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E.M.福斯特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母性情结,小说《印度之行》中所孕育的母性情结主要源于福斯特现实母爱的影响及其对女性之爱的追求和渴望。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营构的阿巴拉山洞意象是其母性崇拜的文化表征,圣母形象穆尔夫人的建构则是其表现神性之母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
曲静 《科技信息》2013,(16):20-20
《印度之行》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代表作。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索是福斯特最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印度之行》中人际关系异化的分析,揭示了福斯特对当时社会的深入观察以及对当时人类所处困境的忧虑和思索。  相似文献   

3.
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流露出浓厚的后殖民主义倾向。本文试从作者对印度的风景描绘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中渗透的殖民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是吉普林之后涉及印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印度之行》中因大量存在殖民和反殖民意识,成为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一方面是根植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霸权意识,即他们的殖民性,另一方面是印度人民逐渐觉醒的反抗意识,即他们的反殖民性。  相似文献   

5.
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探索了英印之间建立友谊的可能性与沟通的艰难性。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道思想,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融合,人类与神、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融合,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对爱的渴望和对友谊的追求,揭示了该小说的主题。尽管阻碍友谊建立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依然存在,完美的和谐、统一尚未完全形成,但他们在通向英印互相沟通、理解的路上都努力走了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6.
栗明敏  赵菲菲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4):177-177,55
本文分析了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福斯特的联系思想的连续性主题在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印度之行》和《霍华德庄园》中的表现,即:亡人的音容笑貌、精神以致灵魂可以在生者的身上得以活灵活现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简.里斯的小说《茫茫藻海》中,女权主义观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小说是《简.爱》的重写,但对其既是颠覆,又是发展。本文旨在比较两部小说中的女权主义观点,体现了女权主义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E·M·福斯特在其小说理论专著《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小说的七个方面。本文从《小说面面观》中的七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福斯特的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探讨福斯特的小说创作实践是怎样达到与理论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殖民时期的经典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福斯特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他又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矛盾的心理,并用两种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刘知国 《科技信息》2011,(22):I0050-I0050,I0053
《印度之行》是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反映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分析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对立、冲突和交流。象征意象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仅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性,而且富有哲理,起到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丛林小说《进步前哨》作为康拉德刚果之行的产物,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伪善,及其对人性的异化。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进步前哨"、"十字架"、董事及其他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康拉德在这部小说中,独巨匠心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覃慧卉 《科技信息》2011,(24):I0157-I0157
《失物招领处》是西格弗里德.伦茨的最新力作。本文主要从安静平和中的矛盾以及失去和找到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小说主人公在寻觅中自我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印度现代印地语女性作家曼奴·彭达莉在其代表作《班迪》中展现了女性主义思考和成熟的女性叙事策略。她通过孩童的新颖视角,挖掘女性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客观地呈现给大众。印度知识女性在传统男权社会中是处于边缘化的群体,曼奴·彭达莉巧妙地运用策略使"雪恭"这个印度知识女性的符号从社会边缘上升为小说文本的主体。她将自己对女性的关注和深刻的认识蕴藏在表层化的儿童视角中,既关注了离异家庭中儿童的遭遇,又对印度知识女性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斯多嘎》是德莱塞《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真实地描绘波澜壮阔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及宗教信仰的图景。对作者来说,通过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反衬出印度人民的生活的悲惨也许是小说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但就读者方面来讲,我个人认为除了对神秘的印度宗教文化深刻思考,更多的是对印度人民悲惨生活根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金翅雀》是美国作家唐娜·塔特耗时1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从互文的角度解读小说《金翅雀》的多重文本指涉,挖掘小说与其他文学文本、同名油画和历史事件的相互映射,可以增加其阅读张力,进一步揭示小说深刻的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弗·雷·利维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维斯的文学批评也由浅入深经历了四个阶段。《伟大的传统》是利维斯从"道德意识"和"人性关怀"出发对200多年来的英国小说进行点评的历史奠基之作,唤起了人们对小说的重新思考,谱写了英国文学评价史上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17.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18.
《简.爱》——作为夏绿蒂.勃朗特的知名代表作,其实隐喻了圣经中著名人物参孙和大利拉的神话故事。笔者详尽的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外形、语言、故事结构以及意象,阐释了《简.爱》对于参孙故事的诸多引用和借鉴。但是夏绿蒂.勃朗特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在女性人物大利拉的处理上,身处于男权维多利亚社会的勃朗特对于女性在家庭的位置和作用有着独特、突破的女性主义理解:大利拉转换成为一位救赎男性的女性天使——简.爱,最终在小说结尾处拯救了曾经堕落过的参孙式人物——罗切斯特。在某种意义而言,《简.爱》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品。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创作风格特别是以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于世。在小说语言方面,多用修辞语言使故事愈发生动,愈发诙谐幽默,。本文拿《警察与赞美诗》小说为例进一步探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