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一篇短文中(本刊2001年第1期第28页),笔者曾以spitz(dog)为例,谈了意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其实,从“望文知义”这点来看,有些意译词常会误导读者。例如,我们平常碰到的一个称作“墨(斗)鱼”(也称“乌贼”)的词,它的名称中虽然有“鱼”,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鱼,而是一种产于海中的头足类软体动物。这在其他语言中也如此。例如,墨鱼的英语名为cuttlefish或inkfish,其词尾均为fish。这可能是受到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另如,星鱼(也称“海星”,它的英语名为starfish)也不是什么鱼,而是一种海栖动物,属棘皮动物门。又如,大家熟知的鳄或鳄鱼(其英语名为crocodile)既可在水中游动和捕食,也常上岸取暖和繁殖。它属于爬行动物,也不是什么鱼。还有silverfish(衣鱼)则是非常原始的一类昆虫。再则,海马(其英语名为sea horse)也不是什么海兽,而是产于海中的一种小鱼,海马在英语中另有一名为horsefish)。可能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国内动物界人士现已将其命名为“海马鱼”。另外,原生动物海葵(其英语名为sea anemone)的名称中虽然有个“葵”字,但它决不像有些人误认的那样,是海中的什么植物。其实,有些所谓的意译词并未反映可反映该事物本质的东西,而只是做到字面上的对译。笔者愿在此提醒大家,“望文知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不能说得太绝对。意译和音译之争由来已久,不过,最近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新版《新华词典》收入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条(如WTO等),确实做到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笔者认为,这无疑会给我们的意译和音译之争有所启示。* 杨枕旦编审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我们时常看到报纸 (例如北京晚报 2 0 0 0年 6月 2 7日 )上有广告称某某营养液“不含激素和化学物质”。这使我想起美国化学会几年前对美国文科大学新生作的一次问卷调查 ,内容之一是 :Whatarechemicals?调查的结果表明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Chemicals就是有毒物质或者有害物质。然而 ,事实上Chemicals这个词的词义早就扩大了 ,是指所有的“化学物质” ,例如 ,《世界百科全书》(WorldBook)给出的定义是 :“Chemicalisanyofthemanysubstancesthatmakeup…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与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 ,习惯将“desertification”译成沙漠化或沙 (漠 )化 ,这是约定俗成的词汇。沙漠化一词早在 2 0世纪 40年代就见于《解放日报》(1 941 )田家英的《沙漠化的愿望》一文 ;5 0年代又见于《中国林业》(1 95 1年 1期 )陶克的文章《陕北的沙漠现状及改造》。过去 ,“desert”一词在辞书里译法混乱 ,既译为“沙漠”也译为“荒漠”。而沙漠不仅是荒漠的通称 ,更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实践中 ,地质意义上的沙漠 (sandydesert)与荒漠(desert)内涵是有差别的。地理意义上的荒漠内在涵义颇广。1 994年 ,我国政…  相似文献   

4.
一、Space空间科学中最有争议的是space的译法。space在英文中有两种基本含义 :( 1)泛指在广义空间 (包括时间和空间 )中存在的范围或区域。它既可作为可数名词 ,也可作为不可数名词用。在一维空间中可译为“距离或间距”等 ,二维空间中可译为“面积” ,三维空间中可译为“空间” ,时间上可译为“之间” ;( 2 )特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 ,只能作为不可数名词用 ,经常被译为“太空”或“空间” ,有时也被译为“航天”。Space在空间科学中常常译为“空间” ,例如spacephysics译为空间物理。优点是与英文完全…  相似文献   

5.
