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悉粟武宾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于2001年11月24日不幸逝世,我们与粟教授共事多年的同仁们,个个肝肠寸断,悲痛万分。近20年来,粟教授倾注全部精力,投入我国术语学研究和术语标准化工作。术语学是一门涉及语言学、逻辑学、信息学和标准化等多学科的交叉边缘学科,一般人不敢轻易问津,但粟教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坚韧不拔,为创立我国术语标准化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我国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她的逝世是我国术语学界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大损失。是她,通过各种方式,把国际术语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到我国。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领域的空白,而且也使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有可能同国外术语学界交流学术成果。是她,在国内大力推广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与相关单位的领导和国内有声望的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是她,对我国科技名词审定事业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关注,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她,大力促进我国术语学界同国际术语组织的合作,加强了我国同奥地利、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术语工作的协作,努力使我国术语工作同国际接轨。是她,十分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术语标准化工作,向国家民委等有关单位倡议,启动了蒙古语、维吾尔语、藏语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她,考虑到海峡两岸术语的统一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促进海峡两岸的术语工作的交流。是她,十分关注我国术语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协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单位创建我国的术语数据库。是她,积极促成编纂和出版《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使我国质量标准化工作有了第一部权威工具书。粟武宾教授在工作上不知疲倦、呕心沥血,在生活上十分简朴,品性耿直,待人真诚,足堪表率。她的不幸逝世使我们痛失了一位长期共事的老同志,好战友。安息吧!我们敬重的粟武宾教授。叶柏林 潘书祥 龚莉 黄鸿森 全如瑊 王渝丽 王人龙 梁丽华 邬江 周长青等  相似文献   

2.
现代术语学的主要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术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在现代术语学形成的过程中 ,逐步建立了术语学的流派。本文简单地介绍国际上现代术语学的 4个主要流派 ,以便大家了解术语学的基本理论。2 0世纪初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 ,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日趋活跃 ,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显得更加重要 ,出现了国际性的组织来协调术语工作。 190 6年建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开始编纂多语种的《国际电工词典》。 1936年国际标准化协会(ISA)建立了第 37技术委员会 ,又称术语学委员会。 195 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继承了ISA…  相似文献   

3.
术语翻译和术语标准化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从术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发挥术语翻译对术语标准化的积极影响问题,又从术语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问题。文章指出,译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术语学知识,才能实现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对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也必须在术语学建设的宏观框架中拓展视野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李健民 《中国科技术语》2011,13(2):27-31,40
术语翻译和术语标准化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本文从术语翻译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发挥术语翻译对术语标准化的积极影响问题,又从术语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术语的标准化翻译问题.文章指出,译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术语学知识,才能实现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对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术语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对术语学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对术语学有深入了解的并不多。为了提高专业人员应用术语学知识的能力,应当借鉴和引用西方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他们在术语学教育和训练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汉语的具体特点,广泛开展具体、系统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术语学教育教学,尤其是术语学工作方法知识、术语标准化知识、术语库知识和新术语选择的知识等方面,并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技术语研究》2013,(3):20-20
