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藏墨脱是中国现在唯一还没有通公路的县份,也许正是由于这个不利因素,才使孟加拉虎在这里得以生存和繁衍。有人发现,在墨脱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至少8~12只孟加拉虎,其中常年定居的有7只。在西藏全境内,大约有孟加拉虎20只。但墨脱县的领导朱峰同志经过长期考察后说:“根据近几年野生孟加拉虎伤害家畜的数量判断,目前在墨脱生活着大约40只孟加拉虎,它们每年要吃掉近300头耕牛。”不管是12只也好,40只也罢,反正墨脱是中国境内孟加拉虎最大的定居地是肯定的。墨脱地处西藏东南部,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  相似文献   

2.
在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墨脱自然保护区.这里山高林密,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具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墨脱自然保护区由聂拉藏布江流域、德阳沟和布裙湖三块组成.三块宝地之中,以聂拉藏布江流域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德阳沟和布裙湖,虽不及前者,但却另有一番景色.聂拉藏布江流域聂拉藏布江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西南侧、著名的南迦巴瓦峰的东南坡,即北纬29°26′-39′,东经95°4′-27′.面积5224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西藏墨脱石锅的烹调特性,对墨脱石锅的化学组成,烹调时锅中所释放的金属元素种类以及食物中氨基酸变化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墨脱石锅与普通传统砂锅的化学成分基本一样,但是各个成分的比例差异较大.Cr、Cl、Ni、S、P元素是墨脱石锅独有的.石锅烹饪过程中释放到汤中的人体所需金属元素浓度比砂锅高.墨脱石锅在烹调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安妮宝贝的<莲花>是一本有关寻找的书.很多人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墨脱是安妮宝贝为都市人寻找的精神皈依之所."莲花"和"墨脱"寄寓了丰富的意义.苏内河始终没有停下寻找理想归宿的脚步,探索突破精神困境的路途,最终得到回归,墨脱是她的灵魂与肉体的归宿,明白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渊源流长的高山水系雅鲁藏布江、辽阔无垠的恙塘草原、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高寒荒凉的自然风貌和古老神秘的人文古迹,诱人神往,又带有几分使人敬畏与望而却步的意味。其实,西藏的神奇远不止此,它还有丰富的地貌类型、生态类型和植被类型,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孕育了多样而珍稀的生物资源。西藏的古树就是在高原独特的环境中存在的罕见而珍  相似文献   

7.
正赵尔宓(1930—),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人,满族,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曾为美国康乃尔大学高级访问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为西藏增加8个新种和10个中国或西藏新记录种,并首次报道在墨脱希壤采到眼镜王蛇,将其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4个纬度,认为这是亚热带动物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向北扩散的证据。主要依据爬行动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对西太平洋岛链两栖爬行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下,冰川融水的涓涓细流在花岗岩上刻出道道印痕。众水汇聚起来,逐渐形成一条巨大的河流,自西向东而去,至西藏东南部的米林、林芝和墨脱三县交界处,河床顿然变窄,两侧奇峰陡起,水流翻腾加剧,宛如一匹野马从高原上狂奔而下,直抵冰雪皑皑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脚下。在巍然屹立的南峰阻挡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列出西藏札达县姜叶玛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剖面,对该剖面进行了地层划分及时代讨论;建立了上二叠统姜叶玛组和下二叠统西兰塔组;简述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系的分布特点、生物群特征、古地理概况以及地质意义。否定了雅鲁藏布江沿线二叠纪的灰岩块体“由北方远处推来的外来岩块或飞来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经过研究证实,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南北两侧,有两套形成于雅鲁藏布江洋底盆地的沉积组合,它们不但形成于不同时代,而且属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时代属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南侧沉积组合为放射虫硅质岩-层状玄武岩,其沉积特征类似于太平洋洋隆类型,反映了它可能是属于西藏特提斯快速扩张的产物。根据最近所发现的圆笠虫化石确定北侧一套的时代属于中白垩世,它是蛇绿质碎屑岩-枕状玄武岩组合,反映了一种类似于大西洋洋脊类型的、慢速扩张的板块构造环境。它是正常沉积接触关系覆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之上。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洋壳的残留体。在晚白垩世时,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被捕获在北部的冈底斯山弧前并且变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的基底。随后日喀则群浊积岩在其上堆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沿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呈东西向展布的恰布林组砾岩,被认为是造山期后磨拉石的产物,而被置于第三纪。由于在屯穷紫色泥岩底部灰绿色粉砂质灰岩中发现腹足类化石Katosirasp.,并结合其他地质证据,可以确定该组时代属于早中侏罗世。结合岩石学特征、典型砾岩中砾石的岩石地球化学和物源区分析表明,恰布林组砾岩的砾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蛇绿岩,其特征明显不同于现今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因此认为雅鲁藏布江存在早中侏罗世之前的古蛇绿岩。  相似文献   

