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同时更深刻地阐释了所有存在的本性上的统一性,揭示了人和自然在佛性上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使得人类能够以一种万物一体的情怀去关照自然。爱护自然,因而佛教众生平等的伦理思想成为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平等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到近代的洛克和卢梭,从权利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到了近、现代,人类对平等的追求又走进了只强调程序平等与大搞平均主义的误区。平等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人们追求平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其运动规律。平等是一种社会理想,为实现平等,必须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没有阶级差别的差别。现实的平等只能在结果不平等条件下去追求机会平等,使前程对每个人开放。  相似文献   

3.
佛教视动物与人类同列,统称有情众生,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对中土士人长期以来奉人为宇宙的中心、视动物为人类仆从的观念冲击甚大,受此观念影响,在佛教盛行的六朝,士人在创作小说时,形成了笔下的动物报恩母题,此母题一般由动物陷入困境—人施恩—动物报恩3个链环构成,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4.
平等是德沃金权利理论的起点和核心。其理念中的平等包含二层意思。即把所有人作为平等的人来对待和平等对待的所有人。该权利理论在阐释平等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平等是现代权利观念的前提,在缺乏平等观念的社会,个人权利观念必然难能发达;并指出平等是各种权利生长的沃土,个人享有的许多权利如反对压制和反对歧视等恰恰都是从平等理念中衍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韩建夫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1):83-84,99
“有教无类”是《论语》里关于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常将它等同于教育平等。实际上,在孔子那里,“有教无类”所涉及的“平等”仅仅局限于德性范围内,而今天的“平等”则是一个现代性观念。因此,有必要澄清人们对“有教无类”的普遍误读。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普遍而平行的政治参与既是现代国家追求的理想,也是各国法律规定的公民应该充分享有基本社会权利,然而,形式上的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困惑。从政治资源的构成、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原因及趋向、各资源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及互动关系的分析,说明政治资源分配和运用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政治参与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反歧视是平等权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歧视法的宗旨即在于推进平等,其理论基础与平等权密切相关。西方很多流派都对平等进行了论述,对反歧视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尤以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自由主义的平等观经历了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这一过程,这也促使反歧视法涉及的歧视类型从直接歧视扩展到间接歧视,本文主要对自由主义平等观的嬗变过程进行了探悉。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职人员必须树立而且要率先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国家公职人员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就是要坚持法律高于一切 ,严格依法办事 ;就是要确立公民权利意识 ,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越来越需要由“权威与顺从型”向“平等民主型”过渡,平等民主关系是师生和谐进步的基石。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必要性主要根源于两个前提,即“社会公民主体间关系是平等的”、“教育教学规律需要民主精神的渗入”。社会公民主体间关系决定师生之间必要载现平等的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求师生之间建设民主活跃的关系气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企图对佛教哲学与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作一比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现代物理学家以精密实验为基础所形成的时空观念、真空观念等问题与佛教哲学家通过沉思和顿悟所形成的对宇宙的认识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自阶级产生以来,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平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平等观通过对抽象平等观和资产阶级平等原则的批判,对近代空想家和启蒙思想各种平等观念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所谓的平等权利和地位的研究,以及对以往一切平等观念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创造性地把平等理论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认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又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佛教的流弊和基督教的文化挑战,杨仁山以佛教居士的身份开展了佛教改革活动。他主张强化寺院的教育功能以及创建居士佛教组织的形式,探索学习、研究佛教的方式,将之转变为现实的活动。他还主张积极推动佛教向海外发展。杨仁山佛教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佛教居士主持、出家僧众参与的改革活动,这一改革活动采用了基督教传教中的活动模式。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在社会中重建部分社会成员对佛教信仰的信心。它推动佛教僧侣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佛教组织在近现代潮流中的转型,使佛教的生活、教育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他推动的佛教改革活动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实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思想,分析了佛家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影响,论述了佛教伦理思想对图书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在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的同时",宗教思想特盛"的康有为对佛教推崇有加。在众多的佛教流派中,康有为特别崇尚禅宗和华严宗,他对佛教的取舍和诠释是对佛教内容的转换,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同时引领了近代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16.
“人间佛教”是重视人生的,重视社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文章从佛教经典教义出发,论述了当今社会佛教应强调的四项重要功能,即:德商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公益慈善功能、社会融合功能。同时指出中国佛教组织的现代转型还没有完成,佛教组织要克服传统的“教在大乘,行在小乘”的流弊,发扬大乘精神,慈悲济世,关怀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以利社会治理之优化。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8.
明真法师是中国当代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大德,一生爱国爱教,钻研佛教学术思想,从事佛教教育事业。在他的思想中,饱含着朴素的历史进步观。一是他的人间佛陀思想:认为佛法是东西文化之结晶,佛学是属于世界的、人民的,佛陀是个历史人物,佛陀是真理的实践者,佛陀的简朴生活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佛陀在当时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二是他的历史进步思想:对历史人物有着正确的评价,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对南岳僧众抗日业绩的大力颂扬,对二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能进行深刻的反思,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以及朴素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昌都地区丰富的佛教建筑及文化为依托,构建一个藏传佛教建筑地域文化体系,通过对其佛教的建筑发展史、选址要素、空间形态布局、建筑色彩运用等方面比较性研究,并以昌都噶玛寺、孜珠寺为例,归纳出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受地理因素和多元文化因素等方面影响,为昌都现代藏传寺院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