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原始岩画中的服饰表现,反映了早期人类对服饰独特的审美观点.通过分析归纳这些服饰的款式、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特点,表明它们不仅但是对服装的再现,更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宗教、审美、图腾崇拜等社会因素.认为岩画中的服饰是原始先民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服装流行心理现象为研究起点把握服装流行信息,了解服装流行规律,指导服装流行发展.从着装的形态审美心理入手,探索了人类创造服饰的生物性根源,并分析了其稳定性和变异性的规律.在视觉形态方面,分析了人体的形态特征,取得了重要的结论;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着装形式中,摸索服装流行产生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人类服饰流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社会心理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来理解,来认识服饰流行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对服饰的感觉关注是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的,生活中她的穿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犯冲的色彩,别出心裁的搭配是她张扬个性、引人注目的心理语言,是她炫耀、自慰和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是她不同时期心态的具体表露;创作中,她往往借助服饰捕捉人物灵魂。理解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是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女性对服饰的自主选择和支配反映了她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由于女性服饰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所以女性服饰心理在人类服饰心理上更具有代表性.对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服饰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段女性着装的整体心理态势,纠正自我和他人对服饰的偏斜倾向,为个人的服饰选择和服装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全国范围内调杳849名女性,并将其按年龄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阶段,通过SPSS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服饰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将服饰作为社会整体环境中的一定系统,着重揭示服饰系统在社会环境作用下自身形成的演化机制;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发展,都是服饰系统演化的客观基础,都对服饰系统演化起着基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指导和术中护理在宫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30例宫腔镜下(TURP)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施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组采取给予患者人文关怀、舒展紧张情绪的心理护理模式,对照组则按传统的常规护理.结果:经实施心理护理的病人,心理负担减轻,精神放松,焦虑和恐惧程度下降.同时增强了对疼痛的耐受性,积极主动的配合麻醉和手术.结论:将心理护理措施运用到术中配合与护理中,病人从肆弹、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巫师服饰作为物化的仪式元素,发挥着影响巫术仪式成败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巫师服饰作用实现的主要功能途径,清晰地展现原始着装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进而亦可为研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服饰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与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
激励性教育宗旨是以“情”为主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利用目标的导向功能,制定课节目标,制定中长期目标,激励性评语等,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产生良好的心态,以行动为核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杨晓丽 《科技信息》2011,(35):I0178-I0178,I0196
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班主任工作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直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课程最终实施者和学生管理者的班主任,只有不断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在班级各项工作中努力实践“以学生为本”,教给学生最根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才能真正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解放区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翻身女性形象一反之前扭捏的女儿之态,她们英姿飒爽,健康开朗,在政权的支持下终于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不过,女性话语在强大的民族解放话语中被有意地遮蔽了,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并没有解除文化心理上对于男性的依附感,她们作为第二性的从属地位没有改变,女性意识是仍是相当匮乏的。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文知识分子为了主体性的复苏与张扬,从人性、人道主义的探讨入手,打破禁区,重新以人的眼光审视和描绘世界,从而发生理论范式的转换:以人性论逐步取代阶级学说,建立起了人文知识分子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引导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国风》中涉及许多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这些植物塑造的各种情感审美意象对后世文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义是文化色彩的再现。不同文化语境既存在共有的文化义,也存在特有的文化义。本文结合水果类词的实例,着眼于文化义与文化心理的关系,分析其文化义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体现的文化差异,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传播学和心理学为主要理论支撑,考察大学生在新的文化传播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分析其网络心理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引导建议,以促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下,产生健康的校园网络行为,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绿色传播。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道主义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贯穿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视野。通过回顾西方人道主义的发展历史,重新检视人道主义在人类文化视野下的特殊形式和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8.
翟燕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58-61,43
本文旨在通过对“乌鸦”一词文化意义的探讨,说明每个词语里面不仅烙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理性意义,而且也凝聚着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意义,而这种文化意义的被赋予与衍变是文化背景、民俗礼仪、好恶心理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基督教神学上帝观不同,别尔嘉耶夫是基于人的自由来言说上帝问题的,这与西方基督教信仰主义以及近代以来的世俗人道主义陷入自由的困境相关。同时,别尔嘉耶夫的上帝观也与20世纪前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朝圣"精神与西方近代以来对人的高度颂扬相结合的产物。在别尔嘉耶夫上帝观的形成过程中,德国的神秘主义思想和俄罗斯自身的精神文化传统均对其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