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不要受伤     
曾经获得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的美国拳击手杰克,每次比赛前必先安静地祷告—会儿。一个朋友问他:“你在祈祷自己打赢这一场比赛吗?”他摇摇头,说:“如果我祈祷自己打赢,而我的对手也祈祷打赢,那上帝会很难办的。”朋友很奇怪:“那你到底在祈祷什么?”杰克说:“我只是祈求上帝让我打得漂漂亮亮的!最好让我们谁都不  相似文献   

2.
此文原载1981年5月30日《国际先驱论坛报》。文章讽刺挖苦了世界名城纽约。译者初读时,疑信参半:“纽约真是这样吗?”当时我正在国外,顺便将此文推荐给一位美国朋友,并请教他其中有多大真实性。这位美国朋友先打招呼说,“你问我美国的事,我可能会有所偏爱。”但他读完后,毫不犹豫地说,“这是真的!”对纽约,大家多少有所了解,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文描述了其二的一面,读来饶有趣味,特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与直销朋友一起喝酒,一位年长且是我们直销“老师”的朋友,在大家都感谢他平时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时,他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你们是我的财富,我也是你们的财富,我们是朋友。”  相似文献   

4.
? 问题 ? 我是一个女生,有一个很合得来 男朋友,我很喜欢和他在一起聊天、 习功课。可是近来我发现自己又喜欢 了另一个朋友,我心里总觉得对不起 朋友。我是不是背叛了他呢? 首先你应当明白,不论是谁都有选择同性和性的权利,但是这个时期的异性朋友只能是你“男生朋友”,而不是所谓“男朋友”。你们互相交往只是限于一起聊聊天,复习复习功课,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事。在这个年龄段,所有学都是你的朋友,多几个“男生朋友”不是什错事。你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优点,步丰富自己的阅历。人生的路途还很长,在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5.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先是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就会懂得。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客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的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相似文献   

6.
柳杰 《世界博览》2009,(17):86-86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屋顶阳台上眺望中央公园和公园另一边的楼群的时候,正好住在那些楼群里美国朋友,热心地向我介绍他的知名邻居们各住在哪一栋楼。结果他的社区里有两个“前”住户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是我喜爱的披头士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他就在那群楼里面住,在楼门口被一个狂热的歌迷开枪射杀。而在另一个楼里住着那个我关注的女人。  相似文献   

7.
追风人物     
美国人又拿总统开涮最近,布什再度成为美国网络上的搞笑对象。在美国某网站名为“30秒布什”的网络竞赛上,向社会征集讽刺布什的幽默短片。数月里,就有200万人注册,并征集了1512部讽刺影片,其中14部“经典之作”已进入决赛。比如,一部短片反映了一群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依次向家长讲述自己在学校期间学到了什么。孩子一说:“如果我认为某人想欺负我,我就要先发制人地先去欺负他。”紧接着,孩子二说:“无论我的朋友(盟友)说什么,我都不会理会,因为我已决定了。”最后,孩子三说:“别问我为什么把一切弄得乱糟糟,别问我为什么让别人生…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和朋友在纽约闹市区的时报广场上。正是午餐时间,广场上车水马龙,警笛声、喇叭声、高分贝的音乐声、过往行人的说话声,不绝于耳。突然,这个人对朋友说:“我听到有蟋蟀在叫。”“什么?你疯了么?”朋友说,“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听得到蟋蟀的叫声!”这个人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向附近的一个花丛,很快从里面找到一只小小的蟋蟀。朋友惊讶地说:“太不寻常了,你有超人的耳朵。”“不 。”他回答道,“我的耳朵和你的没什么不同。能听到什么全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话,他从兜里掏出几枚硬币,随意扔在地上。硬币撞击地面的…  相似文献   

9.
“马歇尔计划”本来是美国在二次大战后“援助”欧洲穷朋友的,如今一些爱说俏皮话的美国人把一项拟议中的计划,叫做“日本的马歇尔计划”,而美国成了“援助”对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一个美籍日裔实业家,据他说,日本的大企业主也许愿意向美国提供100—500  相似文献   

10.
负有阴险的和其他的使命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的许多批美国参议员中,有一个在回到美国之后,痛心地谈到他所访问过的国家对于山姆大叔为它们所做的一切事情竟没有感谢之意。他愤慨地说:“没有人喜欢我们!”参议员马隆把这一点说得更切实际,他说,正是由于“美国在远东、非洲及地中海地区支持殖民奴役”的结果,“我们制造敌人要比获得朋友快得多”。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甚至连帝国主义的英国也没有引起像美国所引起的普遍而强烈的仇恨。这是因为,美国用几乎总是傲慢的、通常是肮脏  相似文献   

