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正最近公众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例外很少。我是在20世纪最著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 Popper)的著作中读到这句话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以忘怀。本来,在科学传播和应用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20世纪初,我国发  相似文献   

2.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91,13(1):50-53
问题无问题,便无科学.科学知识产生于对科学问题的解答,而无问题,便无解答,也便无科学知识.然而,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科学的"呢?任何问题都是科学的吗?不是.既然不是,那么科学的问题具有什么特征呢?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此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以致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达到普遍的一致似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假设,我认为:仅当一个问题至少具有下述三个与可传述性、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相应的特征,它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1.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传述的,那么称它为"科  相似文献   

3.
<正>钱学森指出:"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科学家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发现的过程呢?爱因斯坦曾经把"制定中的科学"与"现存的和完成的科学"加以区分,他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所以,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人那里,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相区别,他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  相似文献   

4.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5.
我对报刊上的哲理小品甚感兴趣,几乎每篇必读,获益良多。然而,最近我读到一篇有关碧风蝶的哲理小品(见链接),心情却有点反常:粗读此文,感到十分兴岔,大有石破灭惊之感。我想,若同行真的发现了“碧风蝶的卵(应为幼虫,笔者注)成蛹后……长途跋涉,爬到高出地面两米多的刺槐树上”,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7.
正1924年,鲁迅先生创作了一首散文诗——《秋夜》。也许大家对它的印象不太深刻,但若提到它的开头,想必许多"学生党"都会恍然醒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虽然我对读书时,语文老师常常让我们揣摩作者的用意并不赞同,但我仍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一份寂寥。也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吃的重要。然而,如何吃,吃什么?却是大有学问的,尤其是爱美之心甚于男性的小姐女士,若在"吃"字上做文章,可能有助于你吃出美丽来。美国一位美肤专家说:"不要相信广告宣称的这种那种润肤霜会营养‘你’的皮  相似文献   

9.
相信不少人对"春不食肝,夏不食心"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极少人知道它的道理.是否真的春季不宜吃动物的肝脏,夏季不宜吃动物的心脏?此话是否对每个人都受用呢? 春不食肝 中医师认为,"春不食肝"这句话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医中的补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需要生发,因此肝火较旺.  相似文献   

10.
吴家睿 《科学》2005,57(4):25-27
古人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而且在科学上更为重要,因为科学的理解和交流都建立在正确地使用科学术语基础上。对中国的研究人员来说,由于近现代自然科学主要来自西方.如何准确地翻译外来科学术语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科技术语的审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11.
想到采访明凤(下图)是因为她做的课题"小RNA和水稻缺磷的响应机制研究".我尽管是生物学外行,但由于职业的缘故,比较关心生命科学的进展,microRNA这几年很热门,2002年曾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之一.但是好像很少看到国内干这一行的人在这个领域做出有影响的工作,明凤我以前完全不认识,尽管她所在的复旦大学遗传所我有一些相熟的朋友.看到"小RNA"登上了上海启明星项目榜单,我眼睛顿时一亮,于是有了这次访问.  相似文献   

12.
<正>我不知道,还能有谁比爱因斯坦更适合"科学的艺术家"这个尊称。尤其是在2015年,当人们纪念他创立优美的"广义相对论"100周年之际,我的感觉更是如此。本来,科学发展似乎不会完全依赖于某个人,然而广义相对论的出现却有些特殊。它就如同一位伟大画家创造的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杰作,优美且独一无二,从中我们甚至可窥视宇宙的奥秘。我自己就是一个画者,而且自认为是越来越倾向  相似文献   

13.
大陆科学钻探与中国科学深钻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采 《科学》2002,54(2):22-25
人类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已经历了无数个春秋.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地球进行探测,但是,由于坚硬地壳岩石的阻隔,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仍然所知甚少.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一个与之相呼应的"入地"计划应运而生,这就是直接观测地球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作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深钻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也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灾害、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最完美足球在英格兰国门大卫·詹姆斯眼里,本届世界杯用球Jabulani(南非祖鲁族语,意为"庆祝")很"恐怖"。有这种看法的远不止他一人。然而,领导并研发这一项目的拉夫堡大学的安迪·哈兰博士坚称,它是最新的体育科技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从我开始能够阅读有关科学内容书籍的时候起,我就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由于对数学方面有着特殊的爱好,使我最终转向了理论物理学的学习。研究金属电子的性质听起来有些平常,但这是真事。事实上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对量子理论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始终将这些原理当作从未被发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我称之为"拉里法"(Larry’s Law)的法案,这项法案的官方标题是"充分发掘女性在科学与工程研究上的潜力",而哈佛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在任期内的发言也由此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探索中的美与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吾三 《自然杂志》2006,28(4):239-242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美与真两个概念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然而美的却常常是真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审美感觉(或偏好)能引导他们达到真理。何以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青年科学工作者是否应该培养审美感?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兴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2004年,被称为"科学奥斯卡"的《科学》杂志发布了"年度最重大的十大科学突破",本文主角——双脉冲星赫然在列……双脉冲星现身1967年7月,女博士研究生乔斯琳·贝尔在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太空的时候,发现天空中出现奇怪的脉冲信号。最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它就是脉冲星。脉冲星是老年的恒星经过一次超新星爆发之后的产物,它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一个核心,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极高,质量不小,它们有很强的磁场,磁场从两个磁极发射出来,向太空中喷射出锥形的能量波。由于它们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现通常被认为是需要高度创造性和长期不懈努力的工作,然而在最近20年里,一些人工智能科学家致力于一项似乎是“异想天开”的事业,他们使计算机模拟人解决难题的思维过程,并且大胆探索用计算机进行科学发现,他们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BACON,这一模拟科学史上重要科学发现的过程的计算机程序,当被给予开普勒、伽利略、波义耳等科学家在历史上做出他们重要发现的真实原始数据时,它也能做出同样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失败的价值     
扎雷  倪光炯 《科学》2006,58(3):5-6
我为我的讲话选择了这个题目:“失败的价值(The Virtues of Failure)”,你们可能会奇怪:怎么今天我竞希望谈论失败呢?首先,失败对我是司空见惯的。第二.我相信创新性的研究是无数次失败和极少几次成功的混合。对科学界以外的许多人或刚开始做研究的学生们来说.这一事实也许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我们在报纸上和科学杂志上重视或强调的总是所获得的成就.其中文章给人的印象是,成功的次数大大超过了失败次数。这一错误观念又常常被一些口头讲话所加强:演讲者往往把研究工作讲得让人听起来像是不费什么力气的事.那不过是一步接一步的逻辑步骤罢了。然而上述印象实在是一种误导,每个研究者都知道这一点。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不妨用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话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