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继续对山大颜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得到4个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采用物理常数对照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及化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研究,确定其为:Psychotrianosides G(1)、Ardisianosides D(2)、β-香树脂醇(3)、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4)。将化合物2水解得到Cyclamiretin A(5)。化合物1为首次得到的天然产物,首次采用2D NMR技术对其NMR数据进行全归属。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九节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应用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方法对槟榔种子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表儿茶素(1),原花青素B1(2),原花青素B2(3),原花青素B7(4),epicatechin-(4β→8)-epicatechin-(4β→8)-catechin(5),epicatechin-(4β→6)-epicatechin-(4β→8)-catechin(6),金色酰胺醇酯(7),aurantiamide(8),neoechinulin A(9),echinulin(10).其中,化合物6~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聚合鞣质类化合物1~6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测试.  相似文献   

3.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对滇南风吹楠70%(体积分数)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 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包括4个木脂素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extrobursehernin(1),(2R,3S,4R)-2-(3,4-dimethoxyphenyl)-4-(4-hydroxy-3-methoxybenzyl)-3-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2),(2R,3S,4R)-4-(3,4-dimethoxy-benz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3),4,4’-dimethylsecoisolariciresinol(4),胡萝卜苷(5)和β-谷甾醇(6).化合物1~5均数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从中药血散薯中分离得到6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包括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1)、豆甾醇(2)和α-波甾醇(3);1个三萜类化合物:β-乳香酸(4);2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5)和槲皮素(6)。其中,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千金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和4为首次从血散薯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利用硅胶柱色谱(CC)和薄层色谱(TLC)对玉米苞叶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结果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1,2和3)。经1H NMR,13C NMR,COSY,HMQC,HMBC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为2-环己醇-13-甲基-24烷酸,化合物2为麦角甾醇,化合物3为β-谷甾醇。初步确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对吉祥草根茎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RP-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再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结构.从吉祥草中分离到2个甾体皂苷及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5S)-22,3-dihydroxy-5β-furost-3β,26-diol-26-O-β-D-glucopyranosid(1)、26-O-β-D-glucopyranosylfurostane-3β,26-diol-3-O-β-D-glucopyranoside(2)、1-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2-hy-droxy-4-allylbenzene(3)、落叶松树脂醇-9-O-β-D-吡喃型葡萄糖苷(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红皮木姜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皮木姜子(Litsea peduncul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和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了其结构.这8个化合物包括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cagayanoneA(1);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松属素(pinocembrin,2),山姜素(alpinetin,3),5,7-dimethoxy-2-phenylchroman-4-one(4);1个三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醇(betulin5);1个内酯类化合物:4-me-thoxy-6-styryl-2H-pyran-2-one(6);2个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土槿皮(Pseudolarix kaempferi)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分离手段,根据理化及波谱(NMR,MS)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β-sitosterol(1)、pseudolarolide A(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土槿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土槿皮(Pseudolarix kaempferi)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分离手段,根据理化及波谱(NMR,MS)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β-sitosterol(1)、pseudolarolide A(2).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土槿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傣族药物傣百解的化学成分,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结果表明: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4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个单糖化合物,分别为N-羧基-2-羟基-4-甲氧基-吡咯(1),苹果酸二丁酯(2),3-丙氧基丙酸丁酯(3),3-乙氧基丙酸丁酯(4),甲基莽草酸(5),乙基-β-D-吡喃木糖(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傣百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短期高温对牡丹叶片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年生盆栽牡丹"洛阳红"为试材,研究了短期高温胁迫下牡丹叶片膨大期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几种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高温处理后,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比对照上升27.53%,74.86%,34.49%,8.79%,而气孔导度(Gs)、胞间CO2质量浓度(Ci)、蒸腾速率(Tr),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8.05%,61.9%,19.57%.