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泛素家族包括泛素及类泛素蛋白,约20种成员蛋白.近年来,泛素家族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已与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机制的发现分别于2004和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类泛素蛋白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名. 2018年4月9日在苏州召开的《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专著的编委会上,部分作者讨论了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问题,并在随后的"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Ubiquitinfamily,autophagy anddiseases)苏州会议上提出了类泛素蛋白中文翻译草案,此草案在参加该会议的国内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间取得了高度共识.冷泉港亚洲"泛素家族、自噬与疾病"苏州会议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办、两年一度、面向全球的英文会议.该会议在海内外华人学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因此,参会华人学者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10个类别的类泛素蛋白的中文命名,系统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并比较了参与各种类泛素化修饰的酶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文章由45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合作撰写,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4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名和美国知名高校华人教授4名.他们绝大多数是参加编写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泛素家族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细胞自噬》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当我第一次在书籍中看见王莲的插图时,我就被这一片薄叶子深深震撼。这一看似脆弱的薄叶竟拥有能够托起一个小朋友的力量。从此,我便开始幻想有一天自己能坐上王莲,感受一次"水上漂"的乐趣。可惜一直到我长成一个超龄超重的"大龄儿童",我都无缘看见王莲的真身。直到这两年,我才终于在杭州植物园近距离观赏到这远道而来的"水中王者"——王莲。  相似文献   

3.
法礼并重,防患未然 "澳大利亚"一词,拉丁文terra australis,原意是"南方大陆",或南方的土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园林湾,当中有736名囚犯.8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现在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  相似文献   

4.
正在广西崇左,山林庇佑的不仅仅是白头叶猴,还有荒野之歌传唱下去的希望,也是人类的希望。2016年,我在喀斯特石山下守候回到洞穴夜宿的白头叶猴,它们习惯在洞口排泄,久而久之,崖壁上"挂"满了长长的褐色条带。在暮色中,怀抱着小崽的白头叶猴聚集在一起,那场景就和抚育孩子的家长们在小区广场上交谈一样温馨。白头叶猴是一种半树栖半岩栖的灵长动物,因其白头白肩、尾部半白半黑而得名,但幼崽全身却是金黄色的,一年之后才慢慢变成黑白相间的模样。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群居在喀斯特石山上,白天跃动在丛林间玩耍觅食,夜间在岩壁上休憩。20世纪50年代初,由北京动物园谭邦杰先生发现并命名,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类动物。2002年,白头叶猴被列为全  相似文献   

5.
宇宙动态     
23408号"北京奥运星"国际小行星中心刚发布的新小行星命名公报中,命名了一颗"北京奥运星"。"北京奥运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977年10月12日在金牛星座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23408号。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为了将这一盛事"名镶星空",紫金山天文台特地将他们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申报命名为"北京奥运星"。"北京奥运星"沿着一个偏心率为0.19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58亿km,它在轨道上每天平均以147.6万km的高速度奔腾前进。  相似文献   

6.
距今约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的良渚文化得名于良渚遗址,它分布在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2...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6月25日,科学家宣布一件距今至少有14万年之久的整块化石化头骨是远古人类的一个新人种,这个发现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智人如何进化,乃至在何处进化的普遍见解。这个头骨属于一名成年男性,他脑部硕大,眉脊粗壮,眼窝深陷,鼻部呈球根状。中国的一名工人在一处建筑工地偶然发现这个头骨,把它藏匿在一口废弃的枯井里85年之久。科研人员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Homo longi,并给它起了个绰号"龙人",因为该头骨发现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地区。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5月26日,在四川青城山发现的一只越中巨齿蛉,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管理团队正式认定为"世界最大的水生昆虫"。6月1日,该昆虫的发现者、著名昆虫学家(也被誉为"中国的法布尔")、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收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我们为赵力老师所取得的这一重大发现感到由衷地高兴。本刊特约请赵力老师给我们讲讲"世界最大的水生昆虫"——越中巨齿蛉的发现故事。  相似文献   