蔡敬先生就《科技术语研究》2 0 0 0年第 2期上我写的《关于“优生优育”英译名的问题》一文提出了名词审定要注意历史和现有工具书的问题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单就“优生”一词来译 ,应该尊重传统的译法 ,仍以“eugen ics”为好 ,或译为“healthybirth(健康生育 ) ,这将在正在进行的《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审定中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给予确定。但“优生优育”如何译法 ,考虑到国际上引起的负面影响 ,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认为用“Well BearandWell Rear”来直译符合我国提出的“优生优育”原意 ,…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是表面上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的两个词 ,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将这两个词混淆在一起。“高层建筑”系指高的而又层次多的大楼 ,即北京市民俗称的“塔楼”。“高层建筑”一词似乎不大符合汉语的习惯 (似乎是指楼层高度高的楼。例如 ,一般楼层的高度为 2 .5米 ,它的高度则超过 2 .5米 ) ,但已“约定俗成” ,也就一直习惯用下来了。“多层建筑”也是指层次多的楼。但“多”与“高”都是模糊概念 ,不定量的。两层以上的楼可以称“多层建筑” ,5 0层 (夸大地说 )的楼也可以说是多层建筑 ,从这外意义上说 ,“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7.
名词随笔(二)“物质的量”一词太别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theamountofsubstance”一词被有关部门定名为“物质的量” ,已经多年了。本人作为一名教化学的教书匠 ,深感此词之别扭 ,特借贵刊一块宝地 ,说说自己的烦恼 ,并求助于诸位。本人不是汉语专家 ,但却晓得 ,在汉语里 ,复合词有两种 ,一种是非固定搭配的 ,例如 :“红的花” ,“黄的花” ,“臭的虫” ,“北京的大学” ,等等 ;另一种是固定搭配的 ,例如 :“红花”(一种中药 ) ,“黄花” (即南方人说的“金针菜”) ,“臭虫”(一种昆虫 ) ,“北京大学”(北京一所人人皆知的大学 ) ,等等。这两类复合词含义的区别不必专学…  相似文献   

8.
Plasma一词目前译作“等离子体”。根据《物理学词典》(等离子体物理分册 )( 1 985年 ,科学出版社 )所述 :“一般来说 ,等离子体概念可作如下定义 :它是由大量的接近于自由运动的带电粒子所组成的体系 ,在整体上是准中性的 ,粒子的运动主要由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所决定 ,由于这是长程的相互作用 ,因而使它显示出集体行为 (例如各种振荡与波、不稳定性等 )”。对于这样一种物质状态 ,当时为什么要称为“等离子体” ,笔者实在不明白。这种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体系 ,既含有大量离子 ,也含有大量电子 ,整体上是准中性的 ,为什么在汉译时要…  相似文献   

9.
简讯     
● 1 999年 1 2月 2 8日信息科技名词审定组组织第三批新名词审定。这批词收集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一部分较重要的 ,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来自教学、科研、机关、国防科技、企业等部门 2 0多位专家参加了讨论。经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 ;对个别问题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常用词“盘”和“碟”的界定问题讨论得较热烈 ,有的人认为应加以区别 ,即磁的叫盘 (disk) ,光的叫碟 (disc) ;也有的专家主张无需用“盘”和“碟”区分载体 ,都称“光盘”、“磁盘”。名词委将继续组织进一步商讨 ,力争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规范名。 (部分文章已登在本…  相似文献   

10.
怎样称呼“大气层外的领域”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ace这个词 ,按其本意 ,可以任指一维、二维、三维的一定的领域 ,甚至可以指一段时间间隔。它所指的领域或区间 ,可以是一定范围内的 ,也可以是无边无际的 (见牛津和韦氏英语辞典 )。在这个意义上 ,把space译为“空间” ,应该是恰当的 ,无疑义的。但是 ,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人类的活动“空间”从地球大气层内发展到地球大气层外 ,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时候 ,space这个词又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含义 ,它可以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领域 (theregionbeyondtheearth’satmosph…  相似文献   

11.