短期适度的高温并不会对牡丹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形态特征观测和组织解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芍药(Paeonia lactijlora)台阁花花型中上方花的来源.发现台阁花上方花的各类器官中总是显现出心皮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印迹,上方花的各个器官都带有房衣的变态物,特别是“类子房结构”在牡丹上方花花萼片中的出现和筒状花瓣横切面上两段不同组织结构的存在以及上方花中心皮数目不断增多的特点,认为台阁花中上方花的花萼、花瓣和雄蕊等各类器官都是由心皮原基转化发育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超声波强化提取牡丹花黄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超声波技术对牡丹花黄酮提取进行强化,选择超声频率、乙醇浓度、超声时间、物料比为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出超声提取最佳工艺:即以70%的乙醇,料液比为1:20,在频率为22kHz的超声波下处理10min,提取率可达91.5%。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温度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牡丹和芍药的筒状花瓣及其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台阁花型的研究中发现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Andr.)和芍药 (PaeonialactifloraPall.)的一种特殊的花瓣 .它具有筒状结构 ,外形类似于一些合瓣花类植物的花冠 ,但筒的基部更细 ,向上变粗 ,有的呈喇叭形 ,有的呈钟形 ,口部边缘变化较大 ,具形状和大小各异的裂片 ;筒内壁上有时具一顶部游离的芒状物 .基于筒状花瓣仅仅出现在部分台阁化程度较高的台阁型花的上部花中 ,而且在上部花中其过渡态花瓣背面的基部都出现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房衣瓣化物或房衣的残迹 ,以及筒状花瓣横切面特殊的形态和细胞组织特征 ,提出上部花筒状花瓣是由心皮和房衣组织原细胞共同分裂瓣化并联合发育形成的观点 .记述了筒状花瓣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讨论了筒状花瓣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层析、反相硅胶中压柱层析、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姜科姜黄属束骨姜黄(Curcuma xanthorrhiza Roxb.)根茎中的低极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分离纯化化合物6个,分别鉴定为蓬莪术环氧酮(Ⅰ)、β 谷甾醇(Ⅱ)、愈创木内酯Guai-1(10),3,5,7(11),8-pentaen-2-on-11,8-olide(Ⅲ)、郁金二酮(Ⅳ)、莪术双环烯酮(Ⅴ)、花侧柏烯(Ⅵ)。化合物Ⅲ、Ⅵ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Ⅴ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获得化合物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其中化合物Ⅳ、Ⅵ具有活性,化合物Ⅳ的TLC生物自显影最小抑制量为95μg。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个不同产地来源的牡丹叶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丹皮酚与芍药苷的测定均以Waters 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5 μm, 4.6 mm × 150.0 mm)为固定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为10 μL;丹皮酚检测以甲醇-水(体积比4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5 nm;芍药苷检测以乙腈-0.1%磷酸溶液(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结果显示,丹皮酚和芍药苷分别在浓度12.5~400.0 μg/mL和50.0~800.0 μ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都较好,6个不同产地的牡丹叶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有所差别。该研究为牡丹叶质量综合评价及药效的科学解释提供了准确、快速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为探讨不同产地来源牡丹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添加HDACI,500μM恩提诺特的H.sp.CLG4.培养萃取物与对照的差异,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添加表观遗传试剂的Hypomyces sp.CLG4.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  相似文献   

18.
利用溶剂提取和正、反相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采自藏区的俄色茶(Malus torangoades(Rehd.)Hughes)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俄色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根皮素(2),3-羟基根皮苷(3),3-羟基根皮素(4),三叶苷(5),槲皮素(6),槲皮苷(7),异槲皮苷(8),芦丁(9),金丝桃苷(10),香豆酸(11),咖啡酸(12).化合物1~5为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化合物6~10为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1和12为酚酸成分.其中化合物3~5和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牡丹根际微生物与中药材道地性及株龄的相关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五产区牡丹根际土壤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产区排序如下.细菌:洛阳铜陵亳州南陵菏泽,放线菌:铜陵亳州菏泽洛阳南陵,真菌:洛阳菏泽亳州铜陵南陵.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产区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铜陵、南陵与亳州、洛阳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株龄南陵产区牡丹根际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排序如下.细菌:1龄3龄2龄4龄5龄,放线菌:1龄4龄2龄3龄5龄,真菌:1龄5龄4龄3龄2龄,其中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5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真菌则在1龄与2龄、2龄与5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间无规律,但道地产区根际真菌数量显著低于非道地产区.道地产区牡丹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随牡丹株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真菌呈1龄最高、2龄最低且2-5龄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有从高肥的"细菌主导型"向低肥的"真菌主导型"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四个栽培品种的核型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染色体数目2n=10。洛阳蓝牡丹有7条随体染色体,其中a_1染色体随体是在长臂上。与前人的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