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改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由被称为“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学正式官方化。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儒学适应了封建王朝发展的需要,但儒学本身的发展却从此走上了歧途,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改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由被称为“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学正式官方化。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儒学适应了封建王朝发展的需要,但儒学本身的发展却从此走上了歧途,这不有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有一普遍流行的看法,认为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注意人与人间之伦理道德,而不重人对神的宗教信仰,如西方的黑格尔、中国的梁漱溟等人。因此儒学的宗教性问题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儒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对以往儒学宗教性研究中的一些核心观点进行梳理,考查诸位学者对儒学宗教性研究的不同纬度,以了解儒学究竟有哪些宗教...  相似文献   

4.
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说起,论述董仲舒哲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与改造和他的阴阳五行说的政治化倾向,并认为: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与改造,不仅没有改变他的儒家属性,反而更加彰显出他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儒学属性。  相似文献   

5.
汉代文艺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性阐释。在这一进程中,董仲舒与《诗大序))的思想在汉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对于此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儒学诗教和时代背景两个角度对它们的相同之处作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以先秦儒学为指导,反对董仲舒营造的君权神授论。西汉末,杨雄著《法言》,亦起而反对董仲舒。东汉班固著《白虎通义》,比董仲舒走得更远。至东汉末年,社会上掀起一股强烈的批判思潮,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剥落了两汉神学经学的最后一层油彩。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无大儒,颜之推信佛而不能代表儒学。隋朝唯一大儒是王通,可惜他的《续六经》亡佚,但是《文中子》突破先秦两汉儒学,他的地位堪比荀子、董仲舒和杨雄。创立道统概念的大文豪韩愈几乎没有哲学地位,继承孟子的热情有余而哲思孱弱。他的高徒李翱深受  相似文献   

8.
在儒学与宗教关系的问题上,刘述先认为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但是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包含超越与内在两个方面。儒学的宗教精神与基督教的不同在于,它是既内在又超越的形态。刘述先既关注超越与内在的相通性,同时也充分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与张力。认为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同一关系,而是辩证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对于康有为及孔教派的儒教(孔教)观及儒学宗教论,各思想派别都给予了激烈的反驳或回应。尽管其论争的出发点有较浓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意味,但它促使人们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重新审视和检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部分的儒学,因而对于学术思想史来说不无重要意义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立足点,广泛吸取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创造性地提出“天人感应”说、“大一统”论以及“人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人性论观点,丰富、发展了儒学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期的儒学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顺应时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儒者们有意识地强化了先秦儒家理论中有利于稳固政治结构的一面。通过考察叔孙通的“起朝仪”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何完成“守天下”的任务,可以看到作为思想的儒学究竟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统治结构。综合来看,将西汉前期的儒学定位为政治儒学应是比较恰当的,在儒学与政治的互动之中,双方达成了一种双赢互惠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日本接受中国汉字、儒学、佛教、科技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社会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接受中国影响的重要方面。5世纪:儒学传入,加速日本文明进程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东传日本。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3.
碑刻铭文是民族古籍及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载体。以苍洱地区为核心地带建立的南诏大理国曾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王朝,其文化在宗教文化、儒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呈现了多元包容、和谐发展,体现了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兼容性与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哲学史上一个奇异的现象:比基督耶酥降生早五百年的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一问世就遭到非难、詈骂、围攻,且从未停止过,但是奇怪得很,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由孔子倡导的儒学却愈挫愈勇,愈生愈繁,愈演愈烈。先秦儒学面临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孟上承周文教化,并通过自己的损益创造,把礼乐法规转化为人自觉的道德实践,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之学的基调。刚愎的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面临灭顶之灾。但是没有多久,董仲舒“天人合一”论出,重新擎起儒学大旗,汉武帝将儒学定于  相似文献   

15.
北魏京师洛阳与河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北魏在洛阳建都历41个春秋,以北魏京师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在复苏和发展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吸收鲜卑族和其他少娄绵优秀成分,吸收宗教及其他外来文化的数理化形成了以儒学为基础的多元经费五大以柱在河洛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宗教观经历了从以佛教释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的嬗变;而冯友兰早年主张以诗歌释宗教,后来力主以哲学代宗教。他们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内涵,认为儒学非宗教。然而,他们的宗教观亦存在很大差异:在宗教思考方式上,梁漱溟重直觉,冯友兰重理性;在对宗教地位的认识上,梁漱溟认为宗教在人类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冯友兰认为哲学高于宗教;在对宗教的未来走向的认识上,梁漱溟前后观点并不一致,冯友兰则认为哲学在未来将取代宗教。他们对宗教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宗教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否具有宗教性,一直是中西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而基督教神学中的排他性普世伦理,在西方国家也造成了重要影响。从宗教视野比较这两种思想,对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天命鬼神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决定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而他重视现实、关注人生、突出祭祀、慎重追远等特点使儒学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意识,也使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确立了基调。了解孔子天命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特点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泛渗透并影响着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礼文化、道德文化、建筑文化等。随着近年来儒学文化的复兴和全球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作为儒学文化发源地的曲阜,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曲阜发展儒学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价值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旅游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5月8~10日,由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办的"西学东渐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发表了论文12篇,涉及儒学与西学、儒学(教)与基督宗教、中国观念的变迁等多个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