对外来术语引进的方式大多数人主张应以“意译”为主 ,即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出“名符其义”的译名 ,以反映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但是 ,事物的属性往往包含不止一个方面。试以英语中spitz (dog)这个术语为例 ,它曾被译作“尖嘴狗”、“丝毛狗”、“尖嘴丝毛狗”、“狐狸狗”、“花嘴狗”和“波美拉尼亚狗”……。这些不同的译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spitz(dog)的多种特性。例如 :有的译名突出了该种动物嘴脸的形状 ;有的译名侧重于该种动物皮毛的质地 ;有的译名抓住了该种动物的类属或产地 ;有的译名则通过类比的方法说明该…  相似文献   

12.
“苷”和“甙”英文glycoside对应的中文译名为 [糖 ]苷又称配糖物 ,简称“苷” ,旧称“甙”。它是由糖类通过它们的还原性基团与其他含有羟基的物质如醇类、酚类、甾醇等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苷”和“甙”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glycoside最早的译名出现在 1 93 2年。当时 ,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 ,在第 86节复杂之糖类项下定为“配糖物”。 1 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化学物质命名原则》第 92节 ,将 glycoside一词定为“甙”[旧称配糖物 ]。后又于 1 95…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realgar,雄黄、雄精或二硫化二砷》一文中,介绍了“同物异名”的问题,但这儿要谈的“同名异物”问题在实际T作中也不容忽视。它同样会给翻译工作者,尤其是词书编纂工作者带来不少困难。这在汉语和外语中都能见到.试先以汉语中的“杜鹃”一词为例,它既指一种鸣禽(其英语对应词为cuckoo),又指一种供观赏用的鲜花(其英语对应词为azalea),为了表示两者的区别.在描述该种植物时常不得不在“杜鹃”后面另加上一个表示类属的“花”字。新版《辞海》(1999)可能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才特地把“杜鹃花”列为主词条的。新版《牛津袖珍英汉双解词典》(2002)更是直接把azalea译作了“杜鹃花”。  相似文献   

14.
看到贵刊 2 0 0 0年第 2期安锡培先生《关于“优生优育”英译名的问题》一文 ,觉得终于找到了探讨“优生”一词的场所。作为多年从事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科普宣传的编辑 ,我还是想把我在工作中所了解的人们对有关“优生”一词的不同看法和认识转达给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 ,毕竟现在这个词还没有正式审定命名。安先生的文章中提到 :“优生”一词原袭用的“eugenics”英译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已与希特勒臭名昭著的种族灭绝联系在一起 ,在国际上引起反感。 1 996年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明确指出不再使用“eugenics” ,并建…  相似文献   

15.
读了编辑部转来的林元章先生《对“等离子体”名称的质疑》一文 ,我们早有同感。此名词英文是 plasma ,其他拼音文字都采用类似的拼法或音译。中文是方块字 ,科学名词尽量采用意译是我们的传统。意译有“望文生义”的好处 ,但要有分寸 ,过之则将留下后患。近年来我们的新实践经验表明 ,意译要掌握几条原则。1 新名词应该尽量照字面直译 ,企图在译名中包含概念解说的作法不一定可取“等离子体”译名的缺点有二 ,一是太长(一般以二三字为宜 ) ,二是随着科学的发展 ,它已不能概括此词现代的含义。这些缺点都源于当初订名时企图把概念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术语的数量十分庞大,但组合语所占比率很高,由各单词的含义“猜中”组合语的含义的比率更高。