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Bayes的火箭弹高、低温环境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国军标规定的高、低温环境试验用弹量难以适用昂贵火箭弹定型试验的需要,提出了应用专家经验和Bayes方法的高低温环境下减少试验用弹量的试验方法.根据检测人员对标准样柱裂纹和脱粘检出结果,利用混合Beta分布确定检测人员每天检出概率的先验分布,导出在一定检出率要求下的检测次数,采用先验和Bayes方法确定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用弹量,与现行方法相比,在不降低试验要求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了试验用弹量.  相似文献   

2.
多管火箭随机发射与飞行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该文从武器全系统弹、炮、药、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在多管火箭发射与飞行动力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管火箭随机发射与飞行动力学数值仿真系统。对某多管火箭振动特性、动力响应及射击密集度等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得到了一系列试验验证。由仿真系统仿真得出的某多管火箭武器密集度试验方案减少了试验用弹量82.5%。  相似文献   

3.
非满管射击密集度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多管火箭非满管射击密集度试验方法及仿真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减少多管火箭密集度用弹量的试验方法.应用发射动力学和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理论,建立了多管火箭发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多管火箭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方程,形成了基于等起始扰动思想的多管火箭非满管射击密集度试验方法.对某多管火箭的密集度和射击精度进行了仿真预测,仿真结果得到了试验验证.对满管齐射和非满管射击方案的起始扰动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起始扰动相同是系统密集度相同的前提.形成的非满管试验方案可减小某多管火箭密集度试验用弹量75%.  相似文献   

4.
针对深弹引信触发灵敏域指标在海上试验考核困难的实际情况,该文设计了一套深弹触发灵敏域试验测试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给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触发灵敏域的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单层组合网壳层曲过程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性态,在T.L.坐标系要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稳定跟踪分析,用塑性节点法考虑单元的弹,塑性影响,从而减少了计算量。分析中考虑了主要几何缺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法评估深弹贮存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弹贮存寿命试验是考核产品寿命能否达到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内容,目的是检验在包装箱内、仓库保管条件下,深弹贮存寿命是否满足研制要求。贮存寿命试验方法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影响试验的可靠性水平。目前,国外常用自然环境贮存试验监测法和加速寿命试验评估法估计深弹的贮存寿命。自然环境贮存试验数据真实可靠,试验周期长,难以实现;加速寿命试验是在既不改变产品的故障机制又不增加新的故障机制的前提下,提高试验应力,加速产品的故障进程,缩短试验时间,根据试验结果估计出正常应力下的产品寿命。针对影响深弹贮存寿命的主要因素和灵敏参量,依据深弹贮存寿命与温度等因素的关系,基于阿伦尼斯加速方程,设计了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来评估深弹贮存寿命。  相似文献   

7.
多管火箭动力学分析是评估和提高多管火箭性能的前提和关键。应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建立某多管火箭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构造多管火箭增广特征矢量及其正交性条件,实现对多管火箭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仿真,仿真结果得到了试验验证。对两种多管火箭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响应的计算,为用非满管射击替代满管齐射客观评价多管火箭动态性能,为优化射序和射击时间间隔提高多管火箭射击密集度奠定基础,大幅度减少了某远程多管火箭密集度试验用弹量50%,提高某多管火箭射击密集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氧弹燃烧热法测定物质燃烧热原理,对氧弹量热计进行改造,用自编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测定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反应热,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4.62%。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某大口径舰炮供弹平台的供弹率,减少更换弹种时间,采用并行时序设计方法和MATLAB/Stateflow建模软件对大口径舰炮供弹平台的控制时序进行理论分析与建模仿真,并进行了模型样机的试验研究.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大口径舰炮供弹平台的控制系统软件是可行的,该软件能较大地提高系统的供弹率,实现快速更换弹种,满足系统要求的各项指标.同时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复杂机械系统的控制时序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在难燃物质中加入一定量标准物,用氧弹量热计测定难燃物质燃烧热的一种方法;对用氧弹测定易燃物质燃烧热的压片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修正弹药中弹目相对方位探测精度较低的不足,该文结合图像敏感器(CCD)和微机电陀螺(MEMS)的特点,设计了利用CCD与MEMS陀螺组合测量弹目相对方位的方法。该方法以弹丸姿态运动方程为基础,根据弹丸全弹道下CCD的成像轨迹和MEMS陀螺测得的弹丸姿态角,计算得到了弹目相对方位参数。计算机仿真和转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测量弹丸与目标的相对方位,精度可达±0.4°。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轴对称比拟”的研究方法,运用相似性理论,基于小横向流假设,研究了有攻角高超声速穿甲弹的气动烧蚀。通过耦合计算物面流线几何形状、比例因子、气动加热烧蚀模型,结果表明弹丸头部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变形,这将引起弹丸气动力的较大变化,可能导致弹丸飞行稳定性和密集度的降低,对今后进行高超声速穿甲弹的设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2 ~3 km/s初速条件下破片对金属薄靶的侵彻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用LS-DYNA软件对该速度段下弹丸侵彻金属靶板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爆轰驱动装置发射钢质球形弹丸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靶板的毁伤模式,并与600 ~ 800 m/s这一低速段下靶板的毁伤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跟实验吻合较好,在该速度段下,球形钢质弹丸对靶板的毁伤模式主要为穿孔;垂直撞击时在靶板上形成延性扩孔,而在低速度段下,靶板上形成的穿孔直径几乎跟弹丸直径一样,没有形成延性扩孔;垂直侵彻时在钢靶上形成的扩孔直径比在铝靶上形成的扩孔直径大.  相似文献   

