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4篇出土文献孔子言论为参照,尝试订正一千八百余年来对《论语.子罕》首章的误谈。通过分析《论语》本文,尤其是以出土文献为参照,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说到"利",而多次谈论"命"、"仁"。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信从命与仁的观念。《子罕》首章的句读当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当看作"举"(称引)的通假字。该章可直译为:孔子很少说"利",却(多次)称引"命"、称引"仁"。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4.
沈刚 《科技信息》2009,(34):I0142-I0142,I0145
清朝时期,小学家们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段玉裁、桂馥、王筠、朱俊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但他们的研究,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来看,也是有侧重点的。  相似文献   

5.
王筠,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说文》的研究与普及工作,被誉为一代许学之宗师。纵观王筠之《说文》研究,其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独辟蹊径,折中一是,不依旁人”,打破了“雅言”与“俗语”的界限,能够充分利用鲜活的民俗材料来研治《说文》,使原本深奥枯燥的“小学”研究,能够走出象牙之塔而变成一门充满趣味的活学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谐声系列的角度,结合特殊谐声字研究《说文》中的读若音,发现有些读若音正是为特殊谐声字注音,联系上古文献中的音注材料和押韵材料,认为这些读若音反映了汉代音系不同于先秦音系的一些语音特点,强调研究《说文》中的谐声字要综合考虑时代和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7.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玉部"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汉代以前玉的分类和在古代文化制度中体现的功能。本文先对"玉部"字中瑞玉字个数进行判定,确定讨论范围,并对"瑞"字在"玉部"字中的排列问题进行纠正。然后从命名理据角度以及参照《周礼》文献的介绍对《说文》中有瑞玉功能的17个字进行分类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的玉器文化。  相似文献   

9.
《睡虎地秦墓竹简》作为出土文献,真实地保存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睡简》中"疾、病"与"至、到"两组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以期对汉语常用词个案的历时演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4,(3):11-15
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之所以能够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得益于自身勤学不辍的内在因素外,亦与师友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瀚作为王筠友人中的杰出代表,助王筠研治《说文》近三十年,对王筠《说文》著述不但有具体的校勘订补之实,而且在治学理念、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多有论辩启发之功,对王筠研治《说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朴学大家,在音韵和文字训诂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考察段氏文集及其家族文献,我们发现,作为学者的段玉裁在诗文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的文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清代考据学者对于文学的普遍态度,其文学创作也体现出当时极其兴盛的经学研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2.
六安城郊数以千计的汉墓,凝结了汉文化成型期主要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六安王刘庆墓是其代表.刘庆墓又是西汉后期诸侯王地位变化的里程碑.孤立地研究六安王刘庆墓,必将悖离历史真实与科学真理.  相似文献   

13.
张自烈系江西籍的一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其著述之丰,世所罕见。由于清代焚书坑儒式的文化禁锢,其著述传世甚少,散佚严重。本文通过搜讨多种文献,稽考梳理出张自烈的著述127种。全文分成《张自烈著述考》《张自烈著述新考》二篇。本篇只对历修地方志书目中记载的43种逐一考辨。  相似文献   

14.
以淮河上游地区为研究范围,运用实地考察、历史文献和GIS技术,分析从秦代至今2200多年来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揭示城市与河流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城市选址多在河流沿岸或干支流交汇处;第二,历史上城市分布呈现从北往南发展,北部城市数量多,城市分布密度大,南部数量少,分布密度小;第三,秦至西汉时期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东汉至魏晋时期城市稳定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城市数量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到元代,城市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明朝城市数量有所恢复,呈现出现代城市的分布形态.清代以后城市数量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5.
千尺雪位于苏州西郊的寒山岭地区 ,系明清吴中胜景、乾隆六下江南驻地。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分析 ,主要阐述了景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可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证清末长沙数学学派的兴衰及其成员的活动情况。方法 献资料考证。结果 收集整理了该学派及其成员的活动史料,介绍了该学派的形成、发展过程及数学成果。结论 肯定了该学派的学术思想和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树民以考证为基础,对清代学术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编校整理了一些清代学者的文集,撰写了多篇有关清代学者学术思想研究的论文。此外,王树民纵论清代学术发展之大势,他认为清代学术是以经学为主而以史学为从的经史之学,肯定了乾嘉学者的研究方法。王树民还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晚清今文学派在政治、学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执信是清中叶山左著名诗人,也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历来为诗评家所关注。文章立足于郭绍虞等先生编辑的《万首论诗绝句》,从中稽查到评论赵执信的论诗绝句39首,代表了清人对赵执信诗歌及诗论的看法。因目前学界只重视各种诗话及序跋中对赵氏的评论,而对清人论诗诗资料鲜有涉及,文章特援引论诗绝句中的有关评说,以为学界参照。  相似文献   

20.
温州史学源远流长,本文分南宋时期、清末民初时期、五四至建国后等三个时期论述温温州史学的发展,及以上各个时期主要史学家的成果和特点。南宋时期的温州史学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重事功。二是经史并治。三是推崇编年体,重视近代史。清末民初时期,一是继承宋以来浙东学派的传统。二是开始重视学术史的研究,重视乡邦文献的整理。三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了新史学的创作。五四至建国后此一阶段的温籍史学家,虽执教南北各地,治史方向亦各有侧重,但他们有一共同的特点,受浙东史学和永嘉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