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21(3):F0002-F0002
徐会全.字甘泉.号艺人云仙。61年7月出生.江西都昌徐家埠人.江西省骨干高级教师,具备国家一级美术师、陶艺家。烙画家,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高岭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名誉院长.昌南书画院特聘高级画师。作品入编国家邮政发行的“21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精品选”邮票.《当代中国美术》大型系列丛书、《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集》、《中国现代名家名作》、《世界华人书画艺术画卷》、《中国景德镇》、  相似文献   

2.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21世纪议程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杭州市贯彻实施《中国对世纪议程》工作的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中国21世纪议程》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即在考虑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循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散文《人》.较之其同类体载的其它作品如(鹰之歌)(海燕)等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哲学价值。《人》揭示了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素。《人》赋予了“大写的人一具体而高大的形象,他“创造神灵.又推翻神灵”;“人”是社会的人,在自身不断向前迈进中,“人’’既不断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熊,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身的软弱和缺陷,其“战场就在人心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下去。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就永远不会停止,“道路永无止境”,一切为了人.一切在于人。这些就是散文《人》所赋于的深远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5.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对世纪议程—一中国对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对世纪议程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杭州市贯彻实施《中国对世纪议程)}I作的意见:一、充分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中国周世纪议程》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即在考虑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就是人D、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  相似文献   

6.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2,(35):I0161-I016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当他们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假后,他们决定和这个丑陋肮脏的世界断绝联系.却又无法逃离这个世界。作为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少年的一个缩影,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内心充满孤独、矛盾、压抑和彷徨。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他感到迷茫和疏离,主要原因包括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霍尔顿与父母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以及学校的氛围和老师让他感到的虚假。霍尔顿经历了成长路上的种种阵痛,但由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他眼中仅存的一些美好事物,他最终再一次在成长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和这个社会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相似文献   

7.
在17—19世纪,朝鲜主要通过汉译西方科技著作了解西方科技知识,朝鲜学者从《西洋新法历书》、《天学初函》、《天步真原》、《历学会通》、《律吕渊源》、《历象考成》等汉译著作中获取大量西方数学与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17—18世纪朝鲜对汉译西方历法与数学著作的引进,是朝鲜引进西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9.
建设"新医"的努力--《医学周刊集》与丙寅医学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丙寅医学社主办的《医学周刊》及其合集《医学周刊集》,是当时华北地区很重要的一份医学刊物。丙寅医学社成员以该刊为宣传阵地,主张创立适应近代中国社会机制以及民众需要的新医学,努力建构中国近代新医学的科学化、学术化、民众化、社会化、国家化形象,用近代医药卫生知识对民众进行洗礼,重构民众日常医药卫生习俗。  相似文献   

10.
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甘师俊关于《中国21世纪议程》答读者问今年3月25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近日来,一些读者纷纷写信给本刊编辑部,询问《中国21世...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末中央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列入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远程教育发展迅速.作为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电大毕业生累计超过425万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12%.占同期成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24.7%。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先松教授     
张先松,男,生于1951年12月,湖北江陵人,教授,武汉市优秀专家,享受政府专项津贴.1979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曾任武汉教育学院体操教研室主任,现任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学报》和《江汉大学学术丛书》编委.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体育总局健美专项技术指导培训专家组成员,全国等级健身指导员(含健美教练员和健身私人教练员)培训授课导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主讲教师,  相似文献   

14.
国内研究《点石斋画报》当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论著显著增多,研究范围渐渐扩大,且有转向深入的趋势。一些海外学者也对《点石斋画报》研究发生兴趣。但总的看来,《点石斋画报》研究还很薄弱。  相似文献   

15.
体育功能浅议郭善仁,蔡利新(呼和浩特市教育学院,内蒙古医学院.呼和浩特.010020)中图分类号G812·4即将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时期.预计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体育,将从社会办竞技体育逐渐转向社会办民众体育,人...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过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1919-)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的人都不难察觉到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与周围世界方柏园凿,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离心离德,而且不愿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因此他决心存而避之,自行其道,成为一个游离社会的局外人.在关于局外人的定义问题上,多年米许各作家和评论家众说纷统各执一词.S·E·亨顿在她的《局外人》中将局外人描写为一群无视社会法律,危害社会生活,置身于社会边缘,与社会异道而驰的青少年.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相似文献   

17.
孔子及其思想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倍受世人推崇和瞩目,新加坡政府把孔子语录作为推行国民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基辛格根据、20世纪经济发展状况,推断ZI世纪将是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时代。西方一些学者则认为当今西方社会是原于巨人和伦理侏儒,而主张用孔子思想来挽救西方伦理道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引起世界关注并求之用于治国育民的仅此一人。他们崇信孔子,实际是崇信孔子伟大思想及其崇高人格。本文就孔子论“仁”及其独特个性略述粗浅管见。《论语》载录孔子教育言行有300余款,其中有100多处论及“仁”。据孔子整体思想及…  相似文献   

18.
朱玲 《科技资讯》2013,(32):223-224
通过半个多世纪,各类文学研究学者对于《围城》的反复研析。其自身魅力已经不言而喻。《围城》似乎有一种魔力,那就是对于各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吸引。当代的社会用浮夸二字形容一点不过分,但是我们发现,围城在各类图书馆、书店的上座卒仍然是居高不下的。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何《围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当中,能够如此吸引人们的关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对于钱钟书老先生《围城》的研究,以及通过反复阅读,和学习诸位专家学者对于《围城》的探究,自身从其创作和文艺角度出发,通过换一个新的视角的前提下来重读钱老先生的这部压山之作。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对《岗上世纪》的解读,分析了这部情爱小说在语言上的雅洁、纯净含蓄,结构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揭示出《岗上世纪》蕴藏着深刻的道德批判、化批判和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20.
《黄墙纸》被认为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1860—1935)的短篇杰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的三个方面:《黄墙纸》作者吉尔曼的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19世纪中产阶级妇女的处境以及《黄墙纸》和其它创作于19世纪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受到的来自社会和男性的双重压迫,探究了《黄墙纸》中女主人公“我”最终发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