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金庆焕 《广东科技》2006,(11):30-31
四、我国土地、水和森林资源状况 (一)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2003年,我国拥有耕地仅18多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约为世界人均耕地4、05亿亩的三分之一。而美国的耕地总量为29亿亩,人均耕地为11.16亩。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结果,截止到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51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二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致使我国人地矛盾尖锐,危及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土地供给,缓解经济发展中土地供求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资源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质量状况、未来需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看都非常稀我国耕地资源从总量水平、人均水平、质量状况、未来需求以及耕地后备资源看都非常稀充分、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和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耕地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应实施总量控制、用途管制和区域管制相结合,由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集中统一审批耕地等一系列耕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为有限;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1.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据有关资料:中国仅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现有耕地资源非常匮乏。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不但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与世界人均水平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遏制自改革开放以来逐年减少的趋势,对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6.
姜德敏 《大自然》1989,(4):36-37
土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其珍贵.据统计,世界人均占有土地49.5亩,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15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4.4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早在1981年中央就提出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7.
陈杨 《安庆科技》2009,(3):39-41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而我国每年建设占用耕地约300万亩左右,这还不包括生产粘土砖(瓦)所占用的土地。事实上,各地的砖瓦企业占地面积高达500多万亩,实心粘土砖的年产量为6000亿块,破坏土地资源达几十万亩。因此,从促进土地资源保护、保证耕地的角度,大力发展新墙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刘振  丽君  盛男 《安徽科技》2009,(11):46-48
界首市是位于安徽西北部的一个区域小市.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均耕地不足0.7亩.人口密集度为每平方公里1160人,为全省、全国之最.又处于内陆腹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步伐较慢。  相似文献   

9.
《辽宁科技参考》2006,(5):18-19
阜新县七家子乡是省科技厅定点帮扶的贫困乡,全乡面积17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辖9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15247口人,人均耕地3.2亩的贫穷山区。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粮食生产的多少是由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在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更大改善,耕地质量还没有得到普遍提高,粮食单产量还没有重大突破的制约下,粮食的总产量还必须有稳定的耕地面积作保证.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 1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我国耕地总面积虽然有19.51亿亩,但人均只有1.59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43%.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净增,耕地还在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净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均耕地少,村镇建设占用耕地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控制性发展村镇,限制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  相似文献   

1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切实保护耕地,才能确保农业的稳定增长,确保十几亿人的吃饭. 我国有耕地面积近20亿亩,从总量上看不愧为世界土地资源大国,但我国有12亿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又是一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式是:一方面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口却在逐年递增,人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人均耕地警戒线与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陕西省粮食供需态势和耕地资源动态的理性分析表明,近些年陕西省人均粮食增长滞缓与人均耕地剧减的逆向变化趋势突出,其主要原因为近50年来耕地资源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且近10年此种趋势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且人口增加之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将延续下去;分析估算出陕西省2010年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87hm^2,21世纪中叶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7hm^2;并提出实施耕地安全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人均耕地警戒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人均耕地警戒线的预测来说明济南市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以提高人们的保护耕地的意识.从济南市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人口、耕地面积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济南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53hm^2,根据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等指标的预测值,按人均450kg的粮食占有量测算了济南市2010年人均耕地警戒线值为0.0593hm^2,这一数值低于全国人均耕地警戒线值0.1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南市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崔国厂 《科技资讯》2006,(18):183-183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南北纵距26.5公里,东西横距67.5公里,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全区土地资源呈“一少一多”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耕地总量少,质量差。全区耕地总面积29588.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0%,人均耕地只有0.12公顷,而且中低产田面积占了耕地总量的55.5%,土地利用率比较低。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多,仅宜农土地面积就达155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很大。近几年来,我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大了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切实做好了补充耕地项目得具体落实,确保了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先补后占。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农民利益。并且为今后城市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地保护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文章针对我国人口年增加1500万,耕地年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确保2000年实现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家宝 《科技信息》2013,(9):473-473
<正>0前言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区、库区县。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共36.5万人,耕地面积为22906.94公顷,人均耕地为0.94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37亩。本人在基层国土中心所工作多年,对耕地保护有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走向21世纪5000亿公斤粮食目标与耕地资源保护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的保护利用现在的耕地资源,针对我国人口年增1600万,耕地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当之对策,保持2000年实行5000亿kg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12.1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合理地保护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文章针对我国人口年增加1500万,耕地年减少600万亩,人需粮食逐年增长的实际,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确保2000年实现生产50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地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耕地资源的减少已成为湖北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张,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根据1990年以来湖北省耕地总量变化率、人均耕地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并据此将全省17个地域单元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