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寻《白鲸》隐现的历史痕迹,分析《白鲸》创作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现实,可以发现,《白鲸》深刻地表现了麦尔维尔对当下宗教现实的思考,并不遗余力地宣扬了自己忠实的加尔文主义宗教思想,已达到影响与改造纷乱的当下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芬 《当代地方科技》2007,(10):161-162
麦尔维尔在他的长篇小说《白鲸》中有大量有关捕鲸业和大鲸知识的非叙事性话语,评论界对此一直褒贬不一。本文分析了这些非叙事性话语在《白鲸》中的作用,结果证明这部分不仅具有其创作上的艺术性,还通过大量暗喻、象征丰富和深化了小说的内涵,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4.
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纷繁复杂、流派众多 ,它们遍及美国城乡的各个角落 ,影响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左右美国大众的生活。本文着重分析当代美国社会宗教的两大现象——宗教多元化、世俗化及其成因 ,以便更好地认识当今美国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6.
《青年科学》2008,(5):6-6
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的白鲸、花鲸同台表演,堪称亚洲首创,精彩绝伦。那优美的人鲸共舞,那惊险的"人鲸冲浪太极游",那风度偏偏的白鲸骑士,还有那会吐烟圈的白鲸宝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7.
麦尔维尔通过《白鲸》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美国捕鲸业的盛况,以及船长亚哈为追捕白鲸而导致“裴廓德”号及全体船员走向毁灭的过程,其中渗透着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体验与思考。本文拟从作者对原始文化的赞美去揭示作品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宗教思想和宗教力量渗透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整合运行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研究美国宗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圣经》为基础构建美国自由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宗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多元的宗教能够为美国大众提供共同的理想。三是宗教能够维护伦理、抵制邪恶,发挥着道德规范的软力量;四是宗教作为社会的净化剂,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从整体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与美国社会各领域联系紧密,对高等教育影响尤其深刻。宗教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77年11月.美国人民圣殿教信徒在教主吉米·琼斯的胁迫下,914人集体自杀。这一轰动世界的事件引起人们对新兴宗教及其社会根源的极大关注。有的国会议员在美国国会中提出取缔异端新兴宗教的动议,招致许多人的抗议和反对。其实,人民圣殿教不过是美国形形色色的教派活动中最极端的一个罢了。类似宗教组织还很多,人数也相当可观。在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和高度物质文明的美国社会,何以会发生此类怪现象?所谓新兴宗教为什么会如此猖撅?应当说,其奥秘不在于新兴宗教本身,而在于矛盾重重的美国社会。五花八门的教派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造就特殊的生态文化,怒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游猎游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探究怒族的原始农耕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学中所体现的怒族的生态伦理思想,旨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继续发扬怒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怒江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中塑造了一位偏执、骄傲并且缺乏全面、客观的世界观的主人公亚哈,他具备爱默生在《论自助》中所倡导的个人主义的很多特点,是个典型的爱默生式的英雄。而亚哈的反抗对象———白鲸则代表着宇宙中一切神秘的邪恶力量。驱使亚哈疯狂地反抗并报复白鲸的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想要了解未知事物的强烈求知欲望,但更多则在于作为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所具有的强烈复仇欲望和偏执症。他的盲目自信与骄傲,加之他与白鲸力量对比的悬殊,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通过这个人物,麦尔维尔向我们警示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危险,并且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拥有全面均衡的世界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至民国,西康地区成了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改土归流”、三次康藏冲突,达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等宗教势力,刘文辉、格桑泽仁的世俗力量都是这个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角色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西藏驻京办事处、班禅驻京办事处、诺那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学者也都给予了关注。而成立七年之久(1930—1937),影响较大的“西康民众代表驻京办事处”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近代康藏之争中,各类民间组织“西康总商会”“西康国民协进会”“西康特区民众保固国防后援会”以社团的方式关注西康的稳定和发展。民间人士以请愿团或代表的身份到南京请愿、递交呈文、招待记者。民间社团、请愿团中的西康人士希望互递京康消息。由西康代表临时驻京,到“西康民众代表驻京办事处”成立,可见民间力量和国家意志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会导致差额翻译,而翻译差额对英文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存在一定影响,本文通过个案的宗教内容差额翻译量化分析,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翻译差额的大小对英文小说译文审美价值的不同影响,即其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影响。找出了差额翻译是如何影响英文小说的审美价值的规律,描绘出其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布伊尔认为,有关环境污染的话题即"有毒话语"(toxic discourse)是文学的警示录,它表达了人们对环境恶化的焦虑。这些"生态预警作品"将文学文本与人们的生存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不仅传达和构建了一种生态美学和价值观,同时也担负起了树立读者环保意识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17.
对于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的长篇小说《艾菲.布利斯特》,评论界关注得较多的是小说的叙述艺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宗教文化等方面。德国汉学家顾彬首次提出该小说描写了一个"抽象的中国人",但未作深入解读。今详细解读这个"抽象的中国人"在小说中的"出场",从三个方面(即小说结构、女主人公的人生认识、作家的中国认知)揭示出"中国人"的隐喻作用及爱与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中国人"这一形象的刻画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对"中国人"的象征性的含蓄描写同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反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照中日两国关于"金钱"方面的谚语,诠释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与信仰有关的谚语的列举,从宗教的视角探析中日两国谚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正在加大。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养、树立和巩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探讨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