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采用保水保肥措施的植被恢复试验研究表明,弃渣场土壤采用保水剂+保水缓释肥处理同其它对照相比,获得的效果最好.该处理可以促进新银合欢生长发育,提高旱季成活率.同空白处理相比,株高增长率、枝数增长率、最大叶面积增长率可分别达到32.74%、23.86%和11.51%×14.58%(长×宽);平均单株重增加53.49%;叶绿素含量增加达7.88%;旱季成活率为94.97%.保水剂+保水缓释肥处理在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添加豆科植物(紫花苜蓿、草木樨和沙打旺)后,弃耕地养分特征和微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豆科植物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此外,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氮之间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商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既和微生物碳氮比之间显著正相关,又和微生物商之间显著正相关.从短时间来看,在弃耕地演替早期添加豆科植物,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加速演替进程.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光 《甘肃科技》2006,22(9):213-214,19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一是空间上以水为核心,遵循植被生态水平衡原则,做到植被与水耦合;二是时间上遵循植被演替规律,按照持续、稳定、自组、有序、高效的原则实现植被稳定有序恢复。以水为核心,关键是实现植被建设中与水的三个耦合:(1)是植被与空间降水耦合;(2)植被与微观水分变异耦合;(3)是植被与调水耦合。遵循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关键是:(1)草灌先行稳定有序;(2)“封、育、退、造、管”综合建设;(3)生态产业化带动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干热河谷水电站弃渣场植被恢复,开展了弃渣场土壤保水措施研究.以膏桐和新银合欢为供试植物,对植被恢复试验小区土壤进行保水剂处理,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弃渣场土壤采用保水剂处理,可以促进膏桐和新银合欢生长发育,提高旱季成活率.同空白对照相比,膏桐株高增长率、枝数增长率、最大叶面积增加率分别达到14.31%、17.46%和4.0%×4.76%(长×宽),平均单株重增加9.11%,叶绿素含量增加2.05%,旱季成活率为90.58%; 新银合欢株高增长率、枝数增长率、最大叶面积增加率分别达到12.80%、9.09%和5.75%×4.16%(长×宽),平均单株重增加9.62%,叶绿素含量增加2.65%,旱季成活率为89.28%.  相似文献   

5.
对喀斯特地区裸露岩质边坡的绿化,传统客土喷播技术很难发挥作用。本文中采用新的抗侵蚀边坡植被恢复方法,通过研究修复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的变化对抗侵蚀喷播的效果进行综合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抗侵蚀喷播能够有效保持水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持植物群里健康生长,可以为喀斯特地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GIS技术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燕芹 《太原科技》2008,168(1):84-85
介绍了GIS技术,针对我国目前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上的不足.提出了利用GIS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技术方案,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对耕地等级数据库的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系统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荒漠化是西北干旱区最严重的现实也是人类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课题近50 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垦耕滥牧和樵伐导致植被严重受损与此同时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不少湖泊干枯固定沙丘活化环境的恶化已威胁到西北干旱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工作为此恢复生态平衡重建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利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去解决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1 恢复生态学可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指导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保护耕地的本质和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出发,对比分析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先占后补与先补后占原则,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  相似文献   

9.
添加豆科植物对弃耕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氯仿熏蒸法和BIOLOG检测法,分别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弃耕地在演替早期人工添加豆科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沙打旺(Astragalus huangheensis)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豆科植物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显著增加(除草木樨外);MBC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比率、土壤微生物在BIOLOG微平板上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和碳源利用能力及其代谢多样性指数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耕地占补平衡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补充耕地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使得补充耕地质量难以保证,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以贵州省仁怀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仁怀市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成果,建立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求算仁怀市耕地等级折算系数,为仁怀市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质量综合平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碱化草地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科尔沁地区碱化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采用翻耙、补播沙打旺以及施用酸性肥料(NH4)2SO4等技术对典型碱化草场进行了改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翻耙补播技术可提高草地产草量1.18~3.66倍;在此基础上施用(NH4)2SO475~225kg·hm-2可使重度碱化草场继续增产11.0%~41.2%.经过翻耙后草地土壤综合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土壤脲酶、磷酸单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大幅度提高.这些方法可以在科尔沁地区推广应用,对其他类似的半干旱地区草地改良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下植被及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0、15、20a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采用时空互代法,调查分析坡面刺槐人工林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演替和0~40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林下灌草植被物种丰富度变大,植被结构发育变好;不同林龄刺槐林地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荒草地(16.61%)、20a刺槐林地(10.08%)、15a刺槐林地(9.54%)、10a刺槐林地(8.52%);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土壤水分随坡位下降而增大的趋势有所改变,成熟刺槐林对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配的调节作用明显;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变化方式与原生荒草地差异明显,15a以上刺槐林对100cm以下土壤水分的影响已基本稳定;人工刺槐林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林地土壤水分亏空,随着林龄的增长0~200cm土层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但深层土壤(200~400cm)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研究结果为黄土区植被恢复和刺槐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砂田水热及减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7年对宁夏中卫市香山地区的砂田进行了有关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砂田具有明显的保墒、增温、减蒸、减尘效果,在4--6月期间,砂田0~4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比裸田提高32.5%,砂层下地表蒸发量减少28.7%,0~20cm土壤平均每天增温0.96℃,地表以上1.5m高度减少扬尘量43.9%.  相似文献   