因此本文选出1000个基础术语元(素),经对比分析可知:两岸术语元完全相同的约占六成;加上虽有差别却不言自明的术语,“易交流度”约达七成;对于定名不同,但与概念一一对应的术语,经熟悉对方用语的短暂过程后,易交流度升至约八成。而对同名异“实”,会引起严重误导的术语,提出“直译首选”、“压缩多一对应”和“避让既占”三条规则并以此作了优化模拟,假如定名时都遵守这些规则,易交流度几乎达到九成。另根据影响易交流程度的同一量化方案,估计出IT术语在“英语圈”的易交流度为90%~92%。可见“华语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不可企及,问题在于协调和优化。引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无处不在,所用术语,浩如烟海。在专业英汉词汇与词库中,收录的术语量已达数万至二十余万条,“部头”大得赶上了中型乃至大型通用英汉词典。要想对两岸术语定名的异同逐一分析对比,犹如老虎吃天——一时无从下口(手)。好在其中“组合语率”(combining-term ratio)颇高,据统计,在三四千条术语集(如参考文献[1],[2])中,约占75%;在数万条以上的术语集(如参考文献[3])中,则不低于90%。而由各单词的含义猜对各自组合语含义的“猜中率”(hit-it ratio)更高,据抽样,在85%~90%,即“十之八九”。当然,这里的“猜中”是指理解无误,并非一字不差。比如对star network,可猜成“星(形,状)网(络,路)”。其原因在于:由单词到组合语的语法,无论组合语是并列结构或偏正结构(包括修饰、主谓和动宾)结构,两岸之间几乎感觉不到有任何差异。于是想到,可以从基本构词元素着手,先行探索。一、基础术语组成与异同比率组成: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术语集的系列标准[1]中,有定义且可比的单词(words)+固定短语(set phrases),共选出1000个广义单词。这些广义单词是组成该术语集的基本构件,不妨称之为“术语元”(term element,缩略为termel)[4]。本文讨论的IT术语,其定义与英语拼写,以参考文献[1]为准;两岸用语则分别以参考文献[2]与[3]为准。两岸用语分相同、相异和半同半异三种情况。(一)相同词(汉字简繁体差异不计,下同),例如表1:(二)相异词,例如表2:(三)半同半异词,例如表3:对1000基础术语异同比率汇总如表4:二、相异词分类按交流时由易到难的程度,可将相异词分成三类。(一)“0”类(自明别名):易理解可交流。在不讲究用语的“规范”与“首选—又称”时,将其归入“相同词”未尝不可,因此称之为“0”类。例如表5:(二)“1”类(同“实”异名):单义一一对应。乍听耳生,经简短熟悉过程之后,对沟通并无大碍。例如表6:(三)“2”类(同名异“实”):会引起严重误导。例如表7:相异词分类汇总如表8:三、便利交流法的当前办法(一)弄懂相异词,“一回生,二回熟”,使陌生的“1”类异名转为熟悉的“0”类别名。在日常交流中,一实双(多)名屡见不鲜:“草鱼”雅称“鲩鱼”,“芫荽”俗名“香菜”。这并未带来多大问题。在参考文献[1]的第1~28部分中,除2705条定义与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外,另有648条允许的同义语(permitted synonymous term(s))和缩略语(abbreviation),即平均每四个概念中就有一个带有异名。(二)专业群体实现“华语圈”口头或书面初级交流时,可采用以下的应急办法:预先浏览两遍“须知异名表”(Need-to-know alias list)中的近200个词;交流时避开“禁忌词表”(Taboo-word list)中的近100个词,遇到这种词时,以相应英语词语作为替代或括注说明。四、对今后新词定名规则的建议信息技术术语,归根结底,由使用者约定俗成,并随技术演变而沉浮。对于新涌现的术语,为提高两岸术语的易交流度,这里提出三项定名协调规则:(一)对于占术语量总数约99%的译入语,强化“直译首选”(preference for literal translation),预防“过本地化”(over-localized)和“过个性化”(over-individualized),使“1”类词转化为“0”类词或完全相同词。例如multicast,在参考文献[2]中定名为“组播”,其定义是“向选定的一组目的地传输同一数据”。不叫“多播”而叫“组播”,有“并非多次广播”的言外之意。在这里,“组”比“多”带有定义中的更多信息。