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在新实在论和宋明理学的双重影响下,"新理学"形而上学体系的建立已经具备了一种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此时的冯友兰不仅用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而且运用"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直觉体悟和理智直观来重建形而上学。但是,"负的方法"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新理学"的内在紧张,单纯的"负的方法"之所得,并未避免用"正的方法"建构形上学所遭遇的悖论,理性的逻辑方法如何与直觉相结合,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冯友兰立足东方文化本位,提出了融合中西、创新中华文化的主张:第一,标举产业革命的文化类型说和工业中心的文化融合论;第二,运用西方"正"的方法和东方"负"的方法的长处,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卢卡西维茨的三值逻辑理论L3中,当/P/=1/2时,/→p/=1/2,所以,p∧→p/=1/2.但是,在人们的"逻辑直觉"中,/p∧→p/=0.本文指出这种"逻辑直觉",其实是以二值逻辑暗中取代了三值逻辑,从而得出/p∧→p/=0这样的结果./p∧→p/=1/2与/p∧→p/=0由于不是以同样的逻辑理论为基础,而是分别以三值逻辑和二值逻辑为基础的结果,因而,它们并不能使人陷入"二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6.
弗雷格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公认的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始祖.他创造性地研究了关于逻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其中,关于"真"的理论在他的逻辑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弗雷格认为,逻辑研究真,逻辑是关于实真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他的逻辑观是紧紧围绕他的"真"之理论展开的,"真"之理论是弗雷格逻辑观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庄子>"体道"在思维方式上运用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等具体思维方法,强调主客合一,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创造性.这些特点使其与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了同构性."体道"不仅奠定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哲学基础,而且直接孕育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和理论.  相似文献   

8.
证实原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石,对同类命题还是异类命题的证实是"乌鸦悖论"与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无论哪种意义上的证实,其主要目的都是对确定性的寻求.本文从一个范例入手,采用了系统内部时间分析方法,在哲学史视阈下指出了逻辑经验主义寻求确定性的哲学旨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新理学的"境界"是以"觉解"为枢纽的.在新理学的境界思想中, "觉解"有"形上"和"形下"的两个向度.<新理学>严格区分了"形上"与"形下";而在<新原人>的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里,本来所严格区分的"形上"与"形下"又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新理学之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丰子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子恺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是对立地存在的,两者之间有极强的依赖关联性.20世纪初,丰子恺从对西方绘画史的考察中,敏感地意识到了现代科学的实用精神正对传统的艺术精神产生着破坏作用.为了遏止这种破坏作用的进一步发生,维护艺术的独立地位,丰子恺详细论述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不同,进而建立起他自己的科学观与艺术观.在这种"科学-艺术"的对待考察中,丰子恺的关注焦点,乃在于讨论"心-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或者说,在于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包括艺术与审美)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的,正是"我思"主体.因此,对丰子恺来说,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乃是他讨论科学与艺术问题的最原初的思想动机与总纲,其对艺术独立性的维护,用意正在于维护人的精神、意识、人格的独立性,或者说,正在于维护"我思"主体.  相似文献   

12.
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讨论“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 ,或者讨论诸如对于教师的期望、要求 ,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等问题时 ,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我国的社会需求和我国教育、尤其是我国教师的现状。工业革命以来 ,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全部内涵都可以简约为传授知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的工作应该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从“教会知识”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接受”转变为“创造”。换言之 ,时代需要研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3.
孟门师-弟子问对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教与学以师生之间的问答为主要形式,通常称为"启发式",孟子亦然.考察<孟子>一书中所透露的师-弟子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的问对艺术,较之泛泛地议论孟子教育思想,当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从中,亦可看出它同孔门师-弟子之间问对艺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史的演变轨迹看,儒学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现代儒学和当代新儒学等六种型态变化.但其基本思想模式可归纳为三种理论型态一为"传统型的古代儒学";二为"应对型的近现代新儒学";三为"变革型的后现代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从民主化、多元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寻求儒学的定位,它既非"中体西用",亦非"西体中用",而是"新体新用"的革新儒学,其思想模式,可以概括为"民主仁爱为体,科技法制为用"的民主仁学.  相似文献   

15.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明代诗学对"真诗在民间"这一命题都表示了热情的肯定,但各家的理论前提显然不同.李梦阳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包含了多方面的意蕴.首先,"真诗乃在民间"的理论前提是诗、乐一体说.其二,这一命题含有扬<风>诗而抑<雅>、<颂>的意味.而李开先、冯梦龙则从为民歌俗曲争地位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袁宏道从倡导"性灵之真"的角度肯定"真诗在民间",亦各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分两期 ,一是 2 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转型 ,二是 2 0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化转型。中国文化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化表现在“群体本位文化”到“个体本位文化”、“伦理本位文化”到“感性本位文化”、“长老型文化”到“青春型文化”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8.
社区环境建设的滞后已直接成为制约社区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在社区层面上构建一整套具有"人本化"特征和创新意义的制度安排,以适应居民迅速提高的对社区环境的进一步质量要求,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都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生态层面来获得对社区环境的再认识,是社区工作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社区生态可以看作是社区行为主体--居民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现象,具体可分为基地环境、社区或邻里环境和住所环境三个生态层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应用负数的历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负数的认识和应用是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负数的产生和应用不仅推广了算术的范围,而且为代数学的发展拓宽了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负数的国家,在《算数书》中就出现了负数概念及其加、减法运算,而在《九章算术》的方程章中则明确给出了正负数概念的定义和正负数的加减法则.印度人对负数的应用最早见于婆罗摩笈多的著作,他不仅给出了正负数的加减法则,还建立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一般认为,阿拉伯人不使用负数,但这似乎不符合东方人对数的概念的发展的认识规律.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发现10世纪的艾布·瓦发在他的一种算术手抄本中应用了负数.本文对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应用负数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三者都是在"负债"、"不足"等意义下引入负数概念的,但在应用上却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文章还对阿拉伯人较少应用负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