14.
By combin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il profile at field an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in laboratory, a study on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six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dynamics of water content after rain was conducted in Wanchanggou, Guangyuan City to find out the vegetation types with effective water-conserva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w hill heavy rain area upper the Jialing Riv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mixed Alnus crernastogyne and Cupressua Leyland forest (AcCl) were best. But in the depth of 0-20 cm. The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abandoned cropland (Fm)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AcCl. The soil bulk densi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layers of 0-20 cm and 20-40 cm in all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except that in the Robinia pseudoacacia shrub forest (RpII),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ximum and the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between layers were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Fm and in the AcCl. Of these stands, the AcCl had the shortest water-absorbing period and the strongest moisture changes in the upper layer (0-15 cm). In the same stand, the deeper the soil layer, the slighter the soil moisture varied, and the longer the soil moisture accumulating process lasted.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草原区选取94个样点, 涵盖耕地、退耕地、人工林和草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土壤质地将草原细分为沙质草原和非沙质草原。 通过对这些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的研究, 发现在内蒙古草原区, SOCD主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 黏粒(<2m)、粉砂(2~16m)和细粉砂(16~63 m)的含量越高, SOCD越高。而TND同时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分布在非沙质土壤的草原具有最高的TND。耕作不会导致SOCD显著降低, 但是会造成TND降低。人工林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反, 由于人工林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很大, 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此外, 草原区温度越高, 土壤养分越低, 这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这一地区的土壤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源。植被退化越严重, 土壤养分越低, 因此保护草原区的植被免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晋西北黄土区不同植被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为背景,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植被(乔木类小叶杨林、灌木类沙棘林和柠条、油松-小叶杨混交地及撂荒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5种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垂直分布特征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6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不同类型植被的平均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依次为撂荒地油松-小叶杨混交林沙棘林柠条小叶杨,且总体都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恒定的变化趋势;其中乔、灌木的土壤水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150 cm~220 cm之间,而撂荒地在320 cm处出现最大值,5种植被类型的最小值大都出现在0~20 cm的表层土壤。最后,根据不同植被的土壤水分分布分层的定量分析,将土壤剖面划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 cm~200 cm)、次活跃层(200 cm~300 cm)和相对稳定层(300 cm~600cm)。因此,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在进行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依据因地适宜原则,实行乔-草或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封山育林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效果,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封山育林区的植被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前植被总覆盖度为44%,植被种类仅为121种,且生长状况较差;封山育林后植被总覆盖度为85%,植被种类为194种,生长状况良好。封山育林后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封山育前提高4.43g/kg,封山育林后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封山育林前提高3.22g/kg,全N,全P,全K等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内蒙古草原区选取94个样点,涵盖耕地、退耕地、人工林和草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土壤质地将草原细分为沙质草原和非沙质草原。通过对这些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的研究,发现在内蒙古草原区,SOCD主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黏粒(〈2gm)、粉砂(2~16μm)和细粉砂(16~63μm)的含量越高,SOCD越高。而TND同时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分布在非沙质土壤的草原具有最高的TND。耕作不会导致SOCD显著降低,但是会造成TND降低。人工林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相反,由于人工林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很大,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此外,草原区温度越高,土壤养分越低,这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的土壤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源。植被退化越严重,土壤养分越低,因此保护草原区的植被免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