第五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规范化”研讨会将于2013年10月在十三朝古都洛阳举行。主办单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承办单位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热忱欢迎全国各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学生、教师、学者、专家参加研讨。一、研讨议题(1)术语学理论(3)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5)术语学教育(7)计算术语学与术语知识工程(2)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4)术语翻译与词典编纂(6)大数据背景下的多语言多学科术语研究(8)其他的术语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统术语学的基本观点是“概念先于名称”。术语工作具有规定性、共时性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对术语进行人为干预,达到术语的标准化。随着术语学的发展,“从概念出发”的论调遭到后世术语学家的诟病,他们对术语标准化提出了批评,并从文化、交流、认知角度进行了研究。术语标准化的主要问题是术语的单义性要求和人文社科术语的标准化。中医术语呈现极鲜明的人文性,解决术语单义性要求的问题和人文社科术语标准化的问题有利于中医术语标准化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Infoterm简介     
Infoterm (TheInternationalInformationCentreforTerminology———国际术语信息中心 )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与奥地利标准化研究所 (ON)签署的一项协议为基础 ,于 1 971年在维也纳成立的。 1 996年 ,Infoterm转为一个独立的、非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 ,旨在 :(1 )作为一个组织机构 ,为国际的、地区的以及全国性的术语组织和机构 (特别是官方承认的术语学文件中心和术语学规划机构 )提供服务 ,为专业性组织和从事术语学工作、在其各自的活动领域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广大专家学者对术语学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对术语学有深入了解的并不多.为了提高专业人员应用术语学知识的能力,应当借鉴和引用西方的术语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借鉴他们在术语学教育和训练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汉语的具体特点,广泛开展具体、系统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术语学教育教学,尤其是术语学工作方法知识、术语标准化知识、术语库知识和新术语选择的知识等方面,并加强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TSTT'91)”国际学术会议于1991年7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奥地利、日本、荷兰、美国、波兰、德国、马来西亚、南朝鲜、卡塔尔、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术语学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出席了开幕招待会,并向与会代表致词。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国家教委副主任兼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鲁绍曾出席了开幕式并分别向大会致词。国际标准化组织术语委员会(ISO/TC37)秘书处及国际术语情报中心(Infoterm)所在国奥地利的驻华大使布科斯夫先生和国际术语情报中心主任兼国际术语网执行主席加林斯基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并向大会致词。我国知名学者,原国家语委主任陈原教授作了“术语学、标准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题报告。奥地利术语学派创始人之一费尔伯教授因故未能到会,向会议提交了“术语学、科学学与信息科学”的书面报告,并委托加林斯基先生代为宣读。这次会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除上述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出席会议外,还有苏联、印度、孟加拉、智利、西班牙、法国、希腊、达喀隆、蒙古等一些国家的学者在会前或会后来信、寄来论文,询问会议情况,要求获得会议资料等。这次会议也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科技、教育、新闻、出版、辞书编纂、语言文字、大专院校、图书情报、标准化、工业部门、军队等都有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收到了有关“术语学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学科”、“术语标准化”、“术语与辞书编纂”、“汉字术语协调与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工作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论文100多篇,并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这些论文既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有术语标准化活动与动态介绍,还有有关专家从事术语工作的心得体会。50多名专家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这次会议收到的论文中,有关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的论文比例很大,这说明术语工作已经引起计算机界专家的重视,也说明我国的术语工作开始向计算机化发展。术语数据库及其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将会对电子辞典、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机器翻译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产生积极影响。这次会议强调了汉字术语协调的重要意义,并将该项内容写入了会议最后通过的“倡议书”中。这次会议也涉及了中国少数民族术语问题。内蒙古、新疆、中央民族学院的代表都论及了这个问题,有的论文还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术语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民族术语的协调问题。会议主席,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所长易昌惠在闭幕词中代表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达了我国愿意更多地参与国际术语标准化活动的愿望,并表示愿意承办下次ISO/TC37会议。术语是知识传播、技术传播、科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的工具。术语标准化的研究与发展,对科技、教育、出版、贸易、语言研究以及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这次会议,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促进我国术语标准化的研究与发展,扩大我国在国际术语标准化领域内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新华社为这次会议发了通讯稿,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技术监督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会议都进行了报道。 注:这次术语研讨会的文章将由全国名委主办的《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专辑刊出。  相似文献   

12.
