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发达国家中是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DME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多种因素在DME的发展中起作用。针对各种致病因素,新研发的药物主要围绕抗血管活性因子、抗炎症反应、基因治疗等进行,新的治疗理念将为DME的治疗翻开新篇章。本文对在I/II期DME药物临床实验中的药物作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糖引起DR的机制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等。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DR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最近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其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拮抗AGEs生成、抗氧化、抗炎以及抗血管生成等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由高糖引起视网膜损害的一种新方法。该文就PPAR-γ防治DR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较多,其中以眼底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传统的检查方法和新进展的检查方法做一综述,其中重点介绍了新进展的检查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表现的观察及对DR的早期诊断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DR)病变疗效。方法:对30例30眼PDR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11眼行巩膜环扎术,其中8眼行硅油填充,15眼行白内障摘除。结果:术后三月随访26眼视力都有明显好转,4眼由于视网膜下出血及增殖膜,视力提高不明显。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PDR有明显疗效,同时也是目前治疗PDR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部位及区域数量微血管病变外周血IL-17和VEGF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VEGF水平,按照微血管病变部位,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及不同损伤区域数量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和VEGF的水平.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无血管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者(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3种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合并1种微血管病变患者(p<0.01),合并2种微血管病变患者IL-17、VEGF水平高于合并1种微血管病变患者(p<0.0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的血清IL-17与VEGF有明显的正相关(r=0.412,p<0.05)结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外周IL-17、VEGF水平升高,IL-17、VEGF水平与微血管病变部位无关,与微血管病变损伤区域数量有关,炎症因子IL-17、VEGF水平及其相互作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广泛性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启动子rs699947(-2578C/A)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61例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和213例未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DNA,PCR反应扩增含rs699947(-2578C/A)位点的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Bgl II酶切,测定rs699947(-2578C/A)基因多态性。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VEGF rs699947(-2578C/A)基因AA型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CC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携带VEGFrs699947 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结论:VEGF基因启动子-2578C/A多态性与DR病有关,携带AA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四大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开展的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和一系列药物治疗给DR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文章对DR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532激光光凝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治疗效果。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酒泉市人医院治疗的12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532nm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视网膜厚度、氧化应激反应(MDA、ROS、LHP)、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3个月后的BCVA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视网膜厚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的VEGF、bFGF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氧化应激反应如MDA、ROS、LHP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这124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82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6.77%(120/124),有注射部位出血3例,一过性高压眼2例,前房炎症有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5%。532nm激光光凝治疗DR可降低血清VEGF、bFGF水平,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视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与眼部并发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的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1.5%~5%,糖尿病发病率在美国为2%左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52%-63.4%。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67%。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为:(1)肾脏病变(45%)。(2)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7%)。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80例2型糖尿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脂谱、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SN)、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将糖尿病患者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背景期DR(BDR)及增殖期DR(PDR)。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各组HbAlc、FINS、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l-B)、载脂蛋白-A/B显著升高(P〈0.05或0.01),ISI、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明显降低(P〈0.05或0.01),各组之间载脂蛋白-Al(Apol-Al)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TG、HbAlc在NDR组、BDR组、PDR组中逐渐升高,ISI则依次降低(P〈0.05),BDR组、PDR组FINS明显高于NDR组(P〈0.05).但PDR组和BDR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糖尿病组间的FBG、TC、LDL、Apol-B、Apol-A/B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可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明目-7味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引起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48眼)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25眼),用降血糖及明目-7味丸治疗,对照组20例(23眼)单纯用降血糖药物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治疗中观察临床症状、体征2-6疗程.结果:两组出血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治愈率分别为治疗组80%,对照组47.8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目-7味丸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玻璃体混浊患者的视功能、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病变,并对其实施最佳治疗方案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6眼)进行前瞻性观察.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28例29眼,年龄12~81、平均(53.2±11.4)岁.所有患者UCP术前6 d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UCP术后随访10个月,包括视力、眼压、疼痛等级、裂隙灯检查新生血管退缩情况、房水闪辉光度值测定、睫状体体积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UCP术后1 d仅表现为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缓和下降,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5、11.438、16.927、7.685、13.311,P<0.05);但9眼在随访第6个月时眼压再次升高,联合降眼压药物局部应用后,3眼眼压降至小于25 mmHg,6眼眼压仍大于25 mmHg再次接受UCP,眼压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房水闪辉值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术后1周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接近正常.