11.
北约对南斯拉夫开战后,北京新闻编辑来电话加e-mail 问,中国舆论是一片反对声,美国这边都什么说法?因为住德国的朋友给北京编辑传真说,有人说美国领导轰炸是为在中东的石油利益。我觉得这种欧洲超市小报的“阴谋论”太离谱了。自从 CNN(美国有线新闻广播网)在海湾战争时首开了现场直播后,现在美国的老百姓要“看打仗”才过瘾。荒谬表现于:在美国的我,在北京的编辑,和在德国的那位观察者,使用着现代通讯手段,却正在古老并愚昧的认知状态:盲人摸象。不管怎样,我的确看到一种荒谬正集中在我的朋友米娜身上。  相似文献   

12.
爱心     
有一个小孩帮妈妈到超市买一些东西。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小孩回来,妈妈的心不由得着急起来。半个多小时后,儿子才回到家里。“你刚才跑到哪里去啦?”妈妈生气地说。“我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我的朋友保罗,我必须帮助他才行!”“他出了什么事?”妈妈紧张地问。“他脚踏车坏啦!”“你帮他修好了吗?”“没有,我哪会修那玩意儿!”“那么你都在那儿做什么呀?”“我陪他一起难过,好使他不至于太难过!”爱心  相似文献   

13.
2月20日~24日,美国总统布什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欧洲之旅。他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时调侃自己:“此次欧洲之行,我是踩着前人的巨大脚印在前进。两个多世纪之前,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一片欢呼声中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当时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把他称为朋友。我一直希望能得到和他一样的欢迎程度。不过,国务卿赖斯告诉我,我应该做一个现实主义者。”这里提到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经70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世界》2001,(2):50-51
在滑雪的好季节里,一位读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有趣问题,希望我们能帮助他明白其中的奥妙。他说:“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我是一个体重为95公斤的人,与其他朋友一块儿在一个倾斜度相同的山坡上滑雪。当我开始自由下没时,一位比我矮小的朋友也同时向下自由滑行。”  相似文献   

15.
仙人掌痛苦地哭着问:“为什么,没有鸟儿喜欢我?”鸟儿回答:“因为你有刺。”刺猬痛苦地问:“为什么,没有人拥抱我?”小白兔回答:“我是很想拥抱你,可是我怕你伤害我。”蝴蝶喜欢停在美丽的花朵上面,因为有花蜜;小鸟喜欢会长果实的树,因为可以填饱肚子。没有人喜欢跟仙人掌握手,因为他身上长满刺;没有人喜欢拥抱刺猬,因为他身上长满刺。所以花朵有很多朋友,仙人掌没有;所以树有很多朋友,刺猬没有。  相似文献   

16.
做好自己     
有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报贩却冷嘴冷脸,未发一言。作家忍不住对朋友说:“这家伙的态度很差。”朋友说道:“他经常都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作家  相似文献   

17.
纽约市前市长朱利安尼先生来华访问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用中国的习惯戏称他“朱先生”,只有对亲热的外国朋友我才用这种方式称呼,不知专利权是否应属我所有。2月5日我出席了欢迎“朱先生”的早餐会,并讲了话。我对“朱先生”来华访问并能同他握手言欢,感到由衷高兴  相似文献   

18.
老早就听说过王维嘉,知道他是一敢想、敢闯、敢冒险还能次次成功的奇人。记得有次圈里朋友告诉我:“这哥们是美国斯坦福的博士,学无线电的,倍儿牲。”“牲”是北京土话,就是说一个人智力超群、意志顽强,优秀得简直不像人。北京的年轻人羡慕某人前途好得没挡时也常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心里都有一张中餐馆的地图,哪家中餐馆、在什么路上,都如数家珍,代替外文路标蔓延整座异国城市。几年前,我的一位美国华裔朋友来意大利出差。作为东道主,我允诺请他吃饭,但在吃什么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他想吃意大利菜,而我强烈推荐他试试米兰一家很特别的中餐馆:"在意大利什么时候都能吃得上意大利菜,但是好的中餐,出了中国就太难找到了。"朋友从小在美国长大,  相似文献   

20.
萨特去世25年了,今年适逢他诞辰100周年。早在50年代,萨特和一位出版商朋友议论起身后事的时候说:“怎么处理都行,我完全不在乎。”但他立刻又改口,“不过,别把我葬在芒西身边!这是绝对不行的!”虽然萨特的政见频频摇摆,但他仇恨继父芒西却到死不变。也许就因为这个吧,他没有与母亲和继父葬在拉雪兹公墓,而是葬在蒙帕那斯公墓,和他的“小海狸”波伏娃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