应国际术语信息中心 (InfoTerm)主任加林斯基 (ChristianGalinski)先生的邀请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 ,于 2 0 0 2年 1 0月 2 1日至 1 1月 2日 ,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访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和认识术语工作在政府、知识传播、工业与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 ,以及术语工作给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了解现代术语学发展的趋势与欧洲已经实现的现代化术语工作方案 ;探讨今后国际间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代表团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出版图书情报委主任郭传杰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技翻译角度探讨术语学建设问题.在分析翻译实践中标准化术语使用情况、术语特点与影响术语使用的因素之基础上,指出术语学的研究与建设应根据翻译实践的需求,拓宽研究领域,在大力推动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同时,进行非标准化术语的研究工作,开展针对翻译人员的术语学知识教学.同时,还须重视面向翻译的术语库建设和翻译力量在术语学建设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中国科技术语》(原名《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而她的历史已有30载。作为我国唯一一本致力于研究术语学、探讨名词审定、反映名词工作成果、推广规范名词的学术期刊,她深深植根于我国名词规范化事业的沃土里,茁壮成长于我国名词审定工作的广阔天地中。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技术语》(原称《科技术语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唯一致力于术语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主编为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士。《中国科技术语》发表范围主要包括:术语学学科体系建设、术语学基本原理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利用实证方法和实验数据进行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的标准化、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1):F0004-F0004
为促进我国术语翻译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翻译工作中的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推动术语学、翻译学和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10月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研究》2010,(1):F0004-F0004
为促进我国术语翻译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翻译工作中的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推动术语学、翻译学和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10月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相似文献   

18.
术语工作是语言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运用术语学理论知识和有关文献工作的方法、经验,使我国少数民族语术语工作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很快发展起来,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翻译教学中术语学培训体系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探讨建立我国翻译教学的术语学培训体系的问题十分重要而迫切。本文针对术语学教学体系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教什么,怎样教,提出了在翻译教学框架中的术语学培训方案,提出了一个供同行讨论或者参照使用的术语学大纲,同时对教学的模块组合、师资、教材教法要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共同关注这些问题,尽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教学体系。一、引言术语学培训在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在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的大学中,无论是对翻译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在职的专业翻译人员,都早已是翻译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外一些大学对翻译者开设术语学培训课程取得了成功经验,参加过术语学系统训练的译员在提升翻译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笔者认为有必要尽早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术语学的培训内容。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译员培训的教学计划体系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术语学科“堂堂正正”地被纳入到大学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供术语学教学遵循的教学大纲,还缺少合适的术语学通用教学材料或者专用的教科书,懂得术语科学及其课程教学方法的合格教师还很缺乏。