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似乎对"房间"有种特殊的情怀,在她创作的作品中,有两部就是以房间命名的,它们分别是《一间自己的屋》和《雅各的房间》。阅读她的小说,有时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似乎都象牢房的奴隶,笼中的小鸟,在自己狭小的天地中枯燥无奇地终老一生。"房间"在作者眼里很多时候就是一间约束妇女自由的"牢笼"。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经典《觉醒》蕴含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等哲学理论,诠释了主人公爱德娜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实现其"自为"本质的探求历程,并洞见了她以结束生命来超越自我,获得精神完美这一觉醒行为的深邃内蕴。  相似文献   

5.
姚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1,(8):167-167,171
众所周知,岛崎藤村的代表作《破戒》通过对主人公濑川丑松从"守戒"到"破戒"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写,反映了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意识之间的纠葛。在主人公丑松身上,既表现了近代日本青年对社会的反感、不满和反抗,又反映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本文拟从小说《破戒》这一富有宗教色彩的题目入手,从宗教中的"破戒"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相似文献   

6.
《家梦已远》是柳美里的一部反映家庭崩溃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我"面对"改邪归正"的父亲的"热情",期望能借着留住新屋之际来追想失落的家庭,却在理想与现实中飘忽不定。小说通过描写母亲、妹妹、"我"、父亲对新居的对立看法及行为,揭示了崩溃家庭的不可挽回。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叙述,突出了主人公对"家梦已远"的无奈,并由...  相似文献   

7.
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伪善的清教徒社会,很难直接表达内心的思想与情感。霍桑运用象征主义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对字母"A"的象征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图从几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梳理字母"A"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三娇 《科技信息》2009,(18):87-87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中那贯穿全篇的象征物"月牙儿"无所不在,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我们从它在文中做为情感的象征、主人公命运的象征、情境的营造物和作家内在的生命悲剧承载物等四个方面来理解"月牙儿"在作品中的重大作用,从而深层把握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的杰作《夜色温柔》描写了男主人公迪克·戴弗"美国梦破灭",理想沉沦的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尼柯尔被批评家认定为他的陪衬,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这部小说是以尼柯尔与其父亲的乱伦事件为核心,按照弗洛伊德的经典叙事结构"原因、结果、谴责"来叙述故事的,解读尼柯尔的思想意识对理解小说的主题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心理分析叙事学的理论来分析尼柯尔的意识密码,还原出逐渐走出"恋父"阴影、寻求精神独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希腊小说"与史诗和悲剧具有共同的叙事元矛盾:"个体—命运",但其叙事却不具有后两者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因果形式;小说中个体、主人公"静止/完美"的时间和道德形式,亦与史诗、悲剧中的个体存在形式迥异。从神话、史诗、悲剧至小说,命运的存在形式,由具象的变为了完全抽象的。"希腊小说"非因果的叙事形式,根自于命运存在形式的彻底抽象化;尽善、且非时间性的小说主人公,是抽象的命运的拟人形式。  相似文献   

11.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第一部重要的作品,作者以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对待"重大问题"——爱情表白的态度变化作为贯穿整首诗的主线,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在无数次的挣扎中陷入梦境,经历了入梦、梦酣、梦呓多个阶段后被惊醒,梦幻破灭。  相似文献   

12.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3.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塑造了一些鲜明而又丰富的意象,其中"舟"的意象的特点就是形态各异、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李清照词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词人笔下"舟"的意象从前期"舟"最突出的"轻快"到中期"孤独"再到后期"载愁、漂泊"特点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她作为一个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体会到她欢乐和凄婉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4.
阮晓静 《科技信息》2009,(6):123-125
这篇文章用女性主义观点来重新解读英国作家达伏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蝴蝶梦》中从未出现过的女主人公吕蓓卡。尤其通过对男主人公对待女性的态度、行为及其言语等方面的分析来颠覆人们对吕蓓卡的传统解读。吕蓓卡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因此她没法为自己辩解。而实际上她并非一个十恶不赦、心肠狠毒的坏女人,她的种种言行只是在强烈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进行的压迫和抑制。  相似文献   

15.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意义上,东莞是可读可写的,但并非任何读写都能"说出"她自己,她向某些读写敞开,也向某些读写关闭,她一直在努力"说出"她自己,但不是作为话语的目的,而是作为话语的"出口"和"管道"。无论冉正万的长篇小说《进城》成功与否,它都向我们昭示着:东莞的读法和写法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许多城市都同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狂人日记》运用"独白体"(日记)特殊格式,塑造了主人公"狂人"真、善、美的典型形象,将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和"迫害狂"中的"这一个"刻画得既生动又真切,充满了鲜活的血肉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千千万万读者都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狂人"形象和《狂人日记》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陈舒 《科技信息》2008,(1):227-227
茨维塔耶娃的俄罗斯情结在侨居中化作了失去祖国,孤独无依的悲惨声音。对祖国的怀念成为她创作中的主题。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诗歌《Тоскапородине!》进行分析,品味她的诗词,揣摩主人公变化莫测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痛,还有她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9.
马叙转向"低姿态"的客观叙事,不带感情地写那些商业时代的人与事;他注重"微量叙事法",强调生活细节的呈现;此外,他的"多重聚焦"叙事,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展现是很贴切的。总之,马叙小说的叙事都是与他对生活质地的形而上追求紧密相关的,是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商业制约下的平庸生活。  相似文献   

20.
卢裕 《科技信息》2010,(10):I0132-I0133
1991年,简·斯迈利的代表作,被誉为美国当代"李尔王"的《一千英亩》一经问世,便因其心理刻画和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深刻描写而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同时,学术界对这部小说主旨和手法的探讨也是层出不穷:有的对其进行女性主义解读,揭示出新一代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的通过分析其互文性结构特征,展示了对《李尔王》的戏仿与解读给予了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影响与制约;有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土地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弗洛姆的新精神分析文论为依托,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解读了女主人公吉妮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相互压抑、相互融合,最终以"创发性的爱"将两个背反的自我统一,构建起一个成熟、完整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