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磨削液参数对磨削强化表面微结构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磨削强化过程中磨削液对磨削力和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建立非调质45钢的磨削强化过程的仿真模型,分析不同磨削液参数对工件表面温度场及加工后残余应力的影响.最后,选择不同磨削液参数对45钢工件进行平面磨削强化试验,研究加工后工件表面硬度值及其表面完整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工件表面微结构损伤与磨削深度有密切的联系,在磨削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磨削液能有效降低表面微结构损伤,但削弱了在工件表面上由磨削热产生的强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国内外非调质钢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强韧化机理;论述了非调质钢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晶内析出铁素体非调质钢、氮在非调质钢中的作用,硫的有益作用.并预测了非调质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非调质钢的研究与开发动态,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在非调质钢的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介绍了将氧化物冶金技术应用于非调质钢开发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了氧化物≯台金技术用于高品质非调质钢的开发的优势和潜能,提出了氧化物冶金型非调质钢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磨削强化过程中磨削强化层沿工件磨削方向分布不均匀以及磨削后工件表面产生变形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补偿的磨削强化层均匀性改善方法.通过铜电极对工件导电加热,并在工件切入端安装304不锈钢垫片,通电后形成串联的闭合回路.利用304不锈钢的电阻率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在预加热条件下工件切入端形成局部高温,达到对工件切入端进行温度补偿的目的,从而提高切入端的磨削强化层深度,进而提高工件磨削强化层深度分布的均匀性.实验中研究了预加热温度和304不锈钢厚度对磨削强化层分布和工件变形情况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磨削力和工件磨削强化层深度随着预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工件磨削切入端所加不锈钢垫片厚度的增加,磨削后工件变形减少,同时沿工件磨削方向磨削强化层深度分布的均匀性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淬硬磨削下强化层金相组织的转变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预应力淬硬磨削条件下工件表面强化层特征及金相组织形成变化机理,以45#钢为对象,进行了预应力淬硬磨削实验.获得了残余应力较小的表面强化层,测量得到了其表面硬度.通过观察表面强化层的金相组织特征,结合磨削温度场仿真,研究了磨削强化条件下预应力对马氏体等金相组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磨削淬硬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使45#钢的屈服强度大大降低,施加较小预应力会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由于塑性应变导致的母相强化和应变诱导相变两者的综合作用,该状态下预应力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是先抑制再促进.  相似文献   

6.
非调质钢的研究、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非调质钢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强韧化机理,论述了非调质钢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晶内析出铁素体非调质钢,氮在非调质钢中的作用,硫的有益作用,并预测了非调质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种Nb-V复合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一种低碳Nb-V复合微合金化非调质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成分为0.24%C-1.99%Mn-0.30%Si-0.51%Cr-0.08%V-0.07%Nb的非调质钢,在加热制度为1 200℃×1 h时锻造后空冷或风冷,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原因是Nb-V复合微合金化可以有效地细化非调质钢的组织,因而其冲击韧性得到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钢能够满足汽车前轴的使用要求,可以用于重卡前轴的设计和制造.  相似文献   

