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从种群系统出发,全面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与云南松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多种因素对该虫大发生的综合影响.认为在虫害发生初期,云南松树势衰弱是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的基本条件,当虫害猖獗漫延时,该虫可以攻击并致死健康树.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便成为虫害进一步加剧的主要因素.气候、寄主抗性、林地条件、森林管理对害虫种群消长有重要影响.昆明地区气候条件对于纵坑切梢小蠹生长繁殖都非常有利,是该虫得以在短期内爆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部分序列,对我国西南地区15个地点共计240个云南切梢小蠹个体进行扩增和测序.研究发现,云南切梢小蠹不同地理种群间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区的采样点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西北的丽江和宁蒗遗传多样性比较单一,四川的3个采样地在地理上很近,多样性也较为丰富;研究证实,云南切梢小蠹为单起源,源于云南中部,随后向四周扩散分布;云南切梢小蠹的分布与云南松分布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云南松的地方亦没有云南切梢小蠹.  相似文献   

3.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习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过程中形成的坑道为依据,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内的活动、危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坑切梢小蠹对树梢的危害只能造成云南松树势衰弱及梢头局部受害;纵坑切梢小蠹蛀食云南松树干是云南松最终受害致死的主要原因。②在春季,纵坑切梢小蠹出生率约70头,幼虫死亡率为50%。③对坑道散布面积的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胸径为6—7cm的云南松,其致死阈值约为纵坑切梢小蠹雌虫5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梢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纵坑切梢小蠹后肠正已烷和乙醇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检索出18个化合物,其中单萜烯类化合物11个,占检索化合物总数的61.1%.经趋性反应测试,纵坑切梢小蠹对混合物I的趋向率达65%,对其它测试化合物的趋向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云南纵坑切稍小蠹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稍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α-蒎烯为原料,控制反应条件,用不同氧化剂进行选择性区域氧化,合成了松小蠹信息素马鞭烯醇(工)、马鞭烯酮(Ⅱ)、桃金娘烯醇(Ⅲ)和桃金娘烯醛(Ⅳ),并用IR和MS谱验证了结构.用化合物(I~Ⅳ)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纵坑切梢小蠹均有一定聚集作用,当用α-蒎烯配制成复方时,其诱集率提高,特别是纵坑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诱集率明显高于梢转梢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纵坑切梢小蠹在贵州省扎佐林场大面积健康马尾松人工林分时有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小蠹虫通过集群攻击零星健康木成功入侵,然后定殖并扩大为害。初期性侵害特性是小蠹虫对为害健康树木的适应性表现。7~9月是小蠹蛀梢和蛀干为害高峰的重叠时期,尤其以8月份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迭部县多儿林场横坑切梢小蠹多年观察研究,掌握了该虫在本区的发生特点和危害规律,确定了成虫1个繁殖蛀干期和2个补充营养蛀梢期,结合本区林业经营实际以及虫害区地形因素,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该虫害的蔓延及对林木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蠹害枝梢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中地区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枝梢,分别于不同蠹害期进行抽样调查,从枝梢虫坑中分离到33属真菌,分属14科.其中,腐生真菌为15属,寄生或腐生真菌10属,寄生真菌8属.发现不同样点、不同蛀梢时期和不同危害程度样区虫坑优势菌群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它们主要是德巴利氏酵母属、盘多毛孢属、团丝核菌属及芽枝霉属,揭示了优势菌群与蠹害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贵阳黔灵山华山松群落分布及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黔灵山华山松的分布范围、群落特征和生境作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主要分布于公园东门附近的小山、关刀岩、檀山和杖钵峰等,大罗岭少有分布,狮子岩、象王岭和白象岭则鲜见分布。分布区主要为黄壤类酸性土,伴生树种主要为马尾松。典型组成是:华山松—马尾松—油茶群落。华山松幼树出现较大断层,高度在1~5m之间仅发现1棵幼树,主要原因可能与黔灵山郁闭度在0.7~0.9以上及病虫害等有关,而郁闭度高可能是主要原因,具体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皖南叶附生苔4科10属17种,较前记录增加了3科7属15种;11种为安徽省新记录,其中粗柱疣鳞苔(新拟名)(Cololejeunea ornata Ev.)