本文计算模型有利于认识岩石内水油两相驱替的动态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人体脊柱腰椎节段三维重建方法,利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Image Control System),结合CT断层扫描图像,重建人体脊柱腰椎节段三维几何模型。经ANSYS转化建立脊柱腰椎L1-3的理想三维有限元模型,在Mimics中对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赋材质,实现了非均匀材质的骨组织赋值问题。该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高度模拟腰椎结构与材料的特性,具有结构完整、空间结构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划分精细、重点突出等优点。本模型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可任意切割,并可通过调整模型几何及材料参数,施加不同的载荷与边界条件以模拟不同实验状态并能够以不同的文件格式输出,可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有限元分析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