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晚村先生家训》由吕留良先生所著,收录于《吕留良诗文集》下册,由张森生先生点校。从《吕晚村先生家训》中,可以读出吕留良先生经商、教子、治家的杰出能力。文章对《吕晚村先生家训》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阐述了吕留良先生的教育理念,并且分析了吕留良先生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健 《科技智囊》2006,(12):68-74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治世和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之冶”。三大盛世以清代“康乾之治”最为持久。“康乾之治”实际上经历了三代皇帝,即康熙、雍正、乾隆。因此正确完整地说,应称“康雍乾之治”。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合计一百三十四年,恰好占有大清朝立国二百六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帝所咏平定廓尔喀侵扰西藏的诗作,是清朝中央“挞伐安边”、驱逐廓尔喀侵扰、保卫西藏的战史诗,是“奠安议善后”详实记录清朝中央加强对西藏地方统辖的治藏诗,在诗的题材、意蕴等方面,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体现出诗以志事的特色与存史资治的重要价值.乾隆帝的这些诗作具有立意深邃、志事精要、言近旨远等特点,属藏事诗的另一类型.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大运河沿线的行宫建设空前繁荣.通过南巡期间乾隆帝御制诗中与南巡行宫相关内容的探讨,从精神层面对南巡行宫展开研究,分析了有关南巡行宫营造的文化背景、审美格调、思想内涵、宗教信仰等相关主题;探析了乾隆帝审美情趣在南巡行宫建设中的体现,包括崇尚儒家文化、对文士儒雅气质的倾慕、对武备和宗教的重视等,以及对南巡行官建设的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崔莹 《世界博览》2011,(24):72-74
雍正帝头戴路易十四式的卷曲假发,身着法国宫廷贵族服装,手中拿着欧式叉,奋力向一老虎刺去;乾隆帝身着汉装,闻着荷香,在远山翠柏间。临湖抚琴;冷枚的画笔下,仕女婀娜传神。楼阁亭台明暗相间,错落有致;年老的乾隆和年轻的乾隆被朗世宁呈现在同一幅画面上。  相似文献   

6.
试论乾隆帝对"国语骑射"之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朝中叶,满洲人长期置身于汉地社会和都市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其“国语骑射”的本领在逐渐丧失。乾隆帝为挽救“国语骑射”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仅收到一定成效。然而,正是在满洲统治者的一再宣谕倡导下,“国语骑射”深刻影响并规范着满洲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进而成为满洲共同体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周融冰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3):40-44,39
雍正朝基本上继承了康熙末年的治藏政策,在推行政教分离制扶持西藏地方世俗贵族掌政方面保持了延续性。雍正帝借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机,取得了对西藏外围地区的直接控制权,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直接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西藏局势,雍正一朝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而把清朝的治藏事业不断地推向了前进。在以往的有关清朝治藏政策的研究中,对雍正时期的治藏政策多有涉及,但缺乏对雍正朝治藏政策的深入探讨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国泰民安,是清帝治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目标,也是其崇奉碧霞元君的内在动力。康熙帝、雍正帝与乾隆帝连续提倡碧霞元君信仰,实施“神道设教”方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儒家礼教的局限。清廷借助碧霞元君信仰,多次进行求子与禳灾活动,进而展示清帝统治的权威性。由于清廷的大力提倡,民间碧霞元君信仰习俗更加兴盛,促进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清前期,清朝逐步实现了大一统,并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彼时,无论是直省地区还是藩部地带,皆是清朝的领土。在清朝统一和治理西藏的过程中,地处直省边缘、同西藏接壤的四川地区,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依托,在军事支撑、行政支援、后勤保障、交通联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下直省和藩部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通过对清代二元并存疆域结构及四川在西藏经略中作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清朝治理西藏的经验和得失。  相似文献   

10.
清朝建立以后,为了统治地域广阔、民族成分繁多的领土,对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并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加以发展、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保持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熙、雍正统治时期这些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到乾隆帝统治时清朝发展处于极盛繁荣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接触更是频繁。因此,他继承了前朝这一政策,对少数民族继续推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尤其对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施以"和抚"之策,并且在平定叛乱后也仍然实行安抚,同时做好善后安置措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绥抚"思想,实现了维护清朝边疆稳定,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西闻见录》是清朝晚期在北京产生的第一份期刊,对该刊的主要编辑人员和作者进行介绍和分析,其中外国作者的文章对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科学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作者的文章大多为原创,为当时的晚清社会孕育了一种学术研究和讨论的新气氛.  相似文献   

12.
雍正帝惩治贪官污吏、预防官吏贪污的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让我们认识到;要使吏治清廉,国泰民安,对执政官吏必须采取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乾隆朝对归附前后的布鲁特实行的政策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清乾隆朝对布鲁特实施的政策由归附前的拢络政策演变至归附后的优抚政策,这些变化与清朝平定回疆大小和卓叛乱有直接关系。而布鲁特内附,赢得清朝对布鲁特的优抚,同时,"作为宗主国的清朝约束了柯尔克孜族人",使边疆地区在较长时期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14.
评道光皇帝的“清、慎、勤”汤道富道光,字宁,1820—1850年在位。为维护其长久统治,他试图革除清朝某些弊政,即位之初便亲笔书写“清、慎、勤”三字巨匾(此匾挂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的正壁上)。毛泽东主席生前曾对此三字作出评释:“清,就是不贪污;慎,就是...  相似文献   

15.
清代疆域     
清朝疆域幅员广阔,其疆域的奠定源自于清前期几代皇帝的开拓。到晚清之际,由于列强的入侵,至使大片领土丧失。由此,清政府正式开始与周边国家勘定疆界。从疆域的拓展,到疆界的划定,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清朝社会的变化,也为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吴梅村出仕清朝的主客观原因来透视其仕清的复杂心态,及由此而来的根本性痛苦。  相似文献   

17.
<周易@说卦传>中的"帝出乎震"一段,是古人观测星象与考察物候相结合的结果,是古人触类旁通对宇宙的思考."帝出乎震"的原型是春分时节斗柄指向东方.其中"帝"是天帝,其原型及标志是北辰中的帝星.  相似文献   

18.
从方志编纂、官私史籍、各种著述、地域文艺等方面,阐述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状况。文章认为,清朝方志、地域文艺的发展,直接成为此间地域文化发展的生动表现;而史籍、著述的涌现,则包含着此间地域文化发展的丰富内容。这一切,全面反映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多方展示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样式,深入拓展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内涵,具体体现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成就,着力凸显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充分发展,从而深刻说明了清朝地域文化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康熙三十八年发生的己卯顺天乡试案,是康熙朝科场大案之一,不仅牵涉甚广,而且对此后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考察了己卯顺天乡试案的案情始末,并对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科场案件不仅体现了康熙皇帝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更成为清朝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由此而生发的各种科场改革对有清一代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疆域     
清朝疆域幅员广阔,其疆域的奠定源自于清前期几代皇帝的开拓.到晚清之际,由于列强的入侵,至使大片领土丧失.由此,清政府正式开始与周边国家勘定疆界.从疆域的拓展,到疆界的划定.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清朝社会的变化,也为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