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作为地方文学,清代嘉兴诗人的鸳鸯湖棹歌真实地记录了嘉兴风土人情,并形成了独特的棹歌体,闻名海内。文章以朱彝尊及众嘉兴诗人唱和的《鸳鸯湖棹歌》为窗口,通过分析鸳鸯湖棹歌的水文化背景,初步探讨了水文化滋养下的嘉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陶歌》(以下简称《陶歌》)是一组诗歌,作者龚鉽,南昌人,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组诗歌汇集了龚鉽在江西浮梁县生活期间所创作的,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陶瓷文化、陶瓷经济等方面的诗作共六十首。该书初刻于清道光四年  相似文献   

3.
清代后期,史称“近代”。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把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国家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帝反封建、寻求中国新生的战斗过程。时代风云激荡,志士仁人激昂,可悲可扬的经历,可歌可泣的斗争,使大多数诗人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近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嘉兴诗歌也是如此。由于嘉兴地处东南沿海,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强搜重刮之地,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垂涎欲吞之处,诗人们很早就感受到国家民族危亡的隐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乍浦陷落,沿海一带百姓直接遭受到侵略者的躁确,这一切,都在诗人…  相似文献   

4.
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和中国晚唐诗人陈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两位诗人却写出两首旨意相似的诗歌:《祈祷》与《陇西行》。两首诗歌都表现了人处于一种悲剧而懵然不知的状况。但由于两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这两首诗歌中也表现了不同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介绍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三位诗人凌汝绵、郑凤仪、郑廷桂吟咏浮梁乡土风情的三组诗歌《昌江杂咏》、《浮梁竹枝词》和《陶阳竹枝词》,简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滇南诗略》由清代保山袁文典、袁文揆兄弟二人搜集云南重要的诗人诗歌辑录成刊,其中收录了一百一十六首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的诗歌,这些诗歌典型的表达了杨士云的政治观点、思想性格、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思想内容进行分类,大致把握其思想;通过意象进行分类,挖掘其诗歌的象征意义;还可以通过主题分类,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意义的分析。总之,杨士云的诗歌,代表了那个时代白族诗人很高的思想成就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凡伟大的诗人,对故乡都别有一番深情。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在他们的诗歌中都留下了思恋故乡的琼句华章。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静思》)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孔尚任说得好:“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诗人们往往把爱国、爱乡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礼运》又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虽然这不能概括人的所有的情感,但这确是人的几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感情.种种生活现象使诗人产生种种感情,这些感情引起诗人开展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诗歌.任何诗人的任何形象思维活动,无不是由感情所引起的.《诗经》作品的产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格律诗人闻一多与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海涅虽分属不同国别与时代,并且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艺术形式也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却基于爱国的出发点不约而同地写出了各自的源于深爱的两首“讽刺诗”。文章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诗人的艺术审美追求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正是两位诗人由爱而生恨的情愫决定了《死水》与《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共同讽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朝诗人黄景仁,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但以往学术界多认为其诗未能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而评价不足,实则此标准过于偏狭。本文在研读其诗作《两当轩集》的基础上,对黄景仁诗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个性作了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黄景仁诗歌研究和清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晋中师专中文系开设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五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上列《文学史》的“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1——978年)”之“第三章盛唐边塞诗人”中,专辟了“第二节岑参”.在上列《作品选》的“中编第一册隋唐五代部分”之“一、诗歌”中,选录了“岑参诗(四首)”,即;《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照清代彭定求、杨中纳等十人所编《全唐诗》,计收唐五代诗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的情况来看,足见上列《史》和《选》的编者,对于岑参及其作品的重视.而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诗品》中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表现在《雄浑》、《劲健》、《豪放》三品对诗人人格修养的论述中。它们要求诗人在人格修养上效法天的健的精神,从而与天契合为一。其次,表现在《沉着》、《悲慨》二品所描绘的诗歌境界中。它们表现的是人在人伦日用中爱亲人、爱朋友、爱天下苍生,从而成就自己的道德,与天契合为一。《二十四诗品》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5.
赵廷枢及其《所园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廷枢,清代大理地区白族诗人,“白族赵氏作家群”代表人物,有诗集《所园诗集》四卷,现存诗505首,曾任江西省安福县、萍乡县县令,后因事免职。其诗歌作品内容广泛,表现了大理地区的风物景色、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异地为官的经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沿途景物的描绘,讴歌了祖国的美丽河山,也有作为失意官员、文人的辛酸经历。诗歌风格、体裁多样,娴熟掌握了汉语诗歌的写作技巧,在白族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兰朵 《奇闻怪事》2011,(10):58-58,45
《长平箭头歌》由诗人在秦白起曾坑卒四十万人的长平驿所捡到的一个铜箭头引发,这是一个浸沾人血、入土年深、漆灰等物犹然未泯、斑斓如花的铜箭头。箭头仅仅是一个符号,在剐拾到之际,我感到诗人似乎尚未清晰地意识到它的含意。诗歌所描述的事情发生在傍晚时分的一个空旷的古战场上。诗歌在进行中陈述了这一来自另一时代、另一世界的符号,如何在诗人的注视下逐层透露出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和诗论家。在诗坛上,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在史学上,他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史学三大家";在诗歌理论上,他的《瓯北诗话》评古论今,足可称之为清代诗歌理论创新之典范。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其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诗学思想。对赵翼与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三个派别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窥探出赵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吉檀迦利》是印度伟大诗人罗宾德拉纳持·泰戈尔的著名诗集,曾受到各国文艺界的重视,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诗人因此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诗集是诗人“在五十岁那年(1911年)从他均三本诗集——《奈维德雅》(奉献),《克雅》(渡河)和《吉檀迦利》(献诗)——里面,以及从1908年起散见于印度各报章杂志上的诗歌,自己选译成英文的。”从写作的时间来看,有一部分写于1901年至1909年,另一部分则写于1909年他退出政治运动以后的几年。从表面看来,《吉檀迦利》是献神的诗,但实际上是诗人抒写自己心曲的作品。从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窥见泰戈尔在本世纪开头十余年的追求、失望、苦闷、奋斗的心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流变史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 ,随着疆域和外交范围的不断扩大 ,诗人的足迹和他们所描写的地域题材日益向四边延伸 ,而且由于每个时代的边疆局势不同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艰苦 ,民族性格强毅 ,民俗独特而丰富 ,历代政治势力进退空间甚大 ,从而给诗人们的旅行和创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无限生机。特别是唐、元、明、清几朝 ,西部旅行诗歌创作颇为繁荣 ,而且从总体上讲 ,“西渐”趋向日益明显强化。这些旅行诗歌以表现西部民俗文化和山川形胜风光的为最多 ,而不论何种诗歌 ,民俗又是激发人们创作的重要酵素之一 ,民俗与旅行诗歌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仅就古代西部旅行诗歌特别是清代诗歌中的民俗因素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20.
按照常州诗歌历史发展顺序,从为数众多的清代常州诗人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十位诗人进行评述。清代常州十大诗人的创作,无论从数量、质量,或是诗学理论以及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都可以说是杰出代表。作者眼光独到,取舍严谨,客观公允,既关注到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又兼顾到诗人创作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