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之本.人的本体地位表现在:人是客观存在的显示者和规定者,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人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揭示者;人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整个存在的意义的赋予者;人是存在之美的显现者,同时也是美的创造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是人的实践活动将世界二重化,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创造了或者说叠加了一个人类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塑人与世界的关系,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以弘扬人的精神,树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相似文献   

2.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超越了先哲对“以人为本”的传统理解,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以“人类”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坚持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践为本。  相似文献   

4.
向波 《科技信息》2007,(19):20-21
在理解信息这个概念时,需要区分本体意义上的信息和符号"信息";思想即尚停留在人大脑里的符号"信息",而知识则是客观存在的符号"信息",两者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所处的领域不同;知识产权的对象即是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符号"信息",符号性是其物理属性,区别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信息"性是知识的社会属性,它表明了知识不仅仅只是符号,而且有其存在的价值:知识对人具有"实在"的意义,且能在人之间传播;而客观存在性则是知识的哲学属性,使它区别于尚停留在人大脑里的符号"信息"--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指出了旧哲学陷入了理论的对立 ,并提出要解决这一对立 ,只有通过实践方式 ,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于是他以实践为基础 ,开始了建立既不同于唯心主义又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相结合的新哲学观的尝试 ;这一尝试就是将实践赋于人的本质 ,并将实践的人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相结合 ,由此萌发了最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驱动下,面向人的需求开展了对人的各类活动未来愿景的前瞻预见活动。为支持“以人为本”的未来发展愿景展望和技术需求分析,本研究以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与行为理论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对人的需求与行为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基本框架,以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未来社会情景的预测为基本素材,通过严格的信息遴选、知识元提取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了一套洞察人与科技发展愿景的情报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以身体在世,故德育叙事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必然蕴涵着一定的身体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生作为叙事性存在的身体—主体,既是超越意识主体的生命叙事建构者,也是身处德育之场的叙事实践者;第二,在实现德育叙事的过程中,身体德性引导着实践的价值取向,基于此,作为话语织体的学生叙出由身体意向性整合而成的故事,并由此展开关于道德意义的对话与讨论;第三,身体间性是德育叙事中的关系样态,即身体—主体既是居于共生世界的叙事合作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具有个性身体空间的道德建构者。  相似文献   

10.
董娜 《科技信息》2010,(2):207-207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生存存在,人通过实践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展开、绽放和确证自己的本质。人的实践活动和对自己本质的确证是人生存在的全部内涵,构成了人基本的生存维度。而真正的文学永远是人的存在学,它必须表现人类存在的真实境况。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存在的主体、根本,即人是社会之本。这从而决定了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群体发展为本、以实现人民至上为原则的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以维护人的生存性利益为基础的发展性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无产阶级解放为必然形式;以人民自己解放自己为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其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人的发展观以及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三方面。它在经济上坚持人民富裕观,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观,文化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务实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是在实践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成为新思想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 ,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 ,美与人生相伴相生 ,对美的追求 ,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美的实现 ,人生之美 ,在于不断地创造美 ,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观照美和美感,形成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创造等命题。新实践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实践本身具有超越性,美和美感是在自由的实践中生成的。同时,实践美学也是在论争中发展完善的,对实践美学的误解和随意歪曲有必要澄清和纠正。  相似文献   

16.
老庄美学是中国美学的源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老庄美学重视人生,热爱生命,追求个体的精神解放和人格自由,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这无疑也对当代人的人格确立和精神追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老庄美学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处理上更是启迪着当今生活在"工具论"世界里的人们.老庄美学虽以人为本,而又向自然回归;虽重在人格修养,而又以人性的自由为落脚点,这在审美境界的构成上恰与孔子美学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老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为基点,探讨了老庄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核心的审美境界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存在的诗性思考是昆德拉赋予小说的使命;存在可能性的勘探又是他希望小说家承担的历史责任。他用自己的小说文本实践着自己的小说理论,通过设定人物作为“自我”的存在,使人物以“绽出”形式建构“自我”之在,而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存在可能性的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品描绘了伴随现代文明的人类的高度异化给人类本身带来的痛苦,这种心灵的隔离和异化使得他们成为众多的"畸人"形象。凯特.斯威夫特就是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众多畸人之一。她对生活的洞见,对爱与理解的追求使得她在小镇上苦苦的寻觅知音。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异化使得她满腔的悲哀,失望和情欲无处诉说,成为寂寞无人识的现代社会荒原上的孤草。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20.
几何学对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发挥了巨大作用;几何学的美是数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何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应加强几何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