术语学课程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还没有正式被权威的教育管理部门列入我国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就翻译教学而言,国内还没有形成能够适用于翻译专业学生与专业翻译人员的术语学教学体系。因此,研究在我国翻译教学中如何构建术语学培训体系的问题,例如术语学大纲的设计、术语学教师的要求、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Sager对欧洲翻译者培训机构的术语学培训进行了总结。[2]Picht描述了世界主要国家术语学培训发展至1991年的现状。[3]Picht和Partal又专门撰文讨论了术语学培训方方面面的情况。我国学者郑述谱提出应在我国高等学校开设术语学课程的观点。[4]郑述谱又介绍了俄国的术语教育情况,其中谈到了术语学的教学内容等。[5]2004年12月24~25日,在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中,多位专家学者都提出应在高校开设术语学课程。一般来讲,教师比较容易了解到欧洲和加拿大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术语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有不少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把术语学列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术语学教学中的一些要素问题,例如应该教授什么样的内容,如何来教,谁提供培训,如何为受训者设计培训等相关的问题,却探讨得不够。针对这些术语学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面向我国特定的翻译者这个组别,笔者提出了在翻译教学框架中的术语学培训方案,提出了一个供同行讨论或者参照使用的术语学大纲,同时对教学的模块组合、师资、教材教法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共同来关注这些问题,尽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教学体系。二、术语学未进入翻译教学计划的原因术语学科未被纳入翻译教学计划的原因很多,其中术语学学科未能在学界准确定位的问题是一个主要原因。[6]与高校中的其他学科或者科目相比,术语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地位低,甚至没有被确认,加之宣传普及不力等,都是导致术语学至今都未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独立课程的原因。另外我国高校中的许多同行对术语科学普遍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诸多的误解。术语学未受重视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公众、社会,甚至一些领域的专业人士不能正确认识术语科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的部门,包括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无论是从经费拨款上还是在行政措施与具体的行动方面,都未能充分支持或者扶持这一学科的发展;术语学面向社会大众宣传不够以及在我国发展起步得晚、未形成自己的完善体系等。因此,术语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研究的“法律”地位的确立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该学科的学术或者教学与研究的定位问题。三、术语学大纲设计Picht与Partal通过概括综述世界主要培训机构的术语学教学状况,他们设计了一个分为20个组成单元的术语学教学模型大纲,其中1~10单元的内容是所有类型的学习者或者使用者都必修的部分,例如:专业翻译者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术语与语言规划人员,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人员,术语库的工作人员,术语学教师与研究人员,信息与文献工作者,各专业领域的专家等。[3]这10个必修单元适合于不同类别的目标组别,但是侧重点有所差异。而11~20单元的内容则是为不同类别的学习者所设计的选修部分,由不同专业的人来自行选择其适合的内容。Picht和Partal所设计的这个术语学大纲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的术语学培训中使用并且有着广泛的影响。笔者依据他们的大纲设计模型,提出了一个可适用于中国译员术语学培训的大纲,这个教学大纲是一个面向我国学习者的修改版本,限于篇幅,只介绍其主要内容。(一)构建我国翻译者使用的术语学课程教学大纲1.引言介绍术语学概述:(1)“术语学”这个术语的意义,跨学科属性;(2)术语学原则、方法、方法论与工具;(3)比较术语学;(4)术语学与专业翻译。术语学的功用和意义:(1)促进信息交流的清晰无误;(2)减少歧义,提高交际的准确性,促进在某一专业领域中信息交流的效果;(3)提高翻译质量,提高源语与译语产品的质量和应用能力;(4)重复利用术语信息单位可减少翻译费用;(5)舒畅的交流可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6)有效使用术语资源;(7)熟知各种术语产品和服务;(8)术语库、术语集及多语言工程与知识库的有效管理,公司企业的信息管理;(9)术语知识的本土化和全球化;(10)术语标准化、语言规划等。2.术语学的目标目标:(1)在专业领域的翻译中保证与提高交际的效果;(2)知识的转移;(3)语言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获取;(4)专业术语的处理;(5)分析与解决术语问题;(6)为自己开展术语工作做准备等。术语学的益处:(1)知识的分享与交换;(2)特定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3)翻译质量,术语使用的清晰一致;(4)语言规划与新术语的使用;(5)术语的系统观或结构观的形成[7];(6)科技写作质量的提升;(7)正确使用术语数据库和其他术语资源;(8)术语研究能力的培养等。3.与术语学密切关联的学科(1)认知科学与知识工程;(2)科学哲学;(3)词典学与语义学;(4)逻辑学;(5)信息科学;(6)计算机语言学;(7)翻译研究;(8)应用语言学、符号学、本体论和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侧重术语学的跨学科属性等。4.术语学的基本概念(1)概念理论;(2)概念与术语的分析和定义;(3)概念的表现形式;(4)概念与术语的关系;(5)术语等值的确定。5.