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二维有限元对滇西北虎跳峡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区内不同方向的断裂活动性差异较大:北西向中旬-永胜断裂活动性最强,北东向丽江-小金河断裂次之,近南北向断裂如楚波-白汉场断裂最弱。  相似文献   

2.
山东断块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境内网格状断裂发育,将山东地质体分割成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断块。可以根据断块活动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反映的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为二级断块地貌系统。Ⅰ级断块地貌具有较大差异,并具有不同的地貌发育史。Ⅱ级断块由于中、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方式不同面具有不同的构造地貌特征。断块地貌对地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及邻区的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蒐集大量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特征。文章讨论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活动性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初步划分了地震带、探讨了发震的构造部位及震源机制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文章指出,本区地震主要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活动的控制,上海地区的断裂在近代显示了一定的活动性,从地震地质角度考虑,上海市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抗震防震工作。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岸区域构造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干,迭加东西及北西向断裂,将沿岸地壳切割成活动强度不同的七个断块区及稳定性各异的二十个断块亚区.各断块近代以垂直差异运动为主.沿岸断块活动的热震效应、能态转换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强震区,低热场区,近代拗陷区与深部莫、康氏面隆起区,重力高值区相对应.广东6级以上的强震都分布在沿岸活动性强、稳定性差的近代断陷区的边界上.断块应力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随断块组合形态与分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不同而异.区域稳定程度还受断块介质、结构条件、构造发育程度、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制约.沿岸M≥4(3/4)的中强震70%发生在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相似文献   

5.
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层状地貌、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针对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三叠系和白垩系地层的不整合界线及其岩性差异;夷平面发育特征及其形成解体时代、河流阶地调查及其对比;区域性断裂构造新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以真实全面还原崆峒山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右江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断裂带,处于桂西断块区内.该区对地震事件有记载以来,沿断裂带曾发生了多次.4.0~5.0级的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带.濑劳-龙庄断裂是右江断裂带思林-坛洛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濑劳-龙庄断裂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对该断裂的构造样式、构造变形作用、内部分带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  相似文献   

7.
处于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的深圳活动断裂带,新构造时期,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断块的差异升降幅度和速率,水热活动,断块应力分布,断裂及地震活动性所反映出的地壳活动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不具备产生大震的构造背景。深圳市建于深圳断裂带上,这里经过长期侵蚀,多已成为平原或谷地,是工程建设的良好场址。但基底破碎,增加了建设的投资和工程量;为确保城市的安全,仍应对深圳断裂带不同地段的近期活动性进行切实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昭通—鲁甸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南部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为进一步了解断裂活动程度和晚第四纪活动性,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工程及样品采集与年代学测试等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昭通—鲁甸断裂带北东向3支次级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运动性质以逆冲兼具右旋走滑为主.(2)昭通—鲁甸断裂上,新棚子村开挖的探槽揭示出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32 510±30)a BP];根据黏土层明显的砾石定向排列及砂石层扰动现象,推测断层可能错断全新世地层[(10 880±30)a BP].研究成果对滇东北及川滇交界地区地震趋势及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构造断块协同运动模式对中国西南地区第四纪时期以来活动断裂特征进行了概略的描述和探讨,并重点讨论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及活动断裂在一定的工程使用期内的位错量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广东恩开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开断裂带是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长约160km,由3条大致平行展布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其中苍城—海陵断裂(F1)、均安断裂(F2)倾向北西,鹤城—金鸡断裂(F3)倾向南东。这3条断裂在第三纪主要作张性正断层运动。约在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断裂带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北东向断裂转为压性活动。然而,约在中更新世开始,挤压力逐渐减弱,加之,华南沿海地区水平挤压力有从南往北减弱的趋势,断裂带南段,挤压力仍足以使断裂上盘逆冲上升,形成逆断层地貌;继续往北,水平挤压力与重力大小相近,两者平衡使断层两盘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差异升降弱;再往北,水平挤压力更弱,重力均衡使断裂再次发生正断层运动。约在晚更新世开始,区内的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形成或复活,由于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小,断裂面摩擦力小而比北东向断裂更易发生错动,使北东向断裂多处被切。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一方面限制了北东向断裂的平移,另一方面释放了部分应变能,最终使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青岛及其邻区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E、NW向断裂是青岛及其邻区两组重要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野外地质和地貌观察,依据所测的地震活动和断裂活动的绝对年龄,认为青岛地区NE向断裂自晚更新一全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并根据NW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海底地貌,特别是NW向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认为青岛及其邻区NW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海底地貌,特别是NW向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认为青岛及基邻区NW向断裂是一组区域性活动断裂。鳌山卫-即墨  相似文献   