9.
50年前的那位青年地质学者,就是如今已届90高龄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老先生.他传奇般发现的那些"四脚蛇"化石,后来被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命名为"胡氏贵州龙"(以纪念发现者胡承志先生),隶属于一个叫作"肿肋龙"类的爬行动物类群.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的植物学家去年研究发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山姜属植物有一种非常精巧而有趣的繁殖机制,他们特其机制命名为“花柱卷曲性”异交机制,即山姜属植物通过两种花的柱头互为相反的运动,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间分别扮演雄性和雌性的角色,最近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并引起了国际植物学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约取得该研究成果的李庆军研究员等撰写了本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查敏 《自然杂志》2012,34(2):80-101
2012年是宇宙线发现100周年。本文简单介绍了宇宙线的发现历史和对其进行探测的主要实验方法和手段,并对代表性的重要物理结果作了描述。最后,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详细介绍了ARGO-YBJ 实验。  相似文献   

12.
李文显  田晖 《自然杂志》2022,44(1):19-30
20世纪初太阳黑子中磁场的发现将对太阳的研究从唯象观测带入真正的物理研究。太阳磁场将太阳内部以及各层大气联系在一起,其演化驱动了太阳大气中的各种活动现象。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物理学中大多数尚未解决的问题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回顾了太阳磁场的发现和观测历史,介绍太阳磁场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当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李文显  田晖 《自然杂志》2021,44(1):19-30
20世纪初太阳黑子中磁场的发现将对太阳的研究从唯象观测带入真正的物理研究。太阳磁场将太阳内部以及各层大气联系在一起,其演化驱动了太阳大气中的各种活动现象。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物理学中大多数尚未解决的问题至关重要。文章主要回顾了太阳磁场的发现和观测历史,介绍太阳磁场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当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王博  张江  王晓锋  韩占文 《自然杂志》2011,33(6):328-333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天体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美国科学家索尔·波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他们通过Ia型超新星测距发现宇宙的膨胀是加速的,从而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笔者将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Ia型超新星与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以及Ia型超新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的介绍,并介绍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文章的最后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下村修、马丁•查尔非以及钱永健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以及改造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本文拟对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历程以及应用领域做一些粗浅介绍。  相似文献   

16.
张玉光 《自然杂志》2009,31(1):20-26
自19世纪60年代年发现了首件始祖鸟化石标本后,有关鸟类的起源的研究已经历时150多年了。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这个问题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自从鸟类和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在1868年得到赫胥黎和其他的古生物学家的首次公认以来,鸟类的恐龙起源便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带羽毛恐龙的发现,对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证据。这里叙述了始祖鸟发现的历史,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研究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讨论了始祖鸟的归属问题,并且分析了始祖鸟的行为功能。最后,就鸟类的起源从研究的方法论角度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赖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广泛应用。清洁、高效、几乎无尽的核聚变能源可以成为当前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能够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名为托卡马克(Tokamak)的磁约束装置是当前人类用于研究核聚变产生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科学家们设计了多种能够使聚变等离子体长时间稳态运行的先进运行模式。这类运行模式的长足发展依赖于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相关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于自举电流和外部驱动电流的研究。托卡马克稳态先进运行模式将成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hina Fusion Engineering Test Reactor,CFETR)主要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几乎所有的植物中都有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基因的报道,其广泛存在及序列特征和功能的保守性提示着其重要性. 最初发现PR基因主要是由于它们在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时会大量表达.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R基因在衰老、伤害、非生物逆境胁迫、激素处理甚至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发挥着作用. 由于PR基因种类、数目较多,前期的命名系统不统一,给深入了解PR基因的功能造成了不便. 本文系统整理了水稻PR基因的相关报道,集合了PR基因的类别、数目、名称、注释信息、代表性基因的功能,归纳了PR基因在抗病、抗逆和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或表达特征及转PR基因后的表现,并以Loc号和序列为核心,将文献中有不同名称的同一基因进行了对应. 另外,还展望了水稻PR基因研究的意义和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7,39(4):290-292
在灵长动物的研究史中,取食行为的研究始终占有中心的位置。灵长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几大类。前三类通常被称为大营养物(macronutrient),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对其需求比较大,而矿物质和维生素通常被称为微量营养物(micronutrient),其本身不用于产生能量,却参与不计其数的生理过程。除了少数例外,灵长动物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大部分来自于植物。  相似文献   

20.
许卓斌  王旻 《自然杂志》2016,38(4):271-277
抗体药物是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抗体具有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因而利用抗体诊断与治疗疾病是医药研究者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抗体的发现与应用离不开免疫学。从免疫系统入手,详细介绍了抗体物质发现的历史进程与临床应用。近年来,以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抗体工程技术已成为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热点。抗体药物的研制与产业化正以迅速的发展势头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