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网络化背景下,应正确看待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两重性;网络文化具有"融合性""快餐式"和语言的"共赏性""低俗性"同在、文化生命的"长效性"与"短命性"并存等特点。要在利用好网络的同时,努力建设"天朗气清"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红色网站""快乐学苑""和谐家园""社团汇园""清新论坛"和"自律军团"等,用正能量充实校园网络,用先进的网络文化滋养大学生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描绘物象生命形态之抽取""画家生命意识之融入""生命意象相通性感受之转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笔墨所蕴含的抽象的生命生机与活力。认为中国画的实现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以生悟生,以生化生,以生达生"的过程,对自然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传达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作为绘画技法语言的笔墨,之所以超出了绘画元素的表层功能与意义,具有触及心灵的力量,正因为其本身就是活脱脱的生命意象,是物我生命交融的新生。这正是"笔墨"之所以仍有其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开拓空间的主要缘由,也是其他媒材的绘画创作可学习与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道家文化的背景下,简要剖析了"玄意"思想的文化特色,以及"玄意新中式"设计风格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玄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等核心思想的进一步挖掘,找到了玄意美的多种体现,最后以新中式室内设计为切入点,在空间布局和装饰风格等方面与"玄意"美学进行了多元化的衔接。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是哲人作家,崇尚直觉,追求本真,并从生命本源角度探究了本真何在.《虹》主人公也对生命本源、本真生命做了直觉探寻.这就意味着,读者需发挥直觉,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主题.生命本源,不能知,也不可道,被权称为"未知""神秘""上帝""无限""永恒"等等.这些术语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道",而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这就要求译者结合身体直觉和理性辨析进行翻译.把《虹》中表示生命本源之词释译为"道",将"内在生命""唯一之真"译为"本真生命",看似不对等,但却实现了D.罗宾逊所倡导的读者反应对等.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7,(5):87-91
不具有性别区分的自然物象在古代典籍中往往有雌雄的区分。"雌雄"本是指称鸟类,后来扩展指所有的动物,最后演进到非生命的自然物象的区分。探究雌雄区别的原因,有形状大小、色彩明暗、单双奇偶、声音差异、高下差别等。雌风雄风、雌金雄金等词汇在众多汉语词汇中独具一格。自然物象神化过程中也有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神。这些雌雄的区别是中国传统的取象思维和类比推导思维的集中反映。在"雌雄""牝牡"等词的命名与自然物象的取象关系上,"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限制而"取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虚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以"固然""自然"两词为例,对其连词属性的研究辨析"固然""自然"的异同,从句中分布、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语用推理理论对"固然""自然"的虚化过程进行了说明,得出"固然"的连词词汇化程度要高于"自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参观完"起源之谜"和"生命长河"两个展区,我们来到地下一层的"演化之道"展区。展区主要展示生物的进化历史和生物进化的机理、规律,由"演化历程"和"达尔文中心"两个主题区组成。"演化历程"主题区主要展示生命进化史中的历次重大进化事件,包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生命登陆""恐龙盛世""古兽生境""从猿到人"5个展项群。进入展区,首先了解到的是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出现的著名前寒武生物群,如淮南生物群、瓮安生物群、埃迪卡拉生物群等。  相似文献   

8.
在生命教育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范畴的综合人文课程。相关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的综合人文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价值主义思想的教育,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全人教育,是人骨头里面的文化教育,是生命个体的实践教育。实施课程建设,应围绕"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参照"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其为人""以人育人""用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理念,遵循生命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其终极目标,使受教育者知悉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育生活的信仰,最终获得生命的尊严,实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9.
正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靠近中缅边境处,有一座纵贯南北的山系——高黎贡山。这里山高谷深、山势陡峭、风光绮丽、气候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高黎贡山有着"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生命避难所"和"野生动物的乐园"的美誉。在纵向上,高黎贡山横跨了5个纬度,相对高差接近3 000多米。这里分布了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植被类型。高黎贡山已经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64科  相似文献   

10.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以其"言志寄情""意象寓意""以意构象"的造型,成为了赞美爱情、讴歌生命、祈求吉祥、热爱自然的隐喻象征符号,她是经过历代"真""善"和"美"的积淀、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礼赞,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仪式与音乐舞蹈""关系网与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宗教景观与空间建构""祭典与地方社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兴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卦象取法自然,以模拟万物发展情状来阐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元散曲的盛行亦是文学规律自然运行的结果.相较其他文学样式,元曲最突出之特色是本色自然,与"易"之自然之道有契合之处.尝试用《周易》"困""复""遁""乾"四个卦象来阐释元散曲的发展进程,是对易学规律与文学规律之间内在相通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梁怡 《甘肃科技》2016,(4):56-57,24
对儒家的"中和之美""里仁之美""天人合一"和"礼乐"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为了找寻到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切入点,对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建筑和传统室内进行了剖析,归纳了儒家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相互影响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岩松 《小学科技》2011,(1):26-27
上期说到有一些科学家对"生命会自然产生"有疑问,那他们做了哪些实验来证明"生命不会自然产生"呢?生命不会自然生产尼达姆的实验使"生命自然发生说"又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但是,怀疑派并没有完全屈服。意大利教授斯柏兰扎尼怀疑尼达姆的肉汤加热时间不够长,不足以杀死肉汤中的全部微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发展人的价值生命,通过形成完整的人,从而引导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生命教育,通过分析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理解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诚毅精神是嘉庚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指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是大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一。为深入探究"诚毅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情况,课题组首先对诚毅精神的文化要素进行解构,对"诚"提炼了"日常言行诚信""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和"职业诚信"四个要素;对"毅"提炼了"坚强勇敢""持之以恒"和"责任担当"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学生工作,以及兼职、求职、就业等方面设计问卷,对厦门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诚毅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仍然适用,大部分学生对"诚信""坚毅"等精神品质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诚毅精神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是否选择群众路线、怎样实践群众路线,体现了政党及其党员的价值观。群众路线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质、实践品格、政治操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坚持、文化图腾和生命体征。在新形势下必须把握好群众路线问题上的"变化"与"不变""、守望"与"创造""、抛弃"与"修养"。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图式下"山"与"海"的中西文化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是中国大陆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海,则是西方海洋型地理环境的典型地貌特征."大陆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与"海洋型地理环境"文化图式决定了"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重叠与差异.这些重叠与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多元化.了解"山""海"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与"山""海"有关习语的中西文化内涵,对于跨文化比较并确定适宜的翻译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铁人文化现象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鲜活载体,具有独特风格和特定内涵,是具有明显地域性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现象所表达的"强势的唯物主义的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大众化的细致解读""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广泛渗透"使得这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哲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是在这些积极的影响当中形成了它"高擎起崇高信仰旗帜的价值""叙述社会发展进步逻辑的价值""强调靠紧自己的主心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代社会生活,保存了大量反映中原文化的词语。其中"落阁""登历""儓暬""伫羡"等词,至今还没有得到正确的训释。利用现有版本异文和现代河南方言,对这些词语加以考释,对理解文本、发掘小说的文化蕴含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