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日有媒体称:“板蓝根、白芍、藿香、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等功效的‘中药材’不再只摆在中药铺里,它们的嫩茎嫩叶、花、根等经凉拦加工已走上了餐桌,成为百姓口中佳肴。”中药材也能作为蔬菜食用吗?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52-53
枸杞既是中药材,又是高档保健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效。目前全国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栽培品种主要是“宁杞1号”、“宁杞2号”和“大麻叶”。内蒙古枸杞栽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区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54-55
“锁阳规范化种植研究”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川牛膝等十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课题的分课题(2001BA701A60—09)。分课题承担单位: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依托及参加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课题负责人:尹诚国(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会计师)、苏格尔(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品种混乱及真伪鉴定方法欠缺严重影响中医药的效果与安全,为了解决中药行业的重大需求,经过近十年研究,完成了4000余种中草药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研究,创建了“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药材与混伪品的物种识别问题,该项成果标志着中药鉴定学迈入通用化、标准化的基因鉴定时代。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媒体对这颗名贵“小草”给予了高度关注,因过度采摘而导致的相关保护不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名贵中药材的“世界第一草”市价暴涨是季节性原因?是资源性枯竭使然?还是有其更复杂的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6.
冬虫夏草,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媒体对这颗名贵“小草”给予了高度关注,因过度采摘而导致的相关保护不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名贵中药材的“世界第一草”市价暴涨是季节性原因?是资源性枯竭使然?还是有其更复杂的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7.
冬虫夏草,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媒体对这颗名贵“小草”给予了高度关注,因过度采摘而导致的相关保护不足成为众矢之的。作为名贵中药材的“世界第一草”市价暴涨是季节性原因?是资源性枯竭使然?还是有其更复杂的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3,(1):19-20,23
本项目立足于地震灾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广泛的药材种植基础,在地震灾区茂县、松潘、若尔盖、红原、阿坝等地实施大黄、瓦布贝母、厚朴道地药材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重点开展“大黄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瓦布贝母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厚朴种植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药材大黄、厚朴、川贝母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74-74,77
2011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九州通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九州通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完成了湖北省研究与开发项目“湖北省地道药材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升级与产业链的构建”。该项目主要以黄连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黄连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优化与升级研究。修改完善黄连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建立黄连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20000亩黄连规范化种植基地及配套设施,构建集研究、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1953、1956年两度出现全国性"药荒",中医医疗、中成药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卫生部接管中药材经营管理后,为从源头解决"药荒"问题,促使中药材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扩大中药种植面积,1958年后更号召大量开展中药引种试种、野生变家种家养的尝试,建设生产基地,形成了中药材生产的大跃进。多措并举之下,中药材供应至1962年恢复正常,并为此后数十年中药材生产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13-14
大黄系极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规定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Maxi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出口药材品种,广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大黄为传统的泻下药,主要功效为“泻下通肠,活血逐淤,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4-74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是主要从事农作物和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以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评价、保护与利用、地道中药材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注重数据信息化建设,以服务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共享为目标,广泛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和中药材科学研究。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人,博士2人,硕士5人。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发酵培养的产业化,对我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和出口中药材最多的国家,而中药材的80%以上来自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67-68
中药材从田间生长以及采集后不及时干燥或贮存不当或在制备和加工过程中处理不善,可能污染各种真菌并产生有毒真菌毒素。由于真菌毒素污染的潜在威胁及其控制手段与方法的欠缺,真菌毒素对中药品质、安全性以及国际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承担、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共同参与完成的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中药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分析及检测技术标准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2):52-52
自1996年我国颁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来,保健食品发展迅猛,在批准的产品中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保健食品占大部分。由于现有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没有对保健食品作规定,使得此类产品添加剂的使用处于非控制状态,对安全可能产生潜在的影响。中药材类保健食品是我国传统优势产品,也是我国保健食品中能真正走向世界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国际化进程推进,中药材短缺及质量问题是目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障碍之一,天津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迅速,中药材以销为主,以产为辅,但本地域药用资源分布、蕴藏状况的研究严重滞后,大宗及道地药材品种缺乏,基础研究薄弱,严重限制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合理开发天津中药资源,首先,对天津地域中药资源分类、分布规模、生长状况、开发利用等状况进行系统考察,摸清家底;其次,加强对本地区野生资源蕴藏量大的品种和种植历史悠久的药材进行品质评价,挖掘具有天津特色的优质中药材,并进一步阐明优良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基于上述研究,开展天津特色优质中药材的引种研究,建立药材繁育、加工、生产体系,逐渐树立天津道地药材的品牌形象,为天津优质药材大面积规范种植及天津中药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涛 《科学大观园》2012,(22):63-63
被认作"软黄金"的冬虫夏草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深入青藏高原虫草产区了解发现,我国虫草产业面临大幅减产、市场混乱等困境,越采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采。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也许虫草的灭顶之灾为期不远。虫草产业陷入恶性循环怪圈冬虫夏草是一种体内有寄生真菌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与野生人参和鹿茸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贵中药材"。2012年10月4日,中药材网发布信息称,产自西藏那曲地区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2,(21):69-69
黄酮类物质是许多中药材,如射干、金雀花等的有效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一直是中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提高黄酮某些方面的活性和选择性,我们展开了本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吉林中特药业有限公司是中药现代化重点企业,是以科技为主导的股份制责任有限公司.2001年10月承担的"长白山特色经济植物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项目,由公司在药材产区建立基地进行实施,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在国内首先制定和实施了人参和五味子的生产操作规程.三年累计共创产值3450万元,税金达640万元,净利润为1158万元.通过该示范项目把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在产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区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全国中药材种植企业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4,(9):78-78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然而,中药材生产长期处于农耕式经验生产状态,生产过程缺乏规范,生产区域疏于规划,从而导致中药材因采收期、产地加工、流通与贮藏、生产区划诸环节失于客观评价和优化而难以保证其质量。人们在开发利用药用生物资源过程中,由于对可利用物质认识的局限性等因素制约,常常只选取生物体的某一组织器官为药用部位,而废弃了其他大量的生物组织,造成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低下。围绕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利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瓶颈问题,建立适宜的研究技术体系并进行实践,有效提升中药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