14.
相似模拟法在脱壳穿甲弹威力靶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导舰炮的目标是正面迎攻反舰导弹,射击毁伤效果取决于脱壳穿甲钨芯与导弹的相对速度。此相对速度比弹丸的初速高,利用静止靶进行试验,火炮无法达到此速度。该文提出在弹丸所能达到的速度范围内,进行相似模拟试验,介绍用物理法和因次量纳法建立脱壳穿甲弹穿甲过程的相似模拟准则,并利用相似模拟准则来控制与穿甲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得出壳穿甲弹的威力靶设计准则,应用于脱壳穿甲弹威力靶设计。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现代坦克的火控系统及高速穿甲弹的技术特点,提出目标方采用减速机动来减少高速穿甲弹命中概率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基于传统炮兵射击理论的命中概率模型,并研究了在此对抗过程中影响命中概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降低命中概率是可行的,减少反应时间是目标方降低命中概率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射程修正引信弹道辨识算法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用于射程修正引信的基于弹道上升段速度时间序列的弹道辨识算法精度.分析引起射弹散布的原因,选取初速和射角作为建立随机概率模型的初始参数.根据蒙特卡洛计算机模拟理论和方法,利用初始参数的随机值和弹道方程生成随机弹道作为实际弹道.利用弹道辨识算法对实际弹道进行辨识,比较辨识射程与实际射程得到弹道辨识算法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弹道辨识算法计算误差不大于0.1%.  相似文献   

17.
大口径干扰弹大多采用整体装填一次性起爆的方式,具有分散性差、成烟面积小等问题。针对这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围绕子母式干扰弹进行结构设计,并基于内弹道理论,分析建立了抛撒过程模型。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分析了抛撒过程压力、子弹罐体和干扰弹弹体抛射速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子弹罐体和弹体的抛射速度。通过静态抛撒试验测试表明,子弹罐体和干扰弹弹体的抛射速度的误差分别为3.2%和7.3%,验证了战斗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抛撒策略的可行性,为干扰弹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弹体侵彻钢筋混凝土靶开坑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弹体侵彻靶板的开坑深度,有助于提升侵深和过载的计算精度.首先,通过总结对比现有的开坑深度模型以及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了考虑弹体质量和初速度的开坑深度模型.然后,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弹体侵彻钢筋混凝土靶开坑深度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作者早前建立的钢筋混凝土动态球形空腔膨胀理论,利用文献试验数据对开坑深度模型进行了应用对比分析.本文模型考虑了弹体质量、初速度以及首层钢筋网埋设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可用于分析不同质量、不同初速度弹体侵彻钢筋混凝土靶的开坑深度.   相似文献   

19.
常规深钻地武器的迅猛发展给防护工程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弹性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根据工程岩体分类系统建议岩体的强度理论模型,利用空腔膨胀理论计算弹头侵入岩体时的侵彻阻力,根据牛顿定律确定弹体侵入岩体时的运动方程,提出了弹体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同时,由于引用了岩体构造特征参数,使得弹体侵入岩体的工程计算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惰性弹新型填料比重控制是实现试验惰性弹精确装填的关键。通过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经过试验验证,最终确定了新型填料的比重控制规律,从而为更精确控制惰性弹装填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