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开行200公里以上“和谐号”CRH系列国产化动车组列车的运用特点,比较传统机车,从转向架的中央悬挂装置、基础制动装置、轮缘润滑系统三个方面,阐述了CRH5动车组转向架的结构特点、主要技术特色、作用过程,探讨其高速平稳运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2型高速动车组的制动力分配和可靠性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制动力和空气制动力配合是当今高速动车组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的主要制动方式.2型高速动车组(CRH2)的电制动力和空气制动力以一动一拖的编组为单位进行协调配合,不同制动工况下电制动力和摩擦制动力的组成方式多样.通过分析其结构和制动力构成的特点,运用旁联结构建立了编组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模型.根据相似产品可靠性数据,对所建立的可靠性模型进行了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3.
根据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制动减速度特性,运用列车牵引制动计算和运动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动车组的制动计算方法,对动车组的制动近似算法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基于目标减速度、单位基本阻力和单位坡道阻力等相关参数,给出了适用于动车组的制动计算方法,通过与CRH6A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的性能型式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上能够计算出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的准确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满足制动计算的要求,为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研发设计和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速动车组的生产运营,动车组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制动系统尤其重要。针对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中电空变换阀,分析其实际过程中的电流与空气压力的特性,并形成特性曲线。本文通过模拟采集动车组制动系统制动压力值数据和电流值数据,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对动车组实际制动过程中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拟合曲线与理论曲线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动车组的电空变换KI特性曲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陈春棉 《科技资讯》2012,(11):48-49
本文介绍了紧急制动的作用,分析了上海地铁3号线地铁车辆所用KBWB制动系统空气制动控制单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着重论述了该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时的工作过程以及紧急制动时如何防止轮对滑行。  相似文献   

6.
龙华炜  何小军 《科技信息》2013,(16):373-373
本文介绍了长沙轨道交通2号线车辆ERV车控空气制动系统的组成和配置,阐明了制动控制单元的内部气路原理和工作方式,对制动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客运专线的运营,电力动车组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进入高速铁路的时代。随着高速动车组的引进,一些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也随之而来。为了保证高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性和舒适性,制动技术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速列车的制动来说,传统的摩擦制动方式已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那么采用何种方式的制动方式才能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呢?本文将对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做一描述。  相似文献   

8.
该文给出了CRH3型动车组制动及供风系统常见故障处理流程,以期对从事该型动车组制动系统教学和研究人员能有所帮助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随车机械师处理制动系统故障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该文根据CRH1型动车组HVAC系统的运用实际,结合HVAC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控制原理,分析了CRH1型动车组HVAC系统在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速开关阀控制的液压制动伺服系统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制了一种基于高速开关阀对混合动力车辆传动实验台制动系统实施压力控制的系统.制动器制动性能取决于对制动目标压力的响应特性.分析了高速开关阀的开关特性和制动液压缸的压力变化特性,并针对高速开关阀的开启响应滞后和液压缸压力变化的的非线线的特点,设计了PI控制器.应用dSPACE公司开发的AutoBox快速控制原型系统编制了系统的控制算法和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液压制动伺服系统能够满足制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CRH2动车组是中国铁路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四大高速动车组之一,而其车钩缓冲装置又是动车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熟悉CRH2动车组车钩缓冲装置的构造、原理与性能特点,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运用检修,最终使其国产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国有一般客、货车车钩缓冲装置进行简单叙述,运用比较的方法,重点介绍了CRH2动车组车钩缓冲装置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原理,最后分析了高速动车组车钩、缓冲装置的性能特征。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轨道列车电机械制动系统(EMB),提出一种夹紧力的精确控制方法。首先,研究了EMB的开环控制特性。由于电机损耗、机械传动装置的加工与装配精度、内部阻力等因素影响,力的传递也会存在误差,从而导致EMB开环响应较差。以PID控制为基础,研究了系统闭环响应特性,并通过引入缓冲过程和跟踪微分器,设计了夹紧力控制优化算法。最后,通过硬件在环试验,验证了夹紧力优化算法的控制精度与跟随效果,同时对比分析了EMB夹紧力与某电控空气制动系统制动缸压力的频率特性。  相似文献   

13.
200km/h电动车组制动力控制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km/h电动车组采用微机控制直通电空制动系统,在制动力的控制精度和系统的响应时间上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详述了电动车组制动力的理论计算,在同济大学制动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内的高速及城轨制动控制系统1:1静止试验台上,经过反复试验,证实了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证明了该系统制动力控制精度高,具有空气制动与动力制动能自动配合,并可充分利用动力制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高速开关阀在高频PWM控制下的比例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现代汽车制动系统(如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中,为了控制制动压力,一般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的二位二通的高速开关电磁阀来实现制动轮缸的压力增压、保压和减压的控制。由于传统高速开关阀只能实现开或关两种状态,为了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对高速开关阀的开关比例功能也要求越来越高。该文在MATLAB的Simulink中建立了高速开关阀的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仿真模型,研究了在2~4 kHz的调制频率下,通过改变PWM控制下的占空比,来实现高速开关阀的比例开关功能。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高速开关阀PWM控制的比例开关功能的影响。通过本研究,拓宽了高速开关阀的功能应用范围,达到了精密控制制动压力的效果,对汽车ABS和ESP中的高速开关阀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从而使得制动压力的增加过程能够更加平稳有度。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研制的先锋号电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高速列车的经验 ,对自行研制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可供运用的设计值 .通过对先锋号动车组和 30 0km·h-1高速动车组制动参数的比较分析 ,指出先锋号制动系统的模式比较适合于 30 0km·h-1动车组 .  相似文献   

16.
"ABS"为Anti-Brake System(防锁死刹车系统)的缩写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ABS是常规刹车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可分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现代汽车上大量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下篇论文上阐述了汽车的防抱制动系统ABS在使用与检修过程中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7.
蒋克庭 《安徽科技》2014,(12):30-32
整车在制动过程中会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热量及时散发到大气中,是减少制动鼓热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整车制动系统设计或整车实际工况使用中,制动系统散热较慢无法满足需求,市场仁整车的制动鼓淋水装置,不仅不符合国家法规,还会导致制动鼓由于温差过大加速开裂。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传统的液压式或气压式制动系统,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因具有结构简单、响应时间短以及制动效率高等优点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设计出一套电子机械式制动装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安装有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整车制动防抱死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通过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并与Simulink进行联合控制仿真.将仿真结果与传统的基于逻辑门限值控制的液压制动器制动性能进行比较,验证了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在安装有电子机械式制动系统的整车制动防抱死系统上的有效性及制动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动车制动系统的故障发生率具有模糊不确定性以及实际工作环境中故障的发生包含动态性特点,运用三角模糊数和扩展原理来表示底事件故障率,将动态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模型与故障树模型相结合,分析获得动态贝叶斯网络叶节点的模糊故障率和各根节点的后验概率。解决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系统可靠性分析问题,对兰新客专线路上运行的动车组的制动空气供给系统进行分析,获得了系统的可靠度预测曲线和薄弱环节,为该路线上运行动车的制动系统针对故障特点制定相应的检修和维护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冯俊杰 《科技资讯》2014,(26):77-77
介绍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车辆制动系统中的电制动和空气制动作用原理及实施过程,较详细地描述空气制动中的气路执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