8.
含Ti复合夹杂物对中碳非调质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含Ti复合夹杂物对非调质钢组织细化的影响,测定了含Ti非调质钢的室温拉伸强度和冲击功,并观察了断口形貌.结果表明:Ti的复合夹杂物可以作为晶内铁素体形核核心,细化奥氏体晶粒;加Ti后冲击断口中延性形貌所占面积比例上升,在保持非调质钢强度的条件下使韧性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热加工工艺对40SiMnV非调质钢的金相组织、常规力学性能、断裂韧性、疲劳特性等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非调质钢具有与40Gr调质态相近的强度、缺口疲劳极限及小能量多冲抗力,但韧性指标较低。非调质钢的强韧性取决于金相组织中珠光体与先共析铁素体的相对含量、先共析铁素体的晶粒大小及沉淀硬化能力。先共析铁素体的组织参数受原奥氏体晶粒直径、冷却速度及热加工方式(轧制、锻造、正火)的控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机械性能与微观组织参数间的数学模型。对非调质铜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的热加工工艺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 Ti含量和锻造工艺对 C-Mn-V 非调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并把实验钢的性能与调质中碳钢进行比较。分析了含Ti 钢的显微组织特点,讨论了钢的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 Ti可以改善钢的显微组织,提高韧性,但加入过量(>0.044%)反而会使韧性下降。钢的强化因素是以 70%—80%的珠光体为主。钢中 Ti的最佳含量为0.02%。此外还计算了各组织因素对强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高速磨削加工的残余硬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淬硬钢回火硬度与回火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回火硬度与回火温度关系的回火效应模型。磨削热导致回火引起淬硬钢磨削后表面硬度变化。通过合并磨削热模型和回火效应,可以预测工件磨削后的表面硬度变化。进行了45^#钢的高速磨削试验.研究了工件速度和磨削深度对磨削后表面硬度的影响。试验值与预测值能够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预应力复合干磨削加工技术,对未调质45#钢试件在不同预应力加载条件下实施表面磨削淬硬,观测不同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条件下的试件表层金相组织,测量并分析试件在不同预应力条件下磨削淬硬层厚度、金相组织的变化状况,并通过试件截面不同位置硬度测定显示淬硬层厚度及金相成分的变化,得到试件施加预应力对淬硬强化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预应力淬硬磨削能使工件表面产生强化层,且大的磨削深度和小的进给速度有利于试件表面发生相变强化以及表层塑性变形的增大.  相似文献   

13.
淬火合金工具钢的基体组织是隐针马氏体,对这种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报导得不多,见解亦不统一.为了探明一些至今尚末澄清的问题,本文以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术的主要手段对淬火(包括低温回火)合金钢中的隐针马氏体及其它组成相的形态进行逐一分析.为了配合生产应用,测定了试验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和塑性、韧性,以期达到从调整组织结构出发优化力学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磨削淬硬加工区域温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削淬硬是利用磨削加工中产生的热——机械复合作用直接对零件表面进行热处理,使工件表面层发生马氏体相变,达到与表面热处理一样性能的一种新技术.本文利用伽辽金方法建立了磨削淬硬加工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三角形热源模型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基于温度场数值计算与模拟结果对磨削淬硬加工淬硬层厚度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LG700QT,采用低碳低合金化学成分设计,运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轧后进行调质热处理,使LG700QT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预应力磨削加工中,预应力参量对工件表面磨削强化层厚度的影响,对未调质45钢试件施加0~100 MPa不同预应力并进行表面磨削淬硬.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用热-力顺序加载的办法模拟磨削加工淬硬过程,分析热相变和加工硬化对加工硬化层厚度的影响,探讨距切入点不同位置的加工硬化层厚度分布.硬化层厚度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误差小于6%.同时,加载预应力导致磨削表面强化层厚度出现小幅减薄(10%)的结果,证实加载预应力加剧材料组织重分布,抑制了淬火碳化物的弥散,但可能并非是利于硬化层厚度增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分别研究了以水和机油作为淬火介质的42CrMo钢和双相耐磨钢淬火+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确定了双相耐磨钢和42CrMo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结果表明:双相耐磨钢经水淬和油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针状贝氏体+碳化物;42CrMo钢经水淬和油淬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回火马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经过480h的低应力磨料磨损实验发现,水淬+280℃回火处理的42CrMo钢耐磨性能最好,其相对耐磨性可达高锰钢的1.558倍.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卡车前轴使用调质钢制造带来的产品力学性能下降或成本过高等缺点,自行设计一种非调质钢制造卡车前轴,使用Mn、Si等廉价合金元素代替调质钢中Cr、Ni、Mo等较贵重合金元素,所设计的空冷贝氏体钢成分定为Mn-Si-V-B系,钢号为18Mn2SiVB.通过冶炼操作研究,实验确定前轴热处理工艺,进行工业实验.经过相组织分析和疲劳强度实验对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冶炼和连铸连轧条件基本满足18Mn2SiVB钢的生产设计要求.采用设计用钢18Mn2SiVB代替45号或40CrMo和40CrNiMo制造卡车前轴,从其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在制造工艺上采用锻后空冷代替原有锻后调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各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所获得的各种组织状态对40CrMnMo钢的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调质状态的冲击韧性较高,但硬度偏低;而等温下贝氏体组织状态,硬度较高,冲击韧性适中,对于承受较小冲击载荷而要求有较高硬度的零件,应以下贝氏体组织状态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