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喀斯特山区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植物更新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定  彭熙  张建利 《贵州科学》2014,(1):40-46,57
本文通过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样地调查,研究火烧迹地幼苗库及芽库的物种种类、数量,并计算重要值,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幼苗数量、种类有较大差异,优势种不完成表现为火灾前群落特征;不同森林火灾程度火烧迹地芽库数量、种类也有较大差异,森林火灾后火烧迹地上芽库的数量占优势,主要以萌发能力较强的植物组成,一般、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在100 m2内芽库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91.67%、67.19%、75%。因此,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除了以种子萌发来恢复植被以外,其最主要方式取决于芽库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在矿山迹地上引种油甘子(P.enblicaLinn.)、俏蒲桃Acmenaacuminafissina(Bl)Merr.etPerry]、红木(Bixaorenana)、山毛豆(TephrosiacongolensisA.chev)、翅革决明(CassiaalataL.)等五种小乔木类树种,营造植被恢复试验林。结果表明,五个树种都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性,植被恢复效果好,油甘子、山毛豆、翅革决明生长速度最快,而红木、俏蒲桃次之。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北坡林火迹地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黑龙江省图强林业局的育英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从景观尺度上,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探讨和分析了1987年大兴安岭“5·6”特大森林火灾中,火烧强度对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强度不同,导致种源、土壤理化性质等自然环境要素产生差异,并决定了火后森林景观更新与恢复的措施,进而影响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溶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林草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林草植被建设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应用各种技术予以保证;采取封山育林技术、退耕还林技术、宜林荒山造林技术、人工促进更新技术、低质低效林分改造技术、幼林抚育技术、生态移民恢复技术,加快森林生态治理中林草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6.
吴堡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榆林市东南部。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在350mm左右,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干旱、大风、低温、干热风等危害。自然条件差,森林植被盖度低,而且天然林比例极小,人工造林是提高森林植被盖度的主要途径。这一区域,水资源贫乏,可供林木生长的水分亏缺,在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水源的条件下,必须加强各造林技术环节,采用先进造林技术措施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郁闭成林,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林火是破坏森林生态的重大因素。西昌市云南松林区每年会形成约200~500hm2的火烧迹地。多发生于干旱春季和秋冬季,由于法规缺失和管理不到位,造成迹地生态修复滞后甚至成为盲区,成荒芜弃置状态,使得林业有害生物侵入为害,严重破坏森林生态平衡,降低森林质量。本文通过对西昌市林火迹地成因和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生态修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高海拔原始暗针叶林次生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生态优势度S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分析不同恢复时间序列次生植被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次生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灌木高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草本高度变化不明显;在水平结构上,灌木层盖度与草本层盖度变化一致,都呈增加趋势;次生植被物种出现了消长变化,灌、草层优势种发生了变化;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草本正好相反.群落优势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呈相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在恢复时间梯度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变化改变了群落优势度.  相似文献   

9.
王了德 《甘肃科技》2012,28(3):152-153,59
由于舟曲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为破坏严重,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5·12”地震和“8·8”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地形破碎、植被不连续,严重影响造林成本.为了迅速恢复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在对当地立地条件分析和乡土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的造林试验,总结出了适宜于该区的造林技术和方法.通过应用不同的整地方式、造林季节、方法和新技术保水剂、地膜覆盖、ABT生根粉试验,可很好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太行山南端的自然特点,调查了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和不同土类条件下的生长规律,在总结了多年造林实践基础上,明确提出油松、栎类、侧柏、剌槐等主要造林树种的三个垂直区划带,井对其适生范围,生长指标和造林技术作了探讨,为造林选择树种、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提出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影响飞播造林成苗、成效的立地条件植被、土壤、坡向等主要因子的研究,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措施,丰富飞播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其变化规律与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分析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速效钾营养水平,为林地土壤钾营养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地布设固定采样点,进行林火点烧试验,分别于火烧前、火烧后、融雪季后和生长季采用土钻法在固定点位30 cm半径内采集土壤样品,采用乙酸铵法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轻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未因火烧立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在融雪季显著上升,生长季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重度火烧区,则在火烧后立即升高,融雪季进一步上升,而后相对稳定;②火烧强度空间格局与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在融雪季和生长季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率在火烧后的各时期均极显著正相关;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火烧后各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其变化率均显著相关;火烧后,土壤速效钾空间格局是原生土壤速效钾含量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经过融雪季与生长季,兴安落叶松林轻、中、重度火烧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有利于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森林植被更新与改造。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喀斯特山地生境特点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 了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阐述人工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包括陡坡地人工植被恢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及林农复合经营恢复等;探讨了人工植被恢复可采用的造林与营林关键技术及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对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科技支撑、管理与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烟台市区人工林地被火烧后自然恢复的潜力,调查研究了烟台蓁山遭受火灾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混交林迹地在两年后植物群落恢复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在乔木、灌木植物被火烧全部去除后,原生长于林下、林缘、路边灌草丛中的草本植物迅速繁衍,形成地被层,火烧迹地可迅速恢复为草本植物群落,次生裸地阶段仅约30 d左右.(2)处于阴坡的火烧迹地形成以大型多年生根茎禾草紫芒(Miscanthus purpurascens)为建群种的草本植物群落,群落的植物种类及数量丰富,各物种的高度、盖度等均高于未火烧林地的草本层;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较复杂.处于阳坡的火烧迹地群落恢复速度缓慢,群落的种类、数量等变化幅度较小.乡土草本植物在火烧后迅速生长,这对植被的恢复过程以及防止因林地被破坏而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3)尽管该群落周围有荆条、酸枣、扁担木等灌木种类存在,但是火烧两年后还未见有木本植物种类出现,可见其自然恢复成为木本群落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根据飞播造林的成林特点,采用人工撒播造林技术,提高播区内的成林面积、调整森林分布结构,降低火灾和病虫害暴发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封山育林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林、未成林造林地及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的一种恢复和建设植被最快、最省钱、最省工的办法。由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最好,森林生态功能最大,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  相似文献   

17.
浅谈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红 《科技信息》2011,(13):780-781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要改善其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造林成活率,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项仕法 《科技信息》2011,(21):I0387-I0388
根据几个常见落叶阔叶乔木树种的造林成效调查,造林成功的关键是树种林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组成和谐的生境,加上人为较合理的管护。结合近期营造林主要工作是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森林植被的恢复。针对迹地的立地条件,根据经营目的,模拟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次生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自然分布,遵循树种林学特性与立地条件和谐统一原则,拟多树种混交造林组合。采用配苗法混交栽植,避免机械混交的不足,构建物种多样、结构复杂、抗灾能力强、生态风险少的森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江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别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估算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1988—2011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计算江西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变化、碳密度及固碳潜力。【结果】1998—2011年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呈增长趋势,从81.38 Tg增长至188.52 Tg,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7%; 江西省森林碳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起源和植被类型的碳密度有较大差异,天然林的碳密度比人工林的高; 江西省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巨大,通过林业生长和再造林,固碳量可达191.48 Tg。【结论】江西省森林面积及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碳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江西省森林以幼龄林为主,这也预示随着后续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生长,江西省的森林碳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浅析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和育林是林区核心工作,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基础,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育林和造林的关键环节,林区要高度重视森林种苗培育技术的应用。该研究从林区森林种苗培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森林种苗培育中种子处理、体胚苗生产、灌溉等主要技术的要点,提供了产业化、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手段来促进森林种苗培育技术发展的对策,希望为提升森林种苗培育质量,提高森林种苗技术起到不断改善和持续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