物体与概念(1)基本定义与解释;(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特征、类型及其用法;(4)概念的表现方式:a.语言表现——定义与解释、定义的类型、好定义的要素、定义的方法等,b.非语言的表现——公式、图表、画面等;(5)概念间的关系;(6)概念体系:类型、结构与应用,例如属种关系、层次与非层次的关系[8];(7)概念领域与范围。6.术语和用来表示概念的其他形式(1)术语单位与词;(2)术语的构成、要求与类型,简单术语与复杂术语,例如缩略词、短语型术语,中文词组术语的结构;[9](3)概念与术语的关系:一词一义,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等值,概念与术语的协调;(4)术语体系;(5)新词、新术语与借用词;(6)中文术语的构成,中文单词型术语的结构[9];(7)中文术语的其他特征。7.术语辞典学(1)传统辞典学的方法与管理;(2)计算机化的辞典学方法与管理;(3)术语数据库:发展历史介绍,术语库与知识库;(4)数据的要素,数据格式,术语库的类型,术语数据的交换,网络化;(5)中国的术语库;(6)关注以翻译为方向的术语辞典学。8.术语管理的过程(1)不同的术语编撰方法描述;(2)术语编撰方法论:术语项目规划,项目管理与执行的要点等。9.术语、信息与文献编辑10.术语与标准化(1)基本定义,何谓标准化;(2)术语标准化的类型:技术标准与术语标准,单语言标准与多语言标准;(3)组织架构:国际主要组织(例如ISO,IEC),地区组织(例如NATO,欧洲标准化机构),国家一级的组织和主要的职业标准化组织;(4)标准化的可能性和局限性;(5)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6)中国的术语标准化;(7)国际合作与网络等。11.术语与专门用途语言文本的生成12.术语学研究的新动态13.术语学课题或者实践(二)翻译教学中的术语学课程模块术语学的跨学科属性说明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广,包括语言学、翻译研究、信息科学、符号学、认知科学、知识工程及传播学等。这也意味着术语学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学科目的。术语学的简介课程或称导论课应该能够服务于不同的专业组别及不同的目标。为适合特定的组别需要,例如翻译者,课程设计人员或者教师时常需要变换导论课的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学员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需求和水平,术语学培训课程最好以“模块”的教学方式进行。上文1~10项内容,作为术语学导论课程,是培训译员的“共核”必修部分,应该能适用于培训不同类型的翻译者,既可包括翻译专业的学生、在职的翻译者,也可以是其他人员,例如术语学教师,专门用途语言教师,标准化工作人员及各领域的专业人员等。11~13项则属于选修内容,虽然设计的内容是针对翻译者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师资、学习者及教学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模块来安排教学。1~13项中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都已在Picht和Partal的术语学大纲“题目”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术语学模块教学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分模块教学的方式也有利于根据内容及时间进行调整。同样,课程的属性是必修还是选修,是短期培训还是长期培训,也决定着术语学模块的选择。长期固定的正式术语学教学显然与短期强化式的培训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差异。把术语学列入翻译者的课程计划中,学习者修完后,便会对翻译与术语学这两门学科有切身的认识,也有利于形成系统思维的方法。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讲,理想的授课模式是:教师以正式讲课的方式系统地传授每个单元所涉及的术语学重点部分,加上适当的练习和项目实践。鉴于术语学课程还没有成为我国翻译者培训的“独立”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这种背景之下,就需要教师自己决定,以模块的方式把适合的术语与翻译内容融合到整个的翻译培训计划中。我国学者潘书祥[10]与郑述谱[4]及其他学者呼吁把术语学作为公共课程在高校中开设。这个倡议很好,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把术语学作为公共课大规模地面向文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可以先行在与术语学关系密切的专业,例如翻译学、传播学、专门用途语言等专业进行教学试点,特别是在研究生层次实践。主要原因是这类专业有实施术语教学的条件,其他原因会在下文谈到,例如师资的要求等。另外国外术语学教育在大学开展几十年来,也不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对于在职翻译者来说,术语学课程培训不必完全采用针对在校学生的模式,因为职业翻译者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已经具备了不少术语工作的实际经验,国外有句话说“译员就是个术语工作者”(the translator as terminologist)。为他们开设短期强化术语学课程可以提高他们术语翻译的能力。这类课程的内容应侧重术语工作和术语管理工作中的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教学模块的选择要尽可能符合译员工作的实际利益,译员也从对术语翻译问题的讨论中及术语管理的课程中获益良多。总之,培训要有利于译员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转移与信息交流过程中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和术语工作能力。(未完待续)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术语学理论和实践可谓经历了3次大的转变:(1)术语学实践工作转向计算机化的术语管理活动;(2)术语学理论向语言学靠近;(3)术语学实践和理论又在实现着“本体”转化。在参与欧盟“欧洲增值税立法术语库”的建造过程中,比利时女学者泰默尔曼和她的团队摸索出“术语本体编纂学”的工作方法。这种术语管理方法为解决多语言多文化的术语管理带来了便利。文章对这一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