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干细胞研究在细胞的分化和胚胎发育、转基因动物和动物克隆、新型高效药物的开发和肿瘤临床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着床前的囊胚内细胞团或早期胎儿的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类未分化的全能性(多能性)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潜能。对其研究必将在发育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动物胚胎工程及临床医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特性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由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内细胞团(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GC)分离得到的。人们利用ES细胞所具有的全能性、体外分化以及稳定的遗传性能等特点,展示了ES细胞在建立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体外分化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器官和组织的修复和移植治疗、克隆动物的生产、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哺乳动物错综复杂的基因调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HSC)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研究发现其具有贴壁生长的特性、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在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组织工程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s)是一类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脂肪组织具有取材方便和干细胞含量高的优势,在研究与应用领域较骨髓干细胞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猪是一种比啮齿类等更接近人类的动物,具有较强的脂肪沉积能力.文中探讨了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脂肪基质微管成分(SVF),传代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取第5代AMSCs,以含地塞米松、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钠的培养基诱导培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样改变.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AIP)染色呈阳性,RT-PCR检测到I型骨胶原(COL-I)和骨钙素(OCN)表达,结果表明可以从SVF中分离培养出AMSCs,经传代后可提高其纯度.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05和CD44表达呈阳性,CD14,CD34,S-100,HLA-DR呈阴性,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杨涛 《科技潮》2002,(5):52-54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其发育阶段,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构成动物发育的基础。即由单个受精卵发育成为具有各种组织器官的个体;成体干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则是成年动物体内组织和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而所谓的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指在体外对干细胞进行操作,包括体外增殖、定向诱导分化、基因修饰和组织成形等。  相似文献   

7.
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干细胞存在与否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近来的研究证明,在肝组织中存在肝干细胞.卵圆形细胞(oval cells)被认为是双潜能的肝干细胞,它分布于闰管、门管区和胆管树状分支.骨髓可能是卵圆形细胞的又一来源,提示肝脏和成年造血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肝干细胞体外培养能大量扩增,并可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这将为肝病的细胞移植、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针对肝干细胞的存在依据、来源、鉴定、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等方面进行评述,并对肝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Oct4,Sox2,c-myc和KU4等基因,使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具有胚胎干细胞样特性的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产生可谓干细胞领域的新里程碑.近两年,iPS细胞的研究突飞猛进,文中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综述了iPS细胞的研究现状、进展,如新的iPS细胞诱导方法的建立、诱导iPS细胞产生效率的提高、iPS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其在疾病模型治疗中的作用等.针对iPS细胞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iPS细胞生成的效率、解决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iPS细胞重编程的机制等进行了讨论,为今后进一步开展iPS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发生、发育过程已得到进一步阐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已成功的应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和相关系统疾病.作者对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细胞表面标志和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谢莲萍 《科技信息》2009,(31):I0040-I0041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是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的一种多能细胞,具有分化的多向性和长期增殖能力,已经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它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也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胚胎干细胞在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在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背腹轴的形成、细胞极性的建立以及决定细胞命运.利用干细胞定向分化模型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探索Wnt信号通路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理,了解其信号网络对干细胞定向分化中各个事件的调控机制.本文通过综合近期Wnt信号通路的研究,阐述经典Wnt信号通路(Canonical Wnt signaling pathway)在干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包括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治疗乙脑、控制干细胞早期分化、遏制非典新疗法、用基因工程治癌、空间育种以及杂交小麦育种等。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所处的力学环境比较复杂,为了探索生物力学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之间的关系,对近年来生物力学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牵张力与流体剪切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刺激大部分会使其向成骨方向分化,而较大的压缩力和静水压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刺激大部分会使其偏向软骨方向分化,小部分向成骨方向分化,每种分化方向都有其最适的分化条件。通过综述生物力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及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它能长期地自我更新,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分化形成多种终末细胞的能力,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分化潜能各异。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本文概述了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它的可塑性,综述了分离培养技术及其在基础研究和临床上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胚胎干细胞是一类多能性干细胞,近年来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尤其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胚胎干细胞在几种疑难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及其前景,胚胎干细胞与异种器官移植。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干细胞以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干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带来了希望.该文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对干细胞以及诱导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3个干细胞研究重点领域的科研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干细胞领域采取的措施、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培育的干细胞(SC)来实现组织再生和器官修复对于许多重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疾病、老年性痴呆(AD)、帕金森病(PD)、神经损伤等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使用体细胞核转移技术(SCNT)克隆人类早期胚胎和提取干细胞,即所谓的"治疗性克隆"(Therapeutic cloning)技术,是目前进行干细胞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仍面临着许多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在此主要就用于"治疗性克隆"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着重探讨了在该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是在获得人成熟卵细胞方面,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In order to get hematopoietic cells from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and to study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hematopoietic cells, the method of inducing embryonic stem cells to hematopoietic cells was explored by differenciating mouse ES cells and human embryonic cells in three stages.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right's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bryoid bodies (EBs) could form when ES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with 2-mercaptoethanol (2-ME). However, cytokines, such as stem cell factor (SCF), thrombopoietin (TPO), interleukin-3 (IL-3), interleukin-6 (IL-6), erythropoietin (EPO) and granular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were not helpful for forming EBs. SCF, TPO and embryonic cell conditional medium were useful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Bs to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Eighty-six percent of these cells were CD34+ after 6-d culture.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differentiated to B lymphocytes when they were cocultured with primary bone marrow stroma cells in the DMEM medium with SCF and IL-6. 14 d later, most of the cells were CD34-CD38+. Wright's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howed that 80% of these cells were plasma-like morphologically and immunoglubolin positive. The study of hematopoietic cells from human embryonic cells showed that human embryonic cell differentiation wa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ouse ES cells. They could form EBs in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CD34 positive cells account for about 48.5% in the second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