12.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网格覆盖法,对广东省主要活动断裂进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内主要活动断裂在分形标度区间12.5~100 km具有较好的统计自相似性,断裂分布的分形维数有效地描述了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全部断裂分形维数为1.582 3,北东向断裂为1.434 2,北西向断裂为1.115 7和近东西向断裂1.039 4,并且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分布呈现一定的互补性。结合断裂分形维数等值线与历史地震活动,初步探讨了断裂分形维数与地震活动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银川盆地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为评价该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用重力资料解译3条北西断裂,并结合已有的构造认识,讨论深部构造样式和浅部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活动性,以及地震活动特征、大地形变特征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模型将银川盆地按照77个待评区进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银川盆地总体处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贺兰山断裂、黄河断裂附近以及盆地的中部贺兰等地区,由于断裂活动性强、构造复杂,深部构造交汇等特征,稳定性相对较差,而盆地的北部和南部稳定性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4.
断裂是断陷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发育,也控制着油气聚散。对惠民凹陷18条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该凹陷的10余条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各断层的活动特征。惠民凹陷的断层发育可分为6个期次:①印支末期(T3),主要发育两条北西向逆推断层,平面上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组合;②燕山早期(J1+2),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活动强度弱;③燕山中、晚期(J3+K),北西向断层发生构造反转,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该时期末北西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活动;④燕山喜马拉雅过渡期(Ek—Es4),为盆地转型期,北东向断层开始活动;⑤喜马拉雅早中期(Es3—Ed),北东向断层活动达到高峰,并伴随有次级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为新生代惠民凹陷发育的主要时期;⑥喜马拉雅晚期(N-Q)断裂活动明显减弱,甚至消亡。各个时期的地层展布特征体现了断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尚义-赤城断裂是燕山构造带内一条重要的地质构造分界线,形成于太古代末至早元古代,控制着区内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震分布及矿床形成。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基础上,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对尚义-赤城断裂的最新活动迹象进行观测和研究,结合小震分布和张北震区地层结构特征归纳断裂活动现象的本质。研究表明:尚义-赤城断裂具有复杂的多期活动特征,最新活动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正断-左旋走滑运动特征;主体段落最新活动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多个地段晚更新世仍有活动迹象,是张北地区活动性最强的断裂。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该断裂与张北6.2级地震的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是该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6.
作者发现华北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象片等资料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络一致。它们都是区域性构造应力场统一作用的产物。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华北区断裂与地震活动;决定着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是华北现代地震和地裂活动的主导因素。松散土层破裂特征表明,现今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而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则主要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层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17.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产生的水平应力场,是福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本文着重论述在断裂构造控制下,福建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并探讨其空间的分布——纵列成条、横分为块、条块分明、以条为主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8.
曾凡蛟 《科技资讯》2013,(4):160-162
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在开展深圳市活断层探测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对横岗—罗湖断裂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讨论。该断裂以深圳水库为界,大致可分成东北段和西南段,东北段是自北向南平行相间的三条断裂,西南段是数条略向南东凸出的弧形断裂。该断裂活动特征以逆冲为主,兼具反扭,部分地段为正断层。地质、地貌、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没有活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一、北西向构造概述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中之济阳拗陷南缘之邹平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是一个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形成的断陷盆地,北西向断裂是组成该盆地构造格架的基础构造,它控制了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岩浆侵入,使其盆地的火山岩系,侵入杂岩及相应的脉岩,矿化蚀变带在总体上是北西走向展布,串珠状分布的火山口也大致呈北西向排列;在地貌上,主要山脉亦呈北西——南东走向延伸。燕山运动晚期,由于沂沭断裂带强烈左行压扭活动、迁就和改造  相似文献   

20.
对东海重、磁资料进行了各种转换处理,结合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定性和定量解释的成果,对中国东海北北东向陆架西缘断裂带、陆架东缘断裂带和北西向桃花-粟国断裂带、渔山-久米断裂带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东海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印支-早燕山阶段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左旋平移、北西向断裂带碰撞、挤压,晚燕山-早喜山阶段北北东向断裂以“犁式正断层”方式活动,北西向断裂带左旋平移活动和晚喜山阶段北西向断裂的左旋平移活动。断裂活动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的特点。由于两组断裂带的活动。造成了东海盆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三个阶段的活动方式分别与特提斯洋的俯冲、太平洋-库拉板块的北移,特提斯洋的封闭、印度板块的向北移动及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