为中国新记录;原为热带太平洋岛屿分布的狭瓣细鳞苔(Lejeunea borneensis Horik.)首次在大陆上被发现。皖南叶附生苔种类丰富,仅次于福建武夷山而在华东地区居第二位。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 elliptica)、尖舌扁萼苔(Radula acuminata)、棉毛疣鳞苔(Cololejeunea floccosa)和狭叶残叶苔(Leptocolea oblonga)是组成本地区叶附生苔群落的常见种。对附主植物的研究表明叶附生苔对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光滑无毛,质地较厚的叶面似更适合叶附生苔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寄主植物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寄主植物都十分广泛 ,两者的寄主范围既有重叠 ,也有差异。如在福州郊区 ,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 2 0科 58属 85种 (含变种 ) ,南美斑潜蝇的寄主植物有 2 0科 5属 73种 (含变种 ) ;4 6种为它们共同的寄主植物。而且两种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嗜好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皖南叶附生苔研究——安徽苔藓植物区系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皖南叶附生苔4科10属17种,较前记录增加了3科7属15种;11种为安徽省新记录,其中粗柱疣鳞苔(新拟名)(Cololejeunea ornata Ev.)为中国新记录;原为热带太平洋岛屿分布的狭瓣细鳞苔(Lejeuneaborneensis Horik.)首次在大陆上被发现.皖南叶附生苔种类丰富,仅次于福建武夷山而在华东地区居第二位.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elliptica)、尖舌扁萼苔(Radula acuminata)、棉毛疣鳞苔(Cololejeunea floccosa)和狭叶残叶苔(Leptocolea oblonga)是组成本地区叶附生苔群落的常见种.对附主植物的研究表明叶附生苔对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光滑无毛,质地较厚的叶面似更适合叶附生苔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The common cuckoo Cuculus canorus is divided into host-specific races (gentes). Females of each race lay a distinctive egg type that tends to match the host's eggs, for instance, brown and spotted for meadow pipit hosts or plain blue for redstart hosts. The puzzle is how these gentes remain distinct. Here, we provide genetic evidence that gentes are restricted to female lineages, with cross mating by males maintaining the common cuckoo genetically as one species. We show that there i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entes in maternally inherited mitochondrial DNA, but not in microsatellite loci of nuclear DNA. This supports recent behavioural evidence that female, but not male, common cuckoos specialize on a particular host,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that genes affecting cuckoo egg type are located on the female-specific W sex chromosome. Our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ideas that common cuckoos often switched hosts during evolution, and that some gentes may have multiple, independent origins, due to colonization by separate ancestral lineag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18年7月自辽宁省沈阳市枯死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体内分离得到一种非常见的线虫,经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到该线虫在枯死松树内种群单一且数量较多,为研究其与松树枯萎的关系,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该线虫进行系统的描述说明,以确定该线虫的种属,更好地进行线虫的鉴定与分类,并对咽滑刃属线虫的数据库进行补充,便以期为松树枯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3种蟋蟀的音锉和前翅微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扫描是观察了3种Ji蟋科昆虫即大金蟋Xenogryllus transversus(Walker,1869),云南茨Wei蟋Zvenella yunnana(Gorochov,1985),半翅纤蟀Euscyrtus hemelytrus(De Haaan,1842)的音锉及附近翅面微毛结构,观察结果表明:3种昆虫音锉和音齿形态结构在种间在明显差异,种内差异很小;音锉附近的翅面微毛形状及分布,在3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说明音锉和音齿的超微形态结构及其前翅微毛特征在蟋蟀分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