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午夜"是加拿大诗人阿奇伯尔德?兰普曼(1861~1899)的一首早期作品。他是四位"联邦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数是描写景物的。虽然他酷爱大自然,但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他过多地参与户外活动。所以在诗中,他经常以安静沉思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只是纯粹地描写事物而不加任何评价。本文主要是从诗人选词、用韵、结构安排、气氛渲染等方面对"午夜"这首诗做了尝试性的分析。从这首诗中,我们认识到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一面:粗野、桀骜不驯和未知。正因为如此,那神秘之音对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2.
有人请马尔夏克写诗,说不答应写长篇作品,就写一首短诗也行。诗人答道:能不能要一位工人、造不出机器就请他造一块表呢?造一块表,比造一架机器更容易吗?这则趣闻,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写小诗的甘难、个中颇有点发人深思的哲理。 小诗,吸引人但又不容易创作。诗人常爱用小诗短章来赠答友人、爱用他来捕捉瞬间的情绪和景色,但更多的是爱用小诗来寄寓哲理。一颗小草也要顶着一粒露珠、一滴水也会映着太阳的光辉……可以说,哲理小诗,是诗歌中惹人喜爱的样式。  相似文献   

3.
说到咏梅诗,许多人会记起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放翁。他有一首《梅花绝句》,把爱梅之心写到了极致: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闻道就是听说;坼晓风,就是在晨风中开放。有人来报信说:山里梅花开了。一树树的梅花,迎着清晨的寒风宛如一堆堆的白雪,遍布在四面山中。快去看看吧,满坡满谷都是雪白雪白的梅花呀!这诱人的花讯,唤起诗人的极大兴趣,他恨不得变出千千万万个化身,往四面山中飞去,用千千万万双眼睛去观赏那满谷满坡的梅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试想想看,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山坡谷底,有一树梅花就有一个诗人陆放翁在观看,在欣赏,在陶醉,那将是何等壮丽美妙的境界,何等浪漫的奇想啊! 倘若要问,诗人对梅花何以如此一往情深呢?这当然首先决定于梅花所特有的魅力。请看唐朝诗人张谓的《早梅》诗,那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咏梅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首绝句写早春时节田野上的一树白梅。远远望去,村路边,  相似文献   

4.
日前,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今年已80岁的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相似文献   

5.
正9月的一天,我帮妈妈整理抽屉,看到一张旧照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茅草屋前,一脸好奇地盯着镜头。我问妈妈:"这是谁呀?"妈妈说:"这是我。"我疑惑不解,又问妈妈:"您为什么站在茅草屋前,您在拍电视剧吗?"妈妈哭笑不得,说:"拍电视剧?那屋子是妈妈小时候的家呀。"妈妈小时候住在茅草屋里,这怎么可能?在我的印象中,茅草屋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唐朝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赞叹:这首诗真美呀,简直象一幅生动的画。这幅画多美呀,简直是一首诗。人们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用其他的东西来形容诗、比喻画,而偏偏要用诗来比画,用画来形容诗呢? 美是艺术的本质,正是美把这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美,艺术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内容广博、充实,面对社会现实,针砭时弊,艺术上语言平浅、自然流畅、雅俗共赏。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自己的感情路上遇到了什么波折呢?这些曲折又是如何反映在其诗歌中呢?  相似文献   

8.
新诗话     
诗不是拽出来的,而是冒出来的。李姐不成阶下囚,写不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韩愈不迁潮州,写不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诗是感情的扦发,而感情源于生活。万事万物在守财奴眼里全是钱,在诗人眼中都是诗。蠢夫翻阅着词典写诗,诗人翻阅生活写诗。好诗就在你身旁,许浑曰:雪莱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言志”,非诗造志。沉思出诗人。世上有过无数甘恋人了,没有一次爱情是重复的。世上有过无数首爱情诗了,没有一首是相同的。风格是诗人的生命。同样是送别,李白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锦瑟》诗历来众说纷纭,这使得该诗的典故意旨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是理解该诗的重要线索。该诗实际上隐含了诗人的三层迷惘:为什么追求美和理想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伤害带来的苦难却生成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感谢苦难吗?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痛苦的往事居然变得"此情可待",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通过对这三层迷惘的剖析,提供了《锦瑟》诗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一首诗中,只有当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或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观赏,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这种审美意识并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山水诗的运思、表达方式的审美追求深受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这首五律,是晚唐诗人杜荀鹤所作。杜荀鹤的诗,素以白描见长,不事雕琢,不喜搬用典故,创作上走张籍、白居易“尚用”的一路。他与皮日休,夏夷中等同为关心人民、特别是关心农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诚然,荀鹤的诗有时略有浅率之嫌,但婉蓄倩丽的力作毕竟是占主导地位的,《春宫怨》即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对于此诗,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吴聿《观林涛话》,均以此诗为周朴所作,实误。《诗人玉屑》就曾引《幕府燕闲录》云:“杜荀鹤诗鄙俚近俗,惟宫词第一……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们,特别是士兵厌战的诗篇。诗人通过亲眼目睹战争,将战争的残酷及人们对战争的极端厌恶在这首诗中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作者通过对这首诗从内容,写作技巧作详细的分析与欣赏。  相似文献   

13.
谁画的画     
正杨老师:同学们,读完《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谁能告诉我这幅画是谁画的?于雨暄:蓝天上的大雁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告诉我们秋天的图画是勤劳的人们画的。杨老师: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说秋天的图画是勤劳的人们画出来的呢?李小光:勤劳的人们在山上种了很多梨树,梨树结出的果子像一个个小灯笼。罗怡恬:勤劳的人们在山上种了很多苹果树,苹果树结出的果子像小朋友红红的脸蛋。  相似文献   

14.
谢朓,字玄晖,是齐梁时最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政局动荡,形式主义浊流泛滥诗坛的时代。而谢朓的诗作却以其“清丽”之美倍受人喜爱。谢朓诗中抒写的感情大致不外是:忧世之叹、思乡之情、隐逸之志、欢聚之喜。而这些感情又经常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和诗人追慕的清逸情趣。而诗人写得最多,又最为擅长的则是以写山水景物为主的五言诗。他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是一首倍受人们喜爱的诗歌,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画。这首诗语言平易,貌似简单,意境却耐人寻味且极具乐感。  相似文献   

16.
侯裕英 《科技咨询导报》2011,(12):221-221,223
<雪夜林边小驻>的语言简洁清新,给读者宁静安详的景象.作者罗伯特·费罗斯特是美国最出名的诗人之一.在这首诗里,他通过描写森林、马和沉睡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这首《剑客》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形象, 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  相似文献   

18.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是一首吟泰山之诗 ,是杜甫现存中最早的一首。此诗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腾凌绝顶的进取精神 ,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正值中华腾飞 ,改革发展之际 ,重读《望岳》 ,颇受启迪。泰山 ,古代帝王封禅圣地 ,文人骚士把它尊称为“岱宗” ,写下了不少的吟咏佳作。胸怀壮志的杜甫 ,游名山 ,抒大志 ,一睹泰山真面目 ,正是他梦寐以求的热望。此时 ,泰山已经巍然屹立在诗人眼前了。他激动万分 ,不由脱口而出 ,…  相似文献   

19.
夏荥 《科技信息》2011,(24):I0156-I0157
一、引言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其诗作内容十分丰富,但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田园系诗作,《鸟鸣涧》就是其中的一首。(高佳,2003:26)二、分析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此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充满诗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