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09,(3):75-75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这半句是对“谦”的内在含义的延伸,也是孔子对“谦”卦九三爻的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的引申理解。还是先看运半句的字面意思,用白话直译过来是:德讲的是盛,礼讲的是恭,谦讲的是表达恭敬表明自身存在的位置。关于这半句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有的是这样解释:德是称其有盛明的德行,札是说其恭敬,谦虚就是表现恭敬以保存他的职位的了,《周易正义》里孔颖达往疏云:谓德以盛为本,  相似文献   

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非常讲究礼貌用语,看重谦敬称谓。从《世说》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谦敬称谓一是承袭上古,其指称对象和用法未发生变化;二是上古虽表谦敬,但指称对象,程度和用法这时都发生了变化;三是这一时期新生了不少谦敬词或上古不作谦敬称谓而这时用为表谦敬的。谦敬称谓有四个主要特点:1、谦敬词与该词的本义或古义有着密切联系;2、具有鲜明的尊卑等级色彩;3、从使用的情况看,有不少表敬的名词,常常添加在姓氏名号之后;4、从构词方式来看,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次之,其他方式很少。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周易》认为世界“变动不居”,君子需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素质塑造有诸多启示:自强不息是现代管理必需的精神素质;与时偕行是其必需的能力素质;定位协人是其必需的行为素质。  相似文献   

5.
李波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2):1-3,45
对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历来解释都是相同的,即: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但无论从孔子本意还是从历史环境或语言文字角度看,这都是不当的,该句意思为:在上述的人应当晓之以仁义,在下位的人应当晓之以财利。  相似文献   

6.
要闻·言论     
《世界博览》2010,(3):10-10
房价里还包括了腐败的成本。2009年全年,浙江检方立案侦查的该省国土系统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已达61件67人。一名检察官说,畸高的房价中,也有腐败官员的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7.
影射     
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缘何陪着你吃茶!”影射义为暗指。姚灵犀引述《湘舟漫录》“仲实问风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无入而不得之象也,被有文无行人影射坏了。”说的是本是好词儿的风流却被“影射”成了贬词儿。究其是实是因为影射的暗指,暗指风流为淫荡。暗指,造成了由褒而贬的转化。也导致了“影射”的迷惑。影射,源自“射影”。陆佃《埠雅》“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言无形。而蜮性阴害,射人之影,则莫可究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五行传》云:“南越淫女之气生蜮,蜮,犹言惑也。字说曰:蜮不得也…  相似文献   

8.
正爸爸的心语我承认,确实有很多人说我"怕老婆",但我一点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可耻的。所以,听了云鹤的话,我没感到不悦。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儿子,你说得很对,你进步的最主要原因是你自己努力。但我为什么要对你妈说这都是她的功劳呢?你要记住,语言是有立场的,某些话只能是你说,某些话只能是对方说。对于你的进步,我不能去算你妈的功劳是百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思想将探讨的核心置于"个体"之上,这种"个体"是四重空间的中介与承担者:身、家、国、天下。从而,在其立基与开端处,"个体"生命原则具有整全性。礼是"个体"成-人历程的根据与内在秩序,也是贯彻于"个体"整个生命活动的原则,它对个体、族群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决定着国家存亡、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而能否守礼决定人能否成其为人——君子。而仁对于君子异常重要,它使国家礼、乐得以可能,是君子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原则,也是敞开政治社会义利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六书本义》是一部由我国明代文字学学者赵撝谦所著,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赵撝谦是明代文字学研究的第一人,《六书本义》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六书"学思想。本文把《六书本义》与《说文》作比较研究,综合考察宋元时期文字学理论研究成果对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影响,以期探寻赵撝谦《六书本义》关于文字学研究的规律特点和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是品德高尚者的代称。从《论语》可知,“君子”要具备以下品德:仁义为本,坦荡荡,言行一致,文质彬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品德体现者的“君子”,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应谦(1615—1683),字潜斋,杭州钱塘人。清代学者。出身贫困。 康熙十七年(1678),诏征博学鸿儒,大臣项景襄、张天馥共同推荐他。但应(扌为)谦却托辞推却。他说:“(扌为)谦非敢却荐,实病不能行耳!” “(扌为)谦治学,不喜陆王家言。曾说“阳明之功,诡而不正”。他对《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均有研究。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基础上,其人伦关系表现为爱有差等的特殊主义;基于人性善,儒家把圣贤君子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说,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文化只适合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不利于只有普遍意义的、适合工业文明时代需要的社会公德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8,(12):67-67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自“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作一统领,接下来的几段都在阐述言行谨慎的表象和结果。谨慎是中国人的优良作风,也是儒家很推崇的一种行事美德。尤其对于有明确道德和行为标准的君子而言,对言行的把握和考量首先是从谨慎上下功夫的,当然前提是诚信和责任。受过这样的熏陶和洗礼的人,做事的方式和产生的结果自然不会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基础上,其人伦关系表现为爱有差等的特殊主义;基于人性善,儒家把圣贤君子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说,重私德轻公德的儒家文化只适合于农业文明时代,而不利于只有普遍意义的、适合工业文明时代需要的社会公德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易》日:"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说:"公在高墙上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的。"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怎么会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沉稳而不急,所以一出手即有所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这段话源于雷水解卦上六爻的爻辞,是一副很美的狩猎图画,卜到这一卦,代表大吉大利、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儒家共识性观念中,君子是集理想性、经验性、世俗性于一身的存在,他们在怀抱“士志于道”之理想的同时,又积极与世界互动,以避免理想堕于伪善。在此意义上,有“君子不器”“修己以敬”“义以为质”“颠沛必于是”四重精神准则支撑君子的光辉气质。从事实的角度看,虽然社会稳定多数时候靠的不是君子,但那些作为良善主体的君子和具有温厚情怀的君子依然发挥了促进美好、维系生存的作用。在中国传统士人政治中,君子是社会整合、协调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刚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平易其心、心平气和,然后才可以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才能全面。做人做事全始全终,且能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身处危难,思虑不周全,而做出冒险  相似文献   

19.
“慎独”与“自欺”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概念。《大学》文本通过描绘一个小人与君子相遇的故事,来说明“慎独”与“自欺”的关系。历代注经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熹的以“知”解“独”说。从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理解出发,可以解读出小人在遇到君子之前、遇到君子之时和对于“诚”状态的忽视而发生的三处自欺。故事在旁观者对于小人的共情当中结束。由于共情的发生机制,“慎独”作为一种工夫论具有了普遍性,同时也预示了第四处自欺的出现。面对难以摆脱的自欺状态,慎独的意义就在于直面自欺的现状并始终承认人处于“不诚”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20.
<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危难,往往发生于只想偏安其位的人身上;灭亡,往往降临一意保全其生存的人身上;祸乱,往往发生于沉溺于治世的人身上。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治世而不忘祸乱,因此个人得以平安,从而国家也得以保全。《周易》说:‘会败亡吗,会败亡吗?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