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心灵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是心智哲学与认识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遵循语言与逻辑分析的分析传统,我们着重从两方面讨论心身问题:一是围绕Godel不完全性定理,二是认知逻辑尤其是有关认识论算术(EpistemologicalArithmetic)与机器是否有私有性的论题.对于前者,针对流行的观点即Godel不完全性定理心身问题上支持二元论,H.Putnam构造了一个反论证,从而维护计算主义纲领:心灵与图灵机等价.对此,本文讨论了Pumam的分析思路,进而认为其中有不可靠之处.对于后者,本文详细考察了私有性表达的认知形式,同时结合EA中的最新相关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图灵机的私有性的存在,在逻辑上站不出脚,因此,我们认为,就认识能力和私有性而言,心灵不能与机器等价,也就是计算主义纲领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雷格在贯彻逻辑主义纲领的同时,率先擎起反心理主义大旗,坚决驱除逻辑学中的心理因素.这对逻辑学的现代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逻辑学的客观化潮流.但是在他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中,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代逻辑学与心理学、认知科学交叉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茨的逻辑学承载了近现代形而上学的主要倾向,海德格尔以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结论出发,遵循论证-分析性重构的哲学方法,通过莱布尼茨的"主谓包含论"得出判断的同一性与"同一实在之全体"的内在一致应和性,由此从逻辑学走向了其存在论。海德格尔这种探寻存在的意义的道路为当代哲学如何应对主体性危机尤其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统一找到了鲜活资源。  相似文献   

4.
间接实在论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后,主流的感觉理论本体论,传统语言哲学家们多以非概念论的立场,规避了非话语的感觉可以包含逻辑内容的可能性,这背后的信念是话语式表征对逻辑内容的垄断,然而概念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根据康德直观理论和现代概念论,在对语言哲学中的主流感觉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视觉具有某种感觉的认识论特质,即视觉影像作为一种在场的、细腻的、私人性的感觉内容,可以通过参与其中的概念能力,分享它背后更深层面的理性能力,从而使视觉影像成为感官刺激和理性逻辑的综合体。来自视觉感觉的影像不仅可以承载逻辑内容,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图像逻辑形式。这样一来,感觉不再是语言或科学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一起搭建了一个互相构建对方的动态知识系统,这在防止感觉陷入所予神话的同时,还使经验知识可以保留来自实在世界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莱布尼茨、丘奇和图灵等人所奠定的计算的数理理论的基础上,数字计算机诞生,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将其命名为人工智能。受逻辑与数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工智能主要遵循计算主义的建构方法将认知看作符号计算,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强烈的哲学批判,随着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幻灭,计算主义彻底陷入低谷。事实上,计算主义以其符号表征和符号操纵的方式已然实现了对人的计算智能的建模。由于计算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强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主义。不过这些批判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经典计算主义需要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递归论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分支,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最初的任务是刻划和研究自然数的一切算法函数类。因此递归论被称为研究递归函数类或算法可计算函数类及其应用的学科。图灵机是现代计算机的原型,是一种理想机,尽管它最为简单,但是却琵完成任何大型通用计算扭所能完成的工柞。图灵机对算法概念的计算特征作了深入前刻划。‘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数学受到了中国逻辑尤其是墨家逻辑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推理方法体系--以"以类合类"为方法论基础,以"类"和"分类"为推理的核心成分,以"推类"为主导推理范式.这一方法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中国传统数学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中国逻辑不是阻碍中国传统数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数学自身逻辑思路也不是制约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特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今,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迅猛发展,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信息处理的时代,70-90年代的国际逻辑学研究不得不受到这个时代特色的影响,至少在自然语言逻辑的领域内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关注语言信息的效...  相似文献   

9.
形式逻辑处理的对象主要是超主体的、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一种无主体逻辑、必然性逻辑、静态化逻辑、程式化逻辑。由于事实与价值存在深刻的异质性,因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形式逻辑处理主体性、相对性的价值问题。由于逻辑是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提炼与总结,生活实践中关于事实和价值问题的思考,对于各种事实和价值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并且应该上升、提炼、总结为逻辑的格、式与规律、规则,从而实现逻辑学的发展和飞跃。立足人们的价值生活实践,处理价值现象、反映价值思维的价值逻辑应具有如下基本特性:实践性、主体性、具体性、生成性。  相似文献   

10.
证实原则作为证实主义的一个一般性纲领认为,一个非分析性的有意义的真语句都是可以被经验所证实(因而是可知)的。用认知逻辑表明从证实原则出发可以产生费奇悖论。费奇悖论表明,证实原则不仅和信念修正中穆尔语句不能被一致地相信相关,还与动态认知逻辑中一个公式是否总能成功更新有关。我们在对动态认知逻辑对证实原则的各种修正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证实原则反映了人类学习和交流互动过程中的精致性和复杂性,这在动态逻辑的具体背景下可以进一步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