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商平 《科学通报》1991,36(8):639-639
平庄煤田是我国北方早白垩世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以往地层资料较少。笔者对盆地内的地层进行了调查,系统的采集了植物化石,对该区地层及植物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将平庄煤田西露天矿地层剖面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Autunia conferta (Sternberg) Kerp在新疆塔北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光隆 《科学通报》1990,35(2):123-123
美羊齿类(Callipterid)是北半球二叠纪较重要而又相当庞杂的一个化石类群,该类植物中,以 Callipteris, conferta,(Sternberg) Brongniart最为重要,它在地层中的首次出现,曾被视为陆相二叠系开始沉积的标志化石,近30年来,西欧的一些古植物学家通过重新  相似文献   

3.
对海陆相三叠-侏罗纪之交重大地质生物事件的探究无不依赖于对地层格架和动植物化石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广东地区广泛发育的海陆交互相三叠-侏罗纪沉积是华南早中生代重要的含煤地层.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本区早侏罗世含海相动物化石的金鸡组一直没有植物化石的公开研究记录,制约了对该地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系统学和多样性的了解与认识.本文报道近年来在深圳大鹏半岛南澳地区金鸡组发现的一批重要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查明了其分类学属性、保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该植物群以形态保存密集、羽叶和茎干连生、本内苏铁叶化石与生殖器官化石Williamsoniella同时保存等为特征,代表了一个以本内苏铁植物耳羽叶(Otozamites)为主导的早侏罗世植物群落.这批植物化石不仅代表深圳地史时期植物群的首次发现,也是广东和珠江三角洲(岭南)早侏罗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对这些植物化石材料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广东早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对比,加深对华南三叠-侏罗纪转换时期植物化石多样性演变的认识,为深入探究该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提供陆生植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5.
王永栋  梅盛吴 《科学通报》1999,44(4):412-416
马通科植物化石Phlebopteris(异脉蕨属)在我国中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但对其生殖器官构造研究甚少恍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首次描述和报道鄂西早侏罗世香溪组一种马通科植物-水龙骨型异脉蕨的生殖器官微细构造,揭示其孢子囊群、孢子囊、环带细节以及原位孢子特征,与有关分散孢子化石和现生马通科孢子进行比较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高志峰 《科学通报》1988,33(21):1650-1650
现代苏铁具有一系列古老的特征,表明它们是比较原始的植物。虽然苏铁有很早的化石纪录,但大部分是营养叶,很少有生殖器管保存为化石。然而,在华北太原的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非常类似于现代Cycas大孢子叶的化石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 Zhu et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布青山蛇绿混杂岩中发现奥陶纪疑源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东昆仑南缘蛇绿混杂岩带布青山段发现中、晚奥陶世疑源类化石,其组合特征为:棘刺亚类(Acanthomorphitae)约占32%,球形亚类(Sphaeromorphitae)约占63%。其中包含有Lophospha-eridium edenense,L.varum,Nothooidium sp.,?Buedingiisphaeridium sp.,Visbysphaera sp.,Strophomorpha sp.等分子;与疑源类一起保存的还有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地层中常出现的类似具管有胚植物的碎片和与陆生植物亲缘的四分孢子体(Tetrahedraletes)以上化石证据指示含化石的地层时代为中、晚奥陶世,为本区存在奥陶纪蛇绿岩提供了古生物地层佐证,并迫使地质学者重新审视本区乃至东昆仑南缘蛇绿 混杂岩带的地层组成及本区乃至青藏高原北部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  相似文献   

8.
金松属是松柏类金松科的单种属(Sciadopitys verticillata)和活化石. 虽然保存有不少叶部化石记录, 但与金松科系统关系密切的木质部化石报道却十分罕见, 尤其缺乏对木材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髓部和初生木质部特征的解剖学证据, 因而无法确知金松型植物木材解剖特征的演化关系. 辽西地区新发现的中侏罗世金松型松柏类化石木材, 标本具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金松型次生木质部、内始式初生木质部以及异质的髓部. 这种木材解剖特征在金松科化石记录中是首次发现, 为全面了解该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解剖学证据,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北部侏罗纪燕辽植物群的多样性内容.  相似文献   

