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应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马尾松毛虫幼虫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00~1600倍液防治第一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90.4%,防治≥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89.1%~95.8%;防治第二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1.9~90.7%;防治第三代≤3龄马尾松毛虫幼虫,72h后,其杀虫率为73.4%~91.7%.在本试验设计浓度范围内,三唑磷乳油的杀虫效果(包括残留药效)均是随浓度的增大而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林业上的重大害虫,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马尾松。我们于1983和1984年对马尾松幼虫体壁及消化道等作了超微结构的研究,本文就SEM及TEM观察的部份结果予以报导。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以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和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体表超微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 组织切片制法是用Bouin氏液固定材料,石蜡切片,苏木精及伊红染色方法制作玻片标本。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下: 用乙醚麻醉后的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置入2%戊二醛液内,在双筒体视显微镜下解剖:  相似文献   

3.
使用化学农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拟除虫菊酯是松毛虫综合治理中较为理想的杀虫药剂。溴氰菊酯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每亩使用有效剂量为0.0125g,4~5龄幼虫为0.025g,5~6龄幼虫为0.05g;杀灭菊酯对3~4龄幼虫为0.2g,5~6幼虫为0.4g,均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此剂量下,对天敌的威胁小,未发现池塘鱼类中毒死亡。药剂可以直接加水稀释,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也可加工成油乳剂,以喷烟雾方法使用。防治松毛虫宜在越冬代进行,可减轻对天敌的影响,且有利于菊酯农药在较低温度下药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选择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4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Bb1900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6.16%,侵染率达86.67%,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时的半致死中时仅为4.62 d,显示出对目标害虫的较强毒力,在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中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金龟子绿僵菌感染马尾松毛虫3~4龄幼虫在3天、4天、6天后,体壁组织中蛋白质和过氧化物酶及血淋巴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毛虫体壁组织蛋白质代谢产生很大影响,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黑足凹眼姬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江苏、安徽两省,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3.4~50%。该蜂在南京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3~4龄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卵~幼虫期28d,蛹期10~20d,成虫在白天交尾、产卵。成虫寿命2.8~13.6d。无趋光性。雌蜂的平均怀卵量67~207。黑足凹眼姬蜂的茧蛹重寄生天敌有8种,平均重寄生率27.9%,最高重寄生率29.5%(越冬代),其中以次生大腿小蜂为主。  相似文献   

7.
<正>松毛虫脊茧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国内分布广泛。在苏皖地区对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8~20.1%。该蜂在苏皖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越冬代3~4龄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翌年2~3月寄主幼虫虫体缩小,两端微尖,中间隆起呈纺锤形,固定在树皮下或小枝、针叶等部位。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发生期长,幼虫有滞育现象,因此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蛹期19~24天。成虫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平均寿命7.7~24.7天,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脊茧蜂的诱虫量与松毛虫发生数量密切相关。茧蛹期有5种重寄生天敌,全年平均重寄生率18.6%,其中以窄柄姬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和荔蝽体内多酚氧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不污染环境的“生物合理途径”新型杀虫剂,研究了马尾松毛虫和荔蝽体内的多酚氧化酶。发现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多酚氧化酶活力与虫龄大小成正相关。多来宝(etofenprox)处理100min后,5龄幼虫的多酚氧化酶为正常虫体的3.6倍。荔蝽3龄若虫经乙醇处理10min后,多酚氧化酶活力为正常虫体的2.7倍;荔蝽3龄若虫经菟丝子(Cuscuta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indicum)的混合醇提液处理60min,多酚氧化酶活力为正常虫体的2.4倍、经乙醇单独处理荔蝽3龄若虫后多酚氧化酶活力为正常虫体的2.7倍。  相似文献   

9.
<正>本研究用拟除虫菊脂(2.5%溴氰菊脂及20%杀灭菊脂)对松林内常见的6种马尾松毛虫天敌进行了室内毒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0%杀灭菊脂(40,100ppm)对异色瓢虫幼虫、成虫有较高接触毒性,但对蠋敌若虫、成虫及黑大蚁的接触毒性较低,且均低于80%敌敌畏(200,400ppm)。两种菊脂的常量喷雾对天敌有较高毒性,而超低容量喷雾除对龟纹瓢虫、寄蝇外毒性均较低。两种菊脂对黑大蚁及异色瓢虫3龄幼虫的选择性比值远小于1,说明它们对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具有高毒性,而对黑大蚁及异色瓢虫幼虫则相对较安全(LC_(50)毒性相差13.6~75.1倍; LC_(90)毒性相差62.8~164.7倍)。  相似文献   

10.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1月采用棋盘式抽样方法,调查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采用分布型指数及回归模型法探讨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马尾松毛虫越冬实际累积虫数为1190条,低于拒绝限下界(1347),说明不需要进行松林全面防治。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n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它繁殖力强,迁移扩散快,经常猖獗成灾,是我国危害森林的最严重的历史性大害虫。为了防治马尾松毛虫,必须建立准确、可靠、方便的预测预报方法,掌握其种群数量动态;而昆虫的性比则是种群结构的重要特征,它对种群的数量动态有重要影响。故研究马尾松毛虫雌雄区分问题对建立上述预测、预报方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马尾松毛虫幼虫生殖系统的研究报道。 自1982年起,我们开始对马尾松毛虫的生殖系统进行研究。本文报道此项研究的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定量测报的判别分析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马尾松毛虫的电子计算技术的定量测报,在我国还刚开始。本文应用二次判别分析,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和各种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电算程序中的筛选标准自动筛选出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所组建的判别函数式,可作为测报数学模式。并据此测报出未来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量(共分为发生极轻,发生轻、发生重,发生极重四个量极)。判别分析电算定量测报方法应用于福建省连江县和浙江安吉县。  相似文献   

13.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王元康 《武夷科学》2008,24(1):65-68
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 1年发生3代,以卵和初孵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翌年3月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8月下旬为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11月出现第3代幼虫。气温是影响刚竹毒蛾危害的重要因素,在防治上要抓住幼虫3龄期前和成虫期进行防治,使用2.5%溴氰菊酯、80%敌敌畏和柴油按1:0.5:50制成的油烟剂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灾变模型在马尾松毛虫灾级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灰色理论中的灾变模型以及灰色区间模型,对马尾松毛虫灾级进行了模拟、预测和分析,从而给出了一个预测马尾松毛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