术后第1周,31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退缩,但第6个月有4眼(眼弓蛔虫病继发视网膜脱离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虹膜再次出现新生血管,接受第2次抗VEGF治疗.睫状体呈皱缩趋势,与术前基线相比,术后第1个月体积减小约5%,随后变化稳定.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结膜充血水肿(24眼,发生率66.7%)、前房积血(5眼,发生率13.9%)和前葡萄膜炎(13眼,发生率36.1%),所有患者无眼内炎、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眼球萎缩等.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UCP降眼压效果可靠并可反复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轻微,患者耐受性更好,因此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观察在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PHI)干预下,脯氨酸羟化酶2(PHD 2)在缺氧环境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眼内相关增生因子表达的关系。原代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鉴定后传代培养,并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氧组(hypoxia)、干预组(intervention)。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缺氧组加入200μmol/L缺氧诱导剂氯化钴(CoCl_2);干预组加入500μmol/L的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PHD 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RT-PCR检测PHD 2、VEGF mRNA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鉴定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PHD 2和VEGF的表达比较弱,呈弱荧光染色;缺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PHD 2及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呈强红色荧光及强绿色荧光;干预组PHD 2及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缺氧组。RT-PCR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PHD 2和VEGF mRNA都呈弱表达;缺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PHD 2和VEGF mRNA表达量明显增多;干预组中PHD 2、VE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轻度增多,但较缺氧组明显减少。缺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干预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但是干预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缺氧组(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明显高于缺氧组(P0.001);干预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凋亡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缺氧环境可诱导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中PHD 2、VEGF mRNA的表达增高,刺激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减缓细胞凋亡;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缺氧环境下PHD 2增高引起的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VEGF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探讨自拟活血利水中药方联合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液)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etinal vein occlusion-macular edema,RVO-ME)患者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体(serum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c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变化在早期发现Ⅱ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T2DM患者23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4例(Ⅰ期36例,Ⅱ期50例,Ⅲ期28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22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120例为对照组.使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测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变化,分析与T2DM视网膜病变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视网膜病变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神经纤维弯曲度、神经分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神经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分支密度均明显低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神经纤维弯曲度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组患者病程明显长于无视网膜病变组,空腹C肽、GLU明显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病程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分支密度均呈负相关;T2DM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呈负相关,与神经纤维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角膜神经纤维形态参数发生异常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对病程较长和空腹C肽水平较低的T2DM患者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激光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0月,研究对象为8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通过掷硬币分组法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单一组:激光治疗,联合组:抗VEGF(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药安全性、治疗总有效率以症状改善时间。两组患者治疗前CMT、BCVA指标较接近,P0.05;治疗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CMT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CMT小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BCVA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用时更短,P0.05。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应用抗VEGF联合激光治疗,可明显减小CMT,改善患者视力状态,加快患者症状缓解,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眼底分期标准,记录病史、眼底分期,观察发病性别、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白蛋白排除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并给予相应治疗,每6个月随访一次,连续随访3年,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前增生组的血压、血脂、糖化蛋白、24小时尿白蛋白排除率明显高于非增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正常,连续随访3年,非增生组部分微血管瘤消退,有3例非增生组发展为增生组,增生组未见玻璃体积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注意对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小时尿白蛋白排除率等指标的检测,早期积极对症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观察db /db 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 的成模情况。方法每月取尾尖毛细血管血测小鼠空腹血糖值及体质量一次,共7 次。7 个月后,取10 只db /db 鼠和6 只db /m 鼠( 正常对照组) 做闪光视网膜电图( 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 检测。结果db /db 鼠的体质量明显上升; 但血糖值上升趋势不明显,实验组97%小鼠的血糖值未达到DR 小鼠模型的血糖值( 11. 1 mmol /L) 。F-ERG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a 波和b 波的潜伏时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实验组b 波的振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实验组Ops 总波及O2的振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结论本实验中db /db 鼠的空腹血糖值虽大部分未达标,但其视网膜已出现DR 的早期改变。造模标准不能仅依靠空腹血糖值,还应结合视网膜的病变情况。db /db 鼠的成模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相似文献   

19.
蒙华琳  刘华钢 《广西科学》2007,14(3):284-288
糖尿病并发的心脏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并发的主要原因是供血障碍,治疗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多数药物是通过改善供血以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是治疗湿性ARMD的重要选择,主要有哌加他尼钠、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和阿柏西普等,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该文就临床上主要使用的anti-VEGF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