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2.
子安宣邦考察了日本战后思想状况,指出战争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包含了现代性的扩张欲望以及施暴、受辱体验,代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由此,导致了"告发性叙述"与"辩解性叙述"两种对立话语在战后一代中产生,前者以绝对他者的视角批判战争一代,这是对责任的逃避;后者则以历史虚无化的方式为战争一代辩护,反映出对帝国时代的幻想。子安宣邦提出了"交往共有体"的设想,通过引入外部视角,促进代际之间的和解和对话,对受难者真切悲悼,进而融入儒家文明圈这一更广泛的共有体之中。  相似文献   

3.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日本出版了几本有关日军侵华期间中国战争受害者的研究专著。这些著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记忆特别是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记忆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主同时重视参照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从历史的现场出发,尽可能地尊重微观、把握历史事实的细节的同时,体味微观背后牵连的脉络和结构;以中日民间展开的反思侵略战争、追究战争犯罪真相的市民运动,特别是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的诉讼活动为开展研究的背景。研究者们的方法论和视角,可以使人们对日军实施的细菌战以及慰安妇制度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分认同基础。以壮族民间节日中的节日传说为个案,通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节日传说中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刘匡宇 《世界知识》2017,(20):59-61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教科书是掌控意识形态和塑造认同的工具,台湾绿营多年以“台湾中心论”为导向,推动对文史教育的“技术化改革”,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联结,以期实现潜移默化、长期绵密的历史记忆修改和国族认同重塑。  相似文献   

7.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8.
王新业 《科技智囊》2009,(9):I0013-I0021
如今,作为创造社会财富主体之一的民族品牌,正在中国经济60年的发展建设奠造的基础上,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海外书写着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新天地。建国60年民族品牌的“节”出记忆 1949年前的中国,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  相似文献   

9.
妓女题材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受作家关注的题材,老舍的《月牙儿》和郁达夫的《秋柳》即是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两种有关娼妓的记忆,作为主流的苦难记忆与苦闷记忆:前者是与五四启蒙思想合流,后者则是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杨倩蓉  杨谨溪  黄芩  刘英  文小玲  韦焘  王志强 《科技信息》2011,(27):203-203,187
医学涉及到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各个学科,所以医学英语形成了庞大的术语体系。然而,医学英语中的大量专业词汇也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多障碍,学习护理专业英语词汇最大的障碍是记忆困难,遗忘率高。词汇记忆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通过三位一体词汇记忆方法,更好地展示专业词汇的特点及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习者能更快更好的记忆词汇,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护理专业英语的词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其小说《爹爹》中,以悲悯的笔调抒写了傩寿失去独子后的自虐回忆体验和孤独悲伤体验。这种失独体验的背后,一方面是傩寿作为"爹爹"的身份丧失后而感到焦虑和孤立,令其余生不知如何安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沈从文自身的创伤性经验以及他关于生命严肃性和文学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在后疫情时代的对外演讲中,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修辞的使用。就伯克修辞观的戏剧五要素看,演讲基于各国不容乐观的严峻疫情形势阐释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世界局面,强调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既采用“同情同一”的修辞策略拉近距离,消除误解,表明中国诚心合作的意愿和人文主义关怀,又运用“对立同一”的修辞策略强调共同的敌人——“病毒”,进而呼吁各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并使用“误同”的修辞策略,表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各国的益处,中国愿与各国共享经验,共建美好世界。这些修辞的使用有效地表明了中国的立场和方案,契合了其他国家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意愿,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能力和构建更加完善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莫言从“民间”的角度,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去反观民间世界,用民间的口吻叙述他对“高密东北乡”的情感体验。“老百姓”式的写作立场,民间语言与民间艺术的糅和,兼之天马行空般的夸张想像,使读者忘情于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中,并在艺术体验中发现自己与民间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过台湾》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掌握丰富文献资料和第一手“活态”资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影像历史叙事方式,展现300年来台湾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它从考古发现、学术研究里梳理史实,在台湾百姓口述的历史事件里确认民族认同的共同记忆,铲除“台独”史观的深根蟠结;以影视传播的历史叙事,在文缘相同、法缘相续中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记忆,揭露“台独”史观篡改历史的险恶用心;从闽台对渡的故园绝恋、政权更替的影像挖掘、对日抗战的家国情怀中,确认国家认同的共同记忆,揭露“台独”史观分裂国家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基于8篇明清武术典籍引用《孙子兵法》等古典兵法论武技的范例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格斗技理博大精深。它既有“武必有势、势变藏法”之“势法”技理、“审势趋危、避实击虚”之“审势”技理,亦有“示形诱敌、不致于人”之“调敌”技理、“进锐退速、势险节短”之“乘势”技理、“常山蛇势、形圆不败”之“整合”技理。其中,“势法”为基,凡武必有势而藏法,无势法则无谓武术,而“审势”重在弱点突破,“调敌”旨在造势设伏,“乘势”贵在节奏到位,“整合”要在身法统领,它们各有所侧重,亦有所交融。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是中国武术格斗技法理论的重要源泉,明清武术典籍堪称运用古典兵法妙论武术技理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歌集《苏珊娜·穆迪日记》逆向采用荣格原型理论构造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完美逻辑结构,回顾加拿大拓荒期间,加拿大先祖穆迪夫人摆脱身份错乱感、实现“再生”的经历,完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构建;剖析穆迪夫人“再生”原始意象的激活与穆迪夫人“再生”原型的显现过程,实现“再生”原型的建构;展现“再生”原型所象征的加拿大拓荒先祖选择回归旷野、构建加拿大独特文化的加拿大式坚守精神,促成“再生”原型背后加拿大民族集体无意识在加拿大人心中的回归。这一逻辑结构的逆向运用,使加拿大人民感受到了祖先遗传下来的强大精神指引,有利于加拿大人民重新审视自我,拾获精神遗产,构建民族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个性气质、主观心理、传统文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崛起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周作人对日本的民间文学艺术、民俗风习、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极为偏爱和依恋。他对日本民族和日本民俗文化有独特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甚至“超出日本人之上”。他对研究对象倾注着浓厚的兴趣和喜爱,善于在中日文化的比较、印证与反思中阐释其历史联系,其研究著作喜欢采用文学笔法,在闲适的谈话中作出自己的情感评价。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崇尚谦虚的美德、暧昧的精神,因此要拒绝别人、对别人明确地说“不”,对于日本人来讲是极其困难的,而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尺度则更是难上加难。该文旨在通过对日语中的说“不”技巧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真正掌握对日交际中说“不”的艺术,避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9.
满族说部的收集和整理是在满族民族特征日渐淡化的时代中开始的,说部作品本身就体现着强调民族特征和不断受汉文化影响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单纯从文学和历史价值研究满族说部是不够的。满族说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构建满族的共同文化回忆,保留民族特征,建立满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岛尾敏雄是日本有名的战后派作家之一。《死の棘》是他历时17年完成的一部以家庭生活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直以来,这部小说被当成私小说进行论述、分析。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者作为特攻队队长的战争经历却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通过作者与战争经历和南岛的关系,可以将其作为战争文学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