但利中有弊:回译时易误作“group broadcast”;且在该参考文献中,以multi-作前缀的复合词共有27个,唯独此词开头以“组”代“多”,不免“过个性化”,即过于强调条目中的特定内容,以致失去了对应前缀multi-的共性。又如volatile,在参考文献[3]中定名为“依电性”,是说一种存储器的“内容断电即失”特性,抓住了主因“依电”。但回译时多半会想到“power-dependent”,也有同样的美中不足——“过个性化”。(二)在基础概念与术语的关系上,“压缩多一对应”(minimizing many-one correspondence),预防“欠本地化”(under-localized)和“欠个性化”(under-individualized)。会使“半同半异”词数骤减。比如security,在参考文献[2]中定名为“安全(性)”,与常见的safety“同名”。虽则符合在该领域的使用习惯,但对未必通晓《计算机安全》英译的多数读者,多少“欠个性化”,往往难以把两者分清:应对黑客活动的“安全”该用security,应对异常事故的“安全”才用safety。同样,horizontal和lateral在参考文献[3]中都定为“横向”,回译时因两者的定名一模一样,缺少个性,所以也不易辨别开来。(三)及时了解不同地域的既定名称,试行“力避既占”(avoidance of the occupied),定名宁可相异,切忌交错复用,即力避“2”类词语。五、易交流性与易互译性及其评测对IT基础术语(集),在华语圈内,可进行“易交流性”(inter-communicability)评测;对英语圈,可进行“易互译性”(inter-translatability)评测。这两种指标的定义如表9:对单个术语易交流性的量化方案如表10:←┄┄●压缩多一对应**←┄┄●直译首选←┄┄●避让既占注*:±号的选择取决于是否熟悉“异名”。**:表下首行箭头,表示“压缩多一对应”的目的,是将“半同半异词”转化为“别名”,甚至“相同词”;表下第二、三行的示意依此类推。根据单个术语的易交流度和前述对1000个基础术语的分析,可算出对术语集的易交流度。对不熟悉“异名”的群体为千分之555×l+71×1/2+116×3/4+183×1/4+374×0=723.25,即72%。对熟悉“异名”的群体为千分之555×1+71×l/2+116×3/4+183×3/4+374×0=814.75,即81.5%。六、对基础术语的优化模拟前文中所述的三项定名协调规则,对提高易交流性能有多大潜力?尝试对两岸现有基础术语作一优化模拟,即对其中的相异词及半同半异词,按这三项规则作出选择:(一)对“0”类词,按“更合直译”规则选择。例如probability(词根probable“大概的”),在“概率/机率”中选“概率”;又如private(词根privy“私人的”)在“专用/私用”中选“私用”;直译程度不分上下者存异。(二)对“1”类词,作类似选择。例如trapdoor,在“陷门/暗门”中选“陷门”;又如burn-in,在“老化/烧入”中选“烧入”。(三)对“2”类词,通过“直译首选”和“避让既占”,推定有六成术语转化为相同词或“0”类词。例如online,在“在线/连线”中选“在线”;又如pipeline,在“流水线/管线”中选“管线”。(四)将“半同半异”词中的多对一,拆改为一对一。例如,将safety与security原来都对应“安全”,拆成分别对应“安全”与“保安”;又如,将horizontal与lateral原来都对应“横向”,拆成分别对应“横向”与“侧”。基础术语“优化”前后类别与词数分布如表11:由此表即可算出,对不熟悉“异名”的群体,易交流度升至86%,对熟悉“异名”的群体则高达91%。即分别提高14%与9.5%。七、与英语圈IT基础术语易交流度的粗略比较对比起来,英语也过于庞杂灵活,从其圈内的易交流度的角度看,并非理想中语言。拿IT基础英语术语来说:(一)在1000个基础词中约有200个异名。如在参考文献[1]的“信息技术”部分,entropy(熵)又叫average information content(平均信息量)和negentropy(负熵)。究其原因,恐怕是出自不同学派、厂家或地域而尚未取得共识所致。这在易交流性上,要扣除200×1/4=50个千分点,即5%。(二)其基础术语中,约有50个同形异义词。例如decimal既作“十进制(的)”,又作“(十进)小数”;又如key在“计算器”部分是“按键”,在“安全性”部分是“密钥”,在“数据库”部分是“键码”。这要再扣除50×1/2=25个千分点,即2.5%。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这种“多指”现象,造成连参考文献[1]这样的国际标准文本,也难免张冠李戴。而这些,在相应的汉语术语中,反倒区分得一清二楚。