12.
一在我国西藏的东南部。在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南麓,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在那里,奔腾呼啸的雅鲁藏布江纵贯南北,如编似织的川流飞瀑遍布峡谷,山高林密,草木繁茂,猕猴攀缘,群兽山没,鸟雀欢噪,虫鱼众多。这里就是我国兄弟民族珞巴族的故乡——我国西藏的珞隅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沿线发育的板块构造岩石学证据:蛇绿岩,混杂体和蓝片岩,及两侧区域内鉴别出来的两类晚中生代古大陆边缘类型的演化特征;北部为冈底斯中间板块或欧亚板块南缘的发育沟—弧—盆体系构造沉积环境的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南侧是印度板块北缘的具有大陆棚—大陆坡—大陆基完整结构的大西洋型稳定陆缘,提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板块构造演化的两阶段模式:晚白垩世到始新世为洋—陆俯冲阶段,始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是两大板块的陆—陆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月14日,由湖南省安监局主办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安监执法业务骨干培训班在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开班。来自山南市、县两级安监局执法业务骨干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面强化培训。这是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充分依托人才技术专业优势、以安全技术为支撑开展"援藏"工作的重大举措。山南位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下辖1个区、11个县、82个乡镇、550个村居委会,共有藏、汉、门巴、珞巴等28个民族,总人口36.2万人。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9,(9)
在汇聚群山,发源众水,被称为"世界屋脊"、"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有一条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大河——雅鲁藏布江。被世界地质学界公认最复杂的地质构造带即北纬29°30′~30°30′,东经94°30′~95°30′之间的高山深谷地区,就是指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处。这里雪峰林立、大江汇集、峡谷纵横、温泉广布。科学家通过徒步穿越大峡谷实地测量得知,大峡谷深度为6009米,长度超过500公里,确实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世界之最。科学研究表明,大拐弯地区地壳板块挤压强烈、地应力特别集中、基岩比较破碎、地貌景观奇特、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16.
1983——1990年笔者在西藏全区自然保护区区划和全区珍稀野生动物考察工作中,根据所采集的动物标本、外业资料、国内外文献记载,已录得西藏地区现有脊椎动物798种,其中两栖类45种,爬行类55种,鸟类488种,哺乳类142种,鱼类68种。此外西藏还有昆虫2300余种。经过区划后西藏已建立了察隅、墨脱、波密岗乡、林芝巴吉、聂拉木樟木沟、吉隆江村和珠穆朗玛峰地区的7个自然保护区,拟建立的还有芒康盐井,类乌齐长毛岭、林芝东久、申扎、羌塘等5个特有珍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05800平方公里。西藏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需合理开发利用,加强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被称为西藏的江南。林芝市拥有深厚的藏药文化底蕴,具备丰富的野生藏药材资源和独特气候地理条件,藏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林芝市藏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藏药产业发展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林芝市藏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1林芝市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古地磁与西藏板块及特提斯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新的古地磁资料,研究了西藏三个地块的漂移和特提斯的演化、三个地块在晚古生代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其北侧存在着古特提斯大洋,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是它的消亡场所。中生代,冈瓦纳古陆分裂,羌塘、冈底斯等地块依次向北漂移,北大陆增生。漂移过程中,早、晚期中特提斯诞生和消亡,班公湖-怒江断裂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它们消亡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一晃40年过去了。女科学家徐凤翔几乎走遍了祖国的主要林区,而40年的时光里,她又用了18年深入西藏,考察了西藏18个主要林区,行程达12万余里。她三进墨脱,六渡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和成果。徐凤翔何以对西藏高原的森林情有独钟呢?已年过6旬的她如今又在忙些什么呢?近日,记者走访了现任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的徐  相似文献   

20.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Origin7.0软件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物理及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土性指标的线性方程,并探讨了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可作为该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相关参数合理选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