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韩新 《科技信息》2010,(29):I0230-I0230,I0177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整体。通过对新批评派人物文学文本思想的追述和清理,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体现出了重视文本的文学观念,但又暴露出了它排斥其他有益的文学观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从转变文学观念开始的,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然而,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权力话语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学科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且付出了牺牲文学民族性和与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力的沉重代价,因而需要检讨和重新认识。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呼唤民族性,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弥纶群言、宗经、语言修辞三个方面探讨了刘勰的文学观念,认为这种文学观念是在非常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它揭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共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史文化特征及重语言修辞与社稷实用统一的特点.这种文学观念,与西方那种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相比,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类比.对这种文学观念的认识,主要不应从审美诗学或以文类研究为基础的诗学展开,而应该从文化、历史、语言修辞等方面把握,以使它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的延续性,一指文学现象前后相继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指重复事物的承继发展创新。断裂性表现为文学观念、形式技巧、文体、传媒、接受主体诸方面。延续与断裂的双重构造,是文学史特有的个性,双重构造,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突出文学的特殊性,是正确评价创作实绩及样式兴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说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文学接受的条件看主要有其繁荣的必然因素,首先是文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读者阶层的不断扩大,审美经验的认同;第三是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书商作为专门的社会职业,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培育了文学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界标举“告别功利主义、回归文学本体”的大纛对“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的新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将其视为20世纪文学功利主义文学观念的罪恶之源。这样的认识在触及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五四”文学观念的误解,对其复杂性、历史性挖掘不够。其实以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为核心的“五四”文学先驱在文学革命发生之时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部篇帙达一千卷的文苑总集,《文苑英华》缺收词章这个文学门类,并不是编者一般意义上的疏忽,而是折射了编辑者的某种文学观念,这种观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词的轻视和不屑一顾,它实际上是宋初人们视词为诗余,填词为小技观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宋人看轻词体之证据链中又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李辉 《科技信息》2009,(30):I0146-I0146
在文学研究领域,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何谓大众文化?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它?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审视,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四川师范学院刘玉平、周晓琳两位教授近著《中国文学的伦理精神》一书,针对文学评论界存在的对伦理研究过于轻视,以至漠视的现象而作,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该书具有的鲜明特点是大文学观念和探幽发微的个案剖析,它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文学研究应有全方位、多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客体对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客体世界并不是天然的纯客观的存在,它有极复杂的内在构成,其中最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体因素以积淀方式转化为客体因素,使文学客体在其自然,社会与作家活动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形成双重性质,它们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一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结果,主体积淀丰富了文学客体世界,同时也就丰富了文学自身,对客体构成中主体因素的正确理解,把握,成为文学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的编写以文学观念为逻辑前提,编写者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思想,按照当时人所理解的文学观念去客观描写当时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此外,还要有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认识,各种文学史观念都有其合理成分,同时存在认识的局限,编写者应尽量使自己的文学史观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和文学史自身的逻辑。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应注意做到文学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十来年,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几经奔突,时有波澜,在一个短短的历史瞬间浓缩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完成了跨时空的诗的样式的几乎全部推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新时期文学的形式观念变迁为考察分析对象,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三个文学时间段为经线,以语言、文体、结构三个层面为纬线来编织新时期文学形式观念变迁的立体图景,揭示从简单的模仿——自觉运用——推向极致这一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论对文学功用的认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西方对文学功用的认识是多元的,向纵探挺进的;而中国则是一元的,封闭型的。其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思维方式及文论本身的差异对人们的文学观念以及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地府判官形象的演变,认为它发轫于唐,盛于唐后,随时代递变呈现出文学的演绎特征。唐代文学家模仿人间官职将判官形象移入冥界官制之中,赋予判官佛教化与中土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为文学绘就了特殊的人物图谱。随着冥界观念的成熟与世俗信仰的普及,判官形象渗入多种文学体裁中,日益丰富多彩。后代文学中的判官走向神坛,寄托了士庶的人生期望与运势憧憬,体现出神谱化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体观。现代主义文学主体现成为现代主义诗学的桉心观念,它引发了自我表现论和非理性主义的审美方式及美学观。  相似文献   

18.
网张带给人类生活的改变是革命性的,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也是革命性的,网络介入文学后,改变了纸介质时代人们对文学观念、文学创作、本文意义、文学批评、以及文学语言和艺术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新中国文学50年的历史定位问题,难度并不在定位本身,关键是首先廓清定位之外的基本观念。这就是:文学的整体观念、文学的本体论、辩证唯物的认识现、开放的发展的文学观。文章认为,定位的史学方法亦十分重要,目前常见的几种方法有:编年史的方法、文体分类法、观念统辖法、全角透视法。而后两种方法较为新鲜,颇多创意。  相似文献   

20.
无论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史”都是舶来品,这导致了西方文学观念、批评方法和书写体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编撰的决定性影响。已有的批评史著作和教材,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分体史,大体上是以西释中,在西方文论的理论框架内排比中国文论的材料。这就潜伏着危机:中西文化观念的异质性使得阐释深入不下去,众多论著在同一层次上作重复研究。有学者说,“如果我们还承认批评(本身)是文学经验的触角,并将之看作是一种与探索文学经验有关的、既表现思想又体现乐趣的活动,那么批评史就不应仅仅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编年史或者罗列批评家及其经典著作与言论的‘光荣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