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启蒙、救亡、娱乐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所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相互联接的内在联系,具有相互渗透的特征.启蒙与救亡主题的主旨都指向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启蒙主题中的科学主义思想又会引发娱乐主题的创作,救亡主题与娱乐主题在一些作品中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第一个将西方进化论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启蒙思想家,本从近代中国民族的危机、社会苦难和种种历史灾难下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出发,阐述了严复译《天演论》宣扬的进化论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思想化武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之倡导的变法改制以及谋求中国富强的业绩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民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中西政治思想而造就的独特形态。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民权发展有路径选择的困境。中国近代民权观继承并改造传统政治化中的民本价值观,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近代民权观呈现出功利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严复中国近代著的思想家,在黑暗的封建时代大声疾呼妇女解放,抨击种种残害妇女的封建陋习,宣传女子自由,把女子教育作为解放妇女的良策。虽然这种教育救亡思想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为妇女解放鼓与呼的精神超出同时代进步的思想家之上。  相似文献   

5.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自由贸易论、价值论、货币论、资本和三种收入决定论是在分析、批判和总结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本文在分析严复这些经济思想的同时,论证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这些经济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的双重性决定了近代思想变迁极为急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迅速递嬗,新旧思潮.的激烈交锋以及思想家的反复多变.这种急剧变迁的背后,乡村危机现实的规定和制约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本文力图找出乡村危机与近代思想变迁的内在关系,以求深化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一)外国重炮轰击下开步的近代中国,民族矛盾成为首要解决的严峻课题,由御侮研究海疆到师夷长技;由学习西方的洋务军工思潮到搬用西方制度的改良和思想的论战;进而到以改造国民性为旨趣的新文化启蒙思潮.它们如拍岸惊涛,一浪高过一浪,显示了中国人思想进步的轨迹.但各种思潮替代急剧,又总给人以浮光掠影的感觉.应该说它们的出笼是时代救亡主题的呼唤,但它们的迅速递嬗,变动不居又与乡村危机有直接关系.贫困落后的乡村,既是保守传统文化的顽固据点,又是反抗现存秩序的主力军团,拥有中国绝大多数民众.无论保守派或弄潮先锋,都必须立足于中国乡村,才能演出各自的剧目.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自由贸易论、价值论、货币论、资本和三种收入决定论是在分析、批判和总结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解释.本文在分析严复这些经济思想的同时,论证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这些经济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爱国主义内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时代内容来分析,传统爱国主义可以划分为中国古代爱国思想和近代爱国主义两个阶段.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并巩固这种融合与统一,是古代爱国思想发展的主题;在近代历程中,传统爱国主义带上了强烈的救亡图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杜亚泉是我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也是我国20世纪初期重要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烈,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早年抱有经世救国思想的杜亚泉在广泛接触西方科学文化同时,试图寻求救国的出路。他客观对比中西,冷静反思传统,针对当是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如:政治改革,教育改革,个人改革等等。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在他的一系列改革救国思想中,又是以个人改革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启蒙时代思想家创立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同时,他们也形成了强烈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思想。当然,这种世界主义与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普世主义(universilism)如霄壤之别,它们是在不同时代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的是一条双重外交路线。它一方面同西方列强进行谈判,逐渐废除了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侵略扩张,对亚洲弱小国家和民族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和奴役亚洲弱小民族。这就是近代日本的一部双重外交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在学习西方先进资本主义经验,追求国富民强的亚洲各国思想家中,洪仁玕走在前列。他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主张"革故鼎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等人成立"明六社"宣传维新思想,是在1873年,比洪仁玕晚了十几年。相比较福泽谕吉等日本维新思想家,洪仁玕的思想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众的利益和幸福为依归,具有先进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薛福成是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和文化变过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从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入手,通过时代背景,思想资源,认知范围,理论架构,特征和影响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了薛福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丰富和独特个性,并充分肯定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贽是明朝末年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被其同道尊为“圣人”而被正统派斥为“异端之尤”。他提出的天赋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开启了中国启蒙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上海城市公园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强侵华后的文化移植和当时沪人对西方社会生活形态的向往。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第一座公园——"公共花园"的开放,上海租界开始出现许多欧美式花园,它们是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在租界公园未全面向华人开放前,孕育多元文化的近代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以营利为目的、对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向公众展示其开放性及中西杂糅的新面貌。它们融合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蕴含雅、俗文化的丰富性与社会思潮、艺术流派等多种内容,为近代上海市民提供了具有现代休闲游憩意义的城市游乐场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交流地。  相似文献   

18.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国民经济改造思潮的形成,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深刻的思想化渊源。概括起来,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二、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三、西方化的输入与西方化的冲突,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理论和实践兼备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特色,从而对当时的维新教育思潮和后来的诸多思潮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的觉醒"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一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这便是"人的文学"的诞生.但是,时代、个人与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觉醒"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人的文学"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