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一项研究称,硅藻不仅能被火山灰云带到同温层并存活下来,它们还会飘落到距离遥远的岛屿上。研究作者亚历克斯·范·伊顿说:"一边是精致的、有硅质外壳的生物体,另一边是地球历史上最强烈的喷发活动之一,二者之间的对比何其之大。"范·伊顿在《地质学》杂志中称,这些硅  相似文献   

2.
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且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人类了解地球演变历史、开采深部矿产资源、开展岩土工程建设的基础,其术语也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以2016年出版的《英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大辞典》所涉及的词汇为基础,对地质学术语的特征、构词特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地质学相关文献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辨析当前地球科学出版物中常见术语的多种写法,从而确定规范、合理的表达。以目前国家及行业最新的标准、规范为依据,对比分析术语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术语在线”数据库、《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地球科学大辞典》等中的用字用词,选出合适的用法。在同一术语的多种写法中,有些是习惯性错误,应该摒弃;有些是不符合新规范的表达,应该改用新表达;还有一些是可并存的多种表达,可根据情况选择一种并做到统一。辨析结果可以作为当前地球科学出版物采用规范、合理的术语表达的参考。目前《地质学名词》第2版的审定工作正在进行,文章对此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哥伦比亚大学大卫·基平教授发现,如果在另一颗星球上地球生命重新进化,成功概率仅是33%,对于高等智慧物种来说进化成功概率更低。他建立了一个复杂数学模型,其中包含了地球形成期已知生命时间表,这项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表明如果地球生物进化史重新开启,像人类这样的高等智慧物种不能保证再次出现。基平说:"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智慧生命的进化形成并非必然,地球人类形成的概率为33%。统计实验表明,地球最早的原始生命形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目前未在地球发现任何外星人,也没有人们所担心的外星人吞噬人类的现象,但考虑到地球的现状及物种,我们需要推测外星人是否会到达地球并吞噬我们?而这个问题将有助于预警人类,避免遭受敌对外星人的攻击伤害!美国科学家迦勒·沙夫指出,与许多好莱坞科幻电影进行对比,我猜测外星生命可能需要更多的是水等生存必备资源,或者将人类作为它们的奴隶,或是某种神秘"生命力量"将我们  相似文献   

6.
《创世纪》与地质学  [美 ] C.C.吉利思俾著 杨静一译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 999年 1 0月 第 1版  34 0页《〈创世纪〉与地质学》一书于 1 951年出版。它原是该书作者 C.C.吉利思俾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时的博士论文。我是 1 959年读到这本书的 ,那时我 2 3岁。这是我当时读过的第二本科学史书籍。在剑桥 ,我学习了许多学科 ,也学习了地质学。但是 ,我们的学习从来与科学的历史无关。为什么人要对科学的过去感兴趣 ?我接受的训练是要将我的注意力放在努力理解现代科学上 ,或许多少有助于关注科学的未来。对我来说以及对许多科学…  相似文献   

7.
寻找新地球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已知存在于宇宙中的地球是唯一的。但在被现代科技拓展到极致的人类视野中,新的地球也许很快会一个又一个地涌现。  相似文献   

8.
地质学是中国最早体制化的一门学科。本文以默顿和本-戴维两人为代表的科学体制化理论为历史透视的框架。以民国前期地质科的机构演变为主线,重新审视中国地质学的体制化,并从体制化进程,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角色,维系体制化的二元价值,交流与奖励系统中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地质学体制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技术-社会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的发展是其地质-生命过程的共同进步,人类是地球的一员,人类的技术体现为技术-社会过程,也是从属于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人类在非洲的出现,埃及古老文明的产生,再到犹太文化在巴勒斯坦的繁荣,这些都紧密联系在地球的地质过程之中.做为西方科学渊源的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的繁荣与衰落,伊斯兰的强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做为欧洲的文化和科学中心的意大利之技术的快速进步,一直到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都是技术-社会过程的展现,紧密编制在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是走向生态纪元的必经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球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对重大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的全面认识,难以应对当前变化着的气候和环境。物理、化学与生命运动相互交织的动力学过程共同控制着地球环境的变迁。生命过程如何响应与反馈地球环境的变化,是地球科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距今2.52亿年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动物大灭绝,以及大约6亿年前埃迪卡拉纪一系列生物群的出现均显示,大气环境(如温度、氧气含量)、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如缺氧、硫化等)是重大地质突变期直接影响或控制宏体生物的演化与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重大地质突变期的不同地质微生物功能群不仅灵敏地记录了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变化乃至太阳活动,而且它们还积极参与地球环境的改造,使地球环境处于一个能够不断自我调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认识复杂的地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不断的工业化进程,地球正在因为人类活动而改变着原有的活动规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的活动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人们也认识到了——地球正在慢慢变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对于地球生态系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它直接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13.
奇变一:出现生命1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塞尔维亚尼什哲学院副教授帕夫莱博士在一块19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了植物含有的木质素和纤维素,表明地球已有生命。奇变二:出现昆虫4.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1厘米长的小昆虫。它是由日本生物学家在本州岛山脉中最古老的有机化石残片中发现的。奇变三:出现恐龙2.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恐龙。美国古生物学家在亚利桑那沙漠发现这个恐龙化石。奇变四:出现猿人40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猿人。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河岸有一具距今400万年的古尸,经鉴定是一具猿人尸体。奇变五:…  相似文献   

14.
工程地质学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对于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大学唐辉明教授,在工程地质学教育和科研领域辛勤工作了三十个春秋。三十个寒来暑往,三十年花开花谢,他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沉稳。  相似文献   

15.
德拉贝奇:英国科学职业化的先驱,杰出的地质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拉贝奇是一位在地质学发展史上有独特贡献的重要学者,同时了也促进了英国科学在19世纪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德拉贝奇的生平,在地南学领域的创造性工作,以他为代表的地质学派的历史作用以及他在英国科学职业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地质学专业术语中几组常见的错别字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产生错别字的原因,阐述规范地质学专业术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者拉塞尔所著的《觉醒的地球》一书于1982年在英国出版后,因其立意新颖、构思奇特而深受读者欢迎。现该书已由王国政、刘兵和武英译出,将由东方出版社于1991年4月出版。此书作者在研究宇宙进化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各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序和协同的形式,并提出若干预言。书中把地球看作一个自我调节的生命机体,描述了自地球形成以来从能量到物质、到生命再到意识的整个演变过程;进而在论述物理层次和  相似文献   

18.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不禁让人们对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充满期待。在36光年外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近似地球的行星。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获得了这一发现。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球能够承载生命的时间大概只有17.5亿年了。研究人员依据以往考察及空间探测资料,对地球和其他6颗类地行星上的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