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探讨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282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对确诊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及时排出胸腔积气可提高治愈率,大部分经胸腔闭式引流可治愈,对多次复发的气胸、闭式引流超过一周仍持续漏气,血气胸合并休克的患者,外科手术是彻底的治愈方法 .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自发性气胸最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18例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结果:18例手术后患肺均复张治愈.结论:复发性自发性气胸采取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复发率极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方面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行胸腔镜手术治疗.同时收集我院去年同期收治的自发性气胸行开胸手术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自发性气胸方面,安全有效,可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7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入院后有10例进行胸穿抽气,另外68例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最后均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皆治愈出院,随访时间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该法具有创伤极小、手术视野好、疗效确切、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良好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管胸腔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上的应用。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丽水市中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5例自发性气胸行细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5例患者治愈23例,总治愈率达92%,引流管留置的时间为24h至5天。结论细管胸腔闭式引流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性好,肺复张完全等优点,同时能缩短疗程,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且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杨斌  潘道刚  马晓明 《甘肃科技》2014,30(15):127-128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联合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及机制。选选用82例难治性气胸患者,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基础上使用冷沉淀胸腔注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6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沉淀胸腔内注射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难治性气胸临床效果明显,对于提高难治性气胸临床治愈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文斌 《甘肃科技》2021,37(20):126-128
对比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与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VAMT)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86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给予VAMT治疗,对照组43例给予VATS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疼痛程度(术后1d、4d、7d采用VAS评估疼痛程度)、并发症(胸腔感染、肺不张、切口延期愈合)和复发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均疗效较好.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更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18例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结果:18例手术后患肺均复张治愈。结论:复发性自发性气胸采取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复发率极低。  相似文献   

9.
王桂林 《甘肃科技》2022,38(2):96-98
探究针对性护理在自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CTD)围术期的应用效果.选取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4例,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并...  相似文献   

10.
1.资料 资料取自60岁以上双侧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对照组为同年龄单侧自发性气胸34例。患者年龄在60~69岁31例,占77.5%,70岁以上9例,占22.5%。男性32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例为4:1。  相似文献   

11.
1998年6月至2001年5月,对1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通过电视腹腔镜直视下或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病变与自发性气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肺结核病变与自发性气胸的关系,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0月104例肺结核并自发性气胸发生于同侧或对侧的机率、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自发性气胸发生于对侧的70例,同侧的34例,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结核并自发性气胸对侧多于同侧,发生在对侧时症状多较重,易形成高压性气胸,需积极减压治疗,且容易复发;同侧的症状较轻,但易形成脓气胸,治愈时间明显延长,需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58例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提出男性气胸明显高于女性;左右两侧发病率相似,两侧同时发病较少见。也提出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原则。分析了闭式引流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办法。着重指出肺大泡破裂引起气胸,闭式引流效果不佳,提倡行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肺结核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自发性气胸是肺科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病之一,现将其治疗和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肺结核合并气胸患者58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者40例,好转出院者18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诊治经过.结果 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的患者入院时均未诊断自发性气胸,多误诊为急性左心衰竭、重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等.结论提高认识,了解气胸的不典型表现,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诊治经过.结果 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少量气胸的患者入院时均未诊断自发性气胸,多误诊为急性左心衰竭、重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等.结论提高认识,了解气胸的不典型表现,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我院自1988年至1994年收治的14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点,作者从一般护理、心理护理、胸腔穿刺护理及恢复期护理等几个方面阐明了自发性气胸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8.
对比分析了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和武汉市青山区一医院112例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和青年人自发性气胸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多有原发肺疾病,气急症状重,发生张力性气胸多,肺复张时间延长及死亡率高。与青年组比较,P〈0.01或P〈0.05。青年人自发性气胸复发率高,与老年组比较P〈0.01。并就其机理和防治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诊治的30例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以缓慢起病者居多(60.0%),气胸症状及体征多不典型;以开放性(或称交通性,50.0%)、闭合性(或称单纯性,36.6%)为多见,同时双侧气胸发生率高(20.0%),并发皮下气肿(33.3%)、纵隔气肿(26.2%)、呼吸性酸中毒(30.0%);确诊28例,误诊2例(误诊率6.6%);治愈26例,死亡4例(死亡率13.3%)。结论煤工尘肺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心肺功能多较差,对积极的剖胸或胸腔镜手术耐受性差;误诊率及病死率高,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1例巨大肺大疱诊疗经过,探讨巨大肺大疱与自发性气胸的鉴别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巨大肺大疱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结果1例巨大肺大疱患者,发病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低氧血症,胸部CT室危急值回报左侧气胸,经过胸外科会诊并没有立即胸腔闭式引流,阅CT见透光区考虑巨大肺大疱压缩肺组织所致,不是自发性气胸,患者呼吸困难考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所致。结论巨大肺大疱合并肺部感染,易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且胸片上与气胸不易区别,极易误诊导致误治。巨大肺大疱与气胸有时鉴别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经验,通过个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两者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