(三)在其基础术语的定义与释义中,少数抽象概念与具体对象不分,硬件与软件莫辨,此类术语有20多个。例如management既作“管理”,又作“管理人员”;又如monitor既是“监视”,又是“监视器”或“监视程序”。这还要扣除其20×1/2=10个千分点,即1%。单凭以上粗估,便知英语圈IT基础术语的易交流度,充其量在90%~92%。而汉语圈要达到这样的水平,绝非不可企及,问题在于需经过协调和“优化”。结语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华语圈内IT术语的易交流度,提高华语圈与英语圈之间IT术语的易互译度。这两种指标密不可分:假如以英语作“对接语言”(mating language),定名时各自提高对英语圈的易互译度,则有望全面提升华语圈自身的易交流度。在协调与优化华语圈lT基础术语易交流度的过程中,关键是将“带异名率”(with-alias ratio)和“同形异义词率”(homograph ratio),降至英语圈的可比水平。以上分析与初探,带有“模型化”性质,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7.
最早将西医中“神经”的概念介绍到中国的人是英国传教士兼医生合信 (BenjaminHobson ,1816~ 1873)。 185 7年 ,合信在《西医略论》一书中多次提到神经 ,只是他不用“神经”来指称 ,他用了“气筋”和“脑气筋”这两个词 ,例如 :“若下部脊髓坏 ,因而气筋不能上接于脑 ,则下部即有阳事不举 ,两足跛瘫 ,二便无力等病。”[1] 在合信的医书中 (包括后来的《内科新说》、《妇婴新说》)“脑气筋”也用来指脑神经 ,但是指神经的时候多一些 ② 。后来 ,“气筋”和“脑气筋”使用了开来 ,这两个词是 19世纪中晚期用来指神经的最为常用的词。例如 :…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4期刊登了黄润华先生撰写的《对“年代”表示法的建议》一文。我赞同这个建议 ,特别在使用频率较高、要求表述简洁的场合 ,把英文里的诸如“1 890s”和“1 990s”译写作“1 890年代”和“1 990年代”。笔者看到 ,日本出版物中就常使用这种写法。我国也有少数作、译者采用这一形式。黄文结尾说 :“笔者在一些著作和译文中已采取本文所述的写法 ,得到一些编者和读者的认可。希望能尽快将其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不清楚这里所说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味着什么 ,但希望不要在接纳了“××××年代”的写法后…  相似文献   

19.
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的提法来自外文文献。例如 ,英文中的 1 890s和 1 990s,分别代表 1 890~ 1 899和 1 990~ 1 999的十年(decade) ,中文分别译作 1 9世纪 90年代 ,2 0世纪 90年代。近年来 ,不少文献中对 2 0世纪的“年代”省略了“2 0世纪”的字样 ,而简称为“XX年代”。这给作者、译者带来了不少方便 ,但也带来了同其他世纪混淆的问题 ,在世纪之交尤其如此。所谓“90年代” ,究竟是指哪个世纪的 90年代 ?为此 ,有关部门规定了规范的写法为“XX世纪XX年代”。实际上 ,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既然是一个外来概念 ,不妨原…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cyber 的目前译法Cyber 一词作为前缀 ,目前一般被翻译为“计算机 (的 )”或“电脑 (的 )”。也有的译作“信息 (的 )” ,“虚拟 (的 )”等等。例如《英汉计算机综合词汇》(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 )把cyberculture译为“计算机带来的影响” ,把cybernate译为“计算机控制化”。在《英汉计算机词汇大全》(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年 )当中 ,有CYBERNET (CY BER计算机网 ) ,CYBERNETsystem (CY BER网络系统 )和CYBER 170system (CY BER 170系统 )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