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水解法研究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形成,在研究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1.5%,pH5.0,温度55℃,时间18h的条件下,得到了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玉米多孔淀粉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物成孔效果的影响,探讨了酶解成孔的机理,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在糖化酶和耐高温α-淀粉酶混合成的复合酶作用下,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为按照理论水解55%淀粉的30倍加入量,糖化酶与耐高温α-淀粉酶的配比7:1,反应体系pH值5.6,酶解温度60℃,淀粉浓度60%,反应时间20h.反应后玉米淀粉的吸油率由16.15%提高到了47.59%.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反应温度、体系pH值、反应时间和淀粉乳浓度对取代度的影响,得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体系pH值8.5、反应时间3h、淀粉乳浓度40%.且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红外光谱图显示在1 570.06cm-1和1 726.34cm-1处出现RCOO-和C=O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淀粉分子上引入了酯基和羧酸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NaIO4作氧化剂制备双醛淀粉.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NaIO4与淀粉摩尔比、NaIO4浓度等因素对产品中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NaIO4具有对邻二羟基的专一性氧化,将脱水葡萄糖单位的C3和C2氧化成醛基,即可得双醛淀粉.结果 实验得出的最佳制备条件为: NaIO4与淀粉摩尔比为1.1:1,NaIO4浓度为0.6 mol/L,反应时间为2 h,pH=2,反应温度为40 ℃时,产品中双醛含量可达90%以上.结论 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双醛淀粉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多孔淀粉,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和酶用量等条件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反应温度为50℃,pH值为6.0,反应时间为12h,酶用量为1.0%时,吸附率与得率的综合评定最高.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然后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在酸性环境中、糊化温度以下酶解制备多孔淀粉.探讨了反应时间、辐照剂量等因素对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同时也用电镜观察了产物的形态.结果表明,电镜下多孔淀粉形态与其水解率和吸油率相吻合,γ射线辐照能有效提高淀粉的酶解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多孔淀粉的吸油率.  相似文献   

7.
多孔淀粉的酯化交联改性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酯化交联多孔淀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布拉班德黏度仪等分析仪器对原淀粉、多孔淀粉和酯化交联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流变学性质、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交联处理后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与原淀粉相比有较大提高,溶解度、膨胀率、冻融稳定性、耐酸性都有较大改善,优于原淀粉和多孔淀粉,同时也提高了多孔淀粉的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乙醇为溶剂,用溶剂法制备高取代度羧甲基淀粉。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影响淀粉羧甲基化反应的各种因素,确定了制取高取代度(DS>1.3)羧甲基淀粉制的反应条件是:醚化温度50℃,醚化时间120min,原料最佳摩尔比:n(淀粉):n(氯乙酸)=1:3,n(氢氧化钠):n(氯乙酸)=2.5:1。  相似文献   

9.
用本地木薯淀粉进行改性试验,制备羟丙基醚化淀粉,其工艺条件:泻粉浓度为40~45%,反应温度为35℃左右,pH=11.5,加入10%环氧丙烷,反应时间约13小时。产品在高温灭菌和低温冷冻粘度较稳定,并可延长食品保鲜期。  相似文献   

10.
王永利 《甘肃科技》2012,(22):73-74
多孔淀粉又称微球淀粉,是一种新型变性淀粉,是指经人工方法处理而使颗粒呈现多孔状的淀粉,与天然淀粉相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及良好的吸水、吸油性能,并且成本低、无毒害、可自然降解。目前,对多孔淀粉的研究方兴未艾,就此对多孔淀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多孔淀粉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