9.
树木变的石头,叫做木化石。我国的木化石产地很多。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东自江苏,西至新疆,几乎都有发现。有趣的是,最古老的木化石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如在湖南澧县一带,发现了距今3.6亿年左右的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化石。古生代的鳞木类化石在山西晋城一带也有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陕西省上二叠纪地层中产的炬木现在还陈列在南京地质陈列馆门前。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宁夏六盘山盆地三叠系新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胜徽 《科学通报》1998,43(4):425-431
在宁夏六盘山盆地数条露头剖面原划归侏罗系延安组的含煤地层中新发现了晚三叠世孢粉、植物和双壳类化石 ,证明这一含煤地层中下段的地质时代应归晚三叠世 ,暂定为延长组 ,上部仍归延安组  相似文献   

11.
杜仲属果实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宝印  路安民 《科学通报》1999,44(15):1648-1650
采用辽宁省抚顺始新世地层中的杜仲属Eucommia果实化石,是迄今为止在发现的可靠无疑的第一例该属植物的果实化石。尽管杜仲现仅残存于中国中部地区,但在第三纪该属植物在北半球有着相当广泛的分布。抚顺化石标本与北美西部始新世Eucommia montana Brown果实非常相似,根据它们的体积很容易和现生种E.ulmoides以及日本始新世种E.kobayshii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吴一民 《科学通报》1987,32(24):1881-1881
一、地质概况 西藏定日县帕卓区普那村的含煤地层,罗中舒(1980)已作过简要报道,命名为普那组,时代定为中侏罗世。1984年,作者重新作了生物地层工作,首次发现了植物化石,经研究属卡洛夫期(Callovian age)上冈瓦纳群分子。该区的地层层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杨小菊  张武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32):3158-3161
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 标本为一块高约50 cm、直径35~41 cm的柱状体, 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 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 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 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 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 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与欧美标准层序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以陆相为主,仅在我国新疆、台湾和东南海域等地有海相沉积,在广泛分布的第三系内,已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藏,因此,为深入研究和总结含油气规律,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编制国内外第三纪地层对比表是十分必要的。 自1987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了第三系研究专题组,对全国油气区的地层、生物群、“三古”和油气资源预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地层对比方面,除继续完善各含油气盆地间的对比外,通过海,陆各门类微体化石、脊椎动物化石、磁性地层学和火山岩年代地层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我国油气区与欧美第三纪标准层序的对比方案(见表1)。  相似文献   

15.
王仁农 《科学通报》1980,25(16):741-741
一、前言微山湖西侧地区北至鱼台、单县一带,南至徐州,西南同皖北为邻.区内地层几乎均被第四系所覆盖.本区石炭二迭系煤系的上复地层的时代众说纷云(表1).1974年作者在该区作煤田地质勘探时,为解决该问题曾寻找动植物化石,结果在其中上部及下部分别采到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据鉴定成果等资料将其中上部定为上侏罗统蒙阴组及下白垩统青山组,而将  相似文献   

16.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17.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2023,(2):119-126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張席禔 《科学通报》1960,5(7):223-223
菊石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門类,是中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是属于全球性动物羣。地貭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經过精密研究,认为菊石是分层分带工作中最好的化石。他們依据菊石化石把海相三迭紀、侏罗紀和白堊紀地层分成了許多个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此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中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情况,各紀是不同的。海相三迭紀地层在华南,尤其是在西南各省发育得特別完全,分布也很广。在中国海相三迭紀地层  相似文献   

19.
华北古-中植代交替之际植物群落演替趋势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自强 《科学通报》1992,37(6):532-532
古-中植代交替(Paleophytic-Mesophytic transition)是植物发展史上一次全球型的、影响深远的、延续期较长的大型背景绝灭事件(background extinction),标志着从真蕨植物时代步入裸子植物时代的过渡。华北二叠-三叠纪地层中有着丰富的植物化石,为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极好机会,其